2020-11-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究竟,余苑綺抗癌成功了嗎?

    先說明一個殘酷的事實:保持樂觀的心情是好事,但除非你抗癌的方式對了,否則癌細胞是不會因為樂觀就自己消失的。
    再來,『一個療程結束』跟『抗癌成功』,並不能畫上等號。沒有人能說的準到底誰抗癌成功,這就好像沒有誰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罹癌。
    癌症的可怕,在於它的遠端轉移。大部分的癌症,不管有沒有接受治療,當它被切除一段時間後,或是長大到某一個程度時,會發生遠端轉移,就是癌細胞由原本生長的器官轉移到別的器官生長。這不是醫療上的瑕疵,或是醫生手術時造成的汙染,而是醫學檢查技術上存在的盲點。以當今的癌症檢查技術而言,就算再精密的儀器,頂多也只能看到直徑0.3~0.5公分大小的「癌腫瘤」。而腫瘤是由癌細胞所組成的,當癌細胞不是以腫瘤的型態呈現時,換言之,如果癌腫瘤生成後,癌細胞逃逸出原先癌腫瘤的範圍,隨著血液在身體中流竄,或是已經在某個器官落腳,但是新生成的腫瘤直徑大小低於0.5公分時,則是完全完全無法被檢驗出來。有人或許以為抽血檢成癌症指數,例如女生檢查CA-125、男生的PSA,能提早發現腫瘤,這當中是存在盲點的:
    1. 當一個未曾罹患癌症的人,驗血發現癌指數偏高時,醫生一定會先找癌症指數高的對應器官,檢查是否有腫瘤存在,若發現有,就進行切片和影像醫學檢查,看是否為良性,並確認大小、位置;若沒有發現腫瘤,則繼續追蹤,並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指數升高的原因,例如發炎。以上,是針對未曾罹患過癌症的人,這表示如果排除了造成指數高的原因,癌腫瘤會生成在造成高指數的那個器官,這樣的癌症叫做「原位癌」。
    2. 可是當患者先前已經治療過癌症,癌指數又再度升高時,這時就很麻煩了,它很可能代表著轉移,即原先的治療方法失效。這時的癌腫瘤多半不會出現在原先生長的器官,而是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跑到肝臟、肺臟、腦、骨頭、或其它部位,這時的癌症叫做「轉移癌」。例如原先的胃癌轉移到肝臟,這時長在肝臟的腫瘤跟原本生長在胃部的腫瘤基因都是相同的,只是細胞分化的更差,也就是惡性程度更強,所以它叫做「胃癌肝轉移」。轉移癌很難及早發現,因為它已經離開原本生長的器官,除非轉移的腫瘤大小已經超過0.3公分,否則要發現它的可能幾乎是零。
    不同於正常細胞,癌細胞有一種特性,就是不會自己「凋零」。我們在實驗室所用的癌細胞樣本,大多取自上個世紀的癌症患者,有些癌細胞的母株已存活超過半世紀,然後不斷將其培養、分株出來,做為實驗材料,至於捐獻細胞的患者本身,早已灰飛煙滅。
    一個癌細胞,要成長到能被發現的腫瘤,大約需要經歷十年的時間,但大多數轉移癌的患者,從開始治療原位癌之後,到發現癌腫瘤的轉移,這期間大約歷時一年半到兩年。換句話說,可能早在原位癌一開始被發現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轉移癌,只是當時轉移癌的病灶太小,無法立即查覺。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醫界以五年存活率做為治癒的標準,因為一旦發生癌轉移,很少能存活超過五年。換言之,如果原位癌治療後,每年持續追蹤,直到五年過了都沒發病,我們可以說這個患者所罹患的癌症「已經痊癒」。
    但假如發生轉移癌時怎麼辦?一般來說,如果原位癌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影像檢查又發現其他部位出現病灶時,可在確認癌細胞受體的情況下,注射專門供給該受體的抗癌藥物,這種治療方式,叫做標靶治療。標靶治療可以很精準的殺死那些帶有特定受體的癌細胞,但是癌細胞並非只有一種,一個癌腫瘤裡面,可能有三、四種基因序、分化程度不同的癌細胞,分化程度好的比較接近正常細胞,分化差的惡性程度高,倍增速度也快。當有特定受體的標靶抗癌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如果又有新的腫瘤生成,這代表原本的標靶藥物已經失效,得改用另一種廣泛、全身性的療法,就是化療。化療也有分階段,多數患者都知道的紫杉醇就是第一線藥物;當第一線藥物失效後,還有第二線的化療藥物可用,像是以嘔吐副作用著名的鉑類藥物,就是第二線藥物。除此之外,近年盛行的免疫療法,也是自費治療的選項之一。但不論用哪一種藥物治療,隨著每一次治療的失效,新療程藥物帶來的是藥物毒性變強、副作用也越來越強、能維持的時間卻越來越短,因為殘存癌細胞的種類變少,但惡性程度變高,倍增速度快。病人在極度沒有生活品質、又百般煎熬的狀態下,倚靠藥物延續著生命,直到最終發生惡病質,病人在受盡折磨下,油盡燈枯。
    提升藥物的效能,降低藥物的副作用,一直是醫學、生物化學等…各界努力的目標,但顯然這樣的努力還不夠。這篇文主要是希望癌症家屬或患者,能對癌症的治療有更清楚的認識:治療固然是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怎樣在治療後讓身體發生本質的改變。倘若單靠藥物或手術治療,就期待癌症能痊癒,那無疑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運氣,去賭一把自己是五年存活率中那些僅剩倖存者。要知道,所謂的五年存活率的統計,是在接受治療的情況下所做的統計。如果一個癌症患者,跟其他患者的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又怎能期待會發生有異於其他患者的治療結果呢?
    祝福余苑綺及每一位的病友都能早日康復。更多抗癌資訊,請前往癌症病理研究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