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殯葬社的人送錯父親遺體開始,就注定是一場鬧劇。因為一瓶裝在鎮定劑藥瓶裡的迷幻藥,在喪禮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明明大家都是來參加父親的喪禮,卻各自都有其他目的。妻子不停確認搬家事宜,哥哥不想分擔喪葬費還在葬禮上把妹,表妹一心只想要她爸爸能接受未婚夫,不是很熟的朋友暗自盤算著要在喪禮上跟表妹舊情復燃,表弟來參加喪禮竟隨身帶著要給朋友的迷幻藥,而其他親戚們參加喪禮最關注的都是悼詞是否出自盛名小說家哥哥的手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陌生男子帶著跟父親生前拍的性愛照片勒索金錢。電影中荒唐的趣事一環扣著一環,像骨牌效應一樣推進。極力想維護父親名譽、保護母親情感的男主角,被一連串的意外擊潰,最終在慌亂之中收拾自己心神,獻上了平凡卻動人的悼詞。
我一直覺得喪禮從來都不是為了往生者而舉辦,而是為了還活著的人們。我們需要一個場合好好地道別,跟別人聊聊和逝者的回憶。當大家都一起沉浸在悲傷時,我們會覺得似乎沒有這麼寂寞。雖然台灣現在大部份傳統的喪禮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比較多儀式,幾乎像是一場充滿各種關卡的馬拉松。有時候光是忙著完成儀式,幾乎沒有時間感到悲傷。也許是因為明白死亡是人類無法逃避的話題,所以我經常和家人、老公討論面對死亡的態度與想法。平常其實會跟爸媽討論希望怎麼處理身後事,不只討論爸媽的葬禮,也討論我自己想要的葬禮。(死神挑人不看年齡的,沒人能知道誰會先走。)對於死別,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做心理建設。雖然肯定會是很難抹平的傷痛,但我知道我終究會放手。相較之下,我對生離反而比較難釋懷。
其實高中畢業後有出國幾個月,我剛出國的第一個晚上,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網路。我很害怕網路不通,我沒辦法跟遠在台灣的家人聯絡。我還記得當時因為網路無法順利連線,我甚至哭著打國際電話給我當時的男友求救。後來網路接通後,我每個星期都跟爸媽視訊。笑著報告彼此近況,然後在鏡頭外啜泣。這情況大概持續了幾個禮拜,然後我逐漸適應了外國的求學生活。本來是打算在國外念大學的,最後決定回台灣,連大學都不念了就去工作。說是不念大學,其實也是扛著行李要進宿舍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不想去。當時只覺得,在台北念大學好像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只要一細聽,內心更深處有個微弱的聲音說著:「我不想離父母太遠。」
媽媽是一位很堅強的女性,不只是爸爸背後堅強的後盾,對我們子女的愛也是深似海。我經常做出跟其他人不同的選擇,她會像朋友一樣聽我解釋,再以過來人的身份分析利弊。但無論最終我決定怎麼樣,她都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每次出門,她都會用堅強的笑臉對我說:「再見!路上小心。」大概是習慣了她總是像港灣一樣地守護我,我一直覺得沒有辦法離開她。即使我出了社會,還是覺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是最美好的。雖然經濟能夠獨立,生活也都能自理,卻還是想跟爸媽同住。直到我結婚,我還是跟老公住在家裡。家人生活難免會有摩擦,但不愉快終究會過去,家人總會不計前嫌。直到這幾年,媽媽開始鼓勵我搬出去住,試著跟老公建構真正的兩人世界。她希望,我應該試著離開她的羽翼,自己面對生活的挑戰。無論結果是不是能盡如人意,至少也要先嘗試過。出去闖、出去摔,摔疼了再回來吧!(真的是避風港,一直在原地看著我們來來去去)
我年紀越大之後,越覺得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一直在減少。雖然很明白世上的每段關係都是以分離做結局的,父母不可能永遠陪在身邊,甚至更無常的,也許是我會先離開父母,但我還是很抗拒這一天的到來。有時候晚上陪媽媽出去散步,我總會不自覺擔心她只看手機沒看路,或是擔心她怎麼這麼晚了還沒回來。(在家等花樣年華的女兒歸來就是這種心情嗎?)即使只看著她的背影,我都擔心如果不在她身邊,她會不會感到寂寞?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會不會沒按時吃飯?正因為見過媽媽脆弱的模樣,驚覺她已經不是我小時候那個神力女超人了,我就更捨不得離開她。心裡感嘆著,要是能夠跟爸媽當鄰居,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又能就近照顧是多麼美好的事?媽媽知道我的想法以後只是釋然地笑著說:「雖然的確很美好,但豈能凡事如人意?你們有你們自己的日子要過,我也會讓自己好好的。」
相較其他傳統父母,我爸媽的確不是會想一直把孩子留在身邊照顧的家長。無論兒子或女兒,他們都希望小孩時間到了就試著自己出去闖。他們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就給了我們滿滿的愛,到我們長大後又自己克服了空巢期。在心態上,逐漸從單純的守護者轉變成鼓勵我們獨立的推手。於是,縱然有許多不捨,縱然有許多擔憂,現在都換我要學著放下。就像他們相信我的決定,相信我的生活能力一樣,我也要相信他們會好好照顧自己。雖然我從來都不需要失去才懂得珍惜,但我該相信這段距離會讓我們彼此成長,情感連結更茁壯。帶著些許不捨和期待,這次換我用堅強的笑臉對爸媽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