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茶韻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地位最為特殊,它既能登大雅之堂,亦能與尋常百姓同樂,除了物質文明外,更體現中華精神文化。
    試想,茶樹皆在鍾靈毓秀之處生長,本就汲取天地靈氣,還要一甌清泉來釋放其靈魂,茶湯之中有高山流水,春去秋來,談藝、談德、談品味,這分明是一部華人的心靈哲學史,煙霧嬝繞間,待人翻開第一頁。
    茶的起源已難考究,根據唐朝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大抵以神農氏為茶祖,所以茶葉本只有藥用;直到唐朝,因為茶葉有提神醒腦的作用,而開始被當作飲品,也在此時透過留學僧傳入日本,演變為我們熟知的「茶道」;明朝時廢團茶、興葉茶,也因為要運送至歐美地區,所以開發出較不易變質的紅茶,及至清朝康熙年間,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採購中國茶,並運送回英國。茶葉透過歷史的旋風,吹送到世界各地,並落地生根,發展出各國獨有的茶文化。
    酒能醉人,微醺之際如到幻境,但茶亦能迷人,且看盧仝〈七碗茶詩〉道:「……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顯見品茗的最高境界,亦是飄飄欲仙。文人雅士跟茶一向親厚,如白居易「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塵」,獨自品茗可得其閒趣,若有朋自遠方來,亦能以茶代酒,夏日解渴,冬天對靄靄白雪,就著一只紅泥小火爐,心事也暖活起來了;所以以茶為主題的詩文、小品、書信、字畫可不少,其中除了個人心事以外,也不乏對國土家園的關懷,如明朝高啟〈採茶詞〉:「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描寫茶農捨不得喝自家的茶,因為全得供官、賣給商人,詩中充滿了對民間疾苦的關懷。
    一壺好茶,沖泡的是人生哲學。如日本茶道,採師徒制,重茶藝,更重人格的境界,茶道四諦「和、靜、清、寂」,追求的是人我的和諧、相互尊重,以及自我內心的除垢,歸於原點的安寧自適;而禪門之中,更有許多高人以茶喻道說法,兩位禪僧求道,禪師只說:「喫茶去。」其中一位覺得自己來錯了,一位則得理趣,生活中處處有法門,但看自己能不能明心、覺察,萬語千言的道理,有時也不過就是一碗茶。
    漢人煮茶有多道工序,所以叫「功夫茶」。候水、淋杯,滾燙的開水澆下,蜷曲的茶葉緩緩舒展,香氣亦如山嵐捲起,直入脾肺;人活著就是一種本事,半生顛仆驚險,如水滾燙,要成就一盞佳茗,只有靜心等候,無懼火來水淹,一關、一關地過,直到時機成熟,終得芬芳餘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