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幾歲該退休?

    自從1880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規定公務員與勞工,在六十五歲應該退休並且接受政府的照顧,從此似乎一錘定音,至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以六十五歲左右當作退休年齡,並且依此實施退休金制度。
    但是大家會忽略,當時德國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換句話說,只有很少數的人有機會活到能夠領退休金的年齡,若是依同樣人數來推估,到現代大概要活到九十幾歲才能夠領到退休金了。
    若以西蒙波娃當年所處的法國來看,政府也把退休年齡訂在六十五歲,但是大概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活到可以領退休金,而且還領不了多少年呢?
    因此當二次大戰結束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逐漸來到六十五歲時,因為人數眾多且壽命更長,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財政都無法應付這筆愈來愈龐大的開銷,只好重新修訂退休的年齡。
    澳洲宣布,計畫將退休年齡逐步延後到七十歲,而加拿大也取消強制在六十五歲退休的規定,德國也很早就把退休年齡延到六十七歲,至於浪漫的法國2010年立法將退休年齡由六十歲延到六十二歲,就引起全國大罷工與暴動。
    台灣雖然在2008年就將強制退休年齡從六十歲延到六十五歲,但是我們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七歲,遠遠比大部分國家都還早,比如說,韓國官方的退休年齡雖然訂為六十歲,但是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男生是七十一歲,女生是七十歲,而日本法定退休年齡與我們一樣訂為六十五歲,但他們實際退休年齡男生平均是七十歲而女生是六十七歲,看起來台灣人是最好命的,或者說,最會享受悠閒的人生,據統計,台灣六十五歲後還繼續工作的人只有百分之八,而日本與韓國卻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不過我猜,這種好日子不會太久,因為台灣很快就進入超高齡社會,在少子化及工作人口減少以至於繳稅人口也隨之降低之下,不管是因為政府財政或社會勞動力不足,如同現在五十歲多數就退休的可能性很快就會逐漸消失。
    雖然台灣人過去總是認為年齡大還要工作是歹命,是命不好或子女沒有出息才要工作,但是其實高齡還繼續工作對身體與心理的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西蒙波娃也認為持續工作的人比退休的人來得更有活力,雖然他們休閒時間較少,但是他們的娛樂活動,社交生活豐富許多。
    而且脫離自己職業環境的退休人員必須改變他們安排時間的方式及改變他們的習慣,更大的改變是「失去價值」的感覺會讓他們痛苦不堪,因為人的身分認同是由他所從事的活動,由他的薪水來界定的,而退休以後就喪失了這樣的身分認同,當我們不再扮演任何角色時,等於在社會中失去了地位,失去了尊嚴,而且幾乎是失去了他的真實性,西蒙波娃所指的真實性,就是我們現在的流行用語,存在感。
    曾經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退休後在短期之內,雖然會因為減少了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似乎會改善健康情況,但是時間再一拉長,自覺健康良好的人數立刻掉了一半,而憂鬱症與失智症發生的機會也迅速增加,原因是因為退休之後會減少日常生活的活動量,同時人際互動也會減少,這些對健康都是很不利的影響,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就主張:「只要健康許可,以後大家必須工作到七十五歲。」其實這句話應該可以反過來看:「如過你能工作到七十五歲,就表示你一直保持健康。」
    以往我們習慣的:「讀書、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恐怕會消失,更具有彈性的生活模式會成為常態,也就是在工作、休閒、照顧家人,進修學習中,進進出出,不斷轉換身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