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我一樣希望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嗎?
先看三個書中精典故事
[故事一]
時間是1963年11月,保羅·麥卡尼睡醒後,心中不斷浮現一段他在夢中聽見的旋律。他坐在鋼琴前寫下,是音樂史上翻唱最多,有3000種不同版本,還是史上獲利第四高的歌曲Yesterday 他害怕這夢裡的旋律太清楚太完整,是自己曾聽過的歌,問遍身旁的人,包括約翰·藍儂,大家都告訴他這是原創!
靈光乍現!
大家比較不知道的是後面麥卡尼是怎樣用這段原始旋律寫出整首歌曲
最一開始的歌詞是:
炒蛋
喔,我的寶貝,我好愛妳的雙腿
擺弄一番呀,我相信炒蛋
從那時算起,麥卡尼埋頭苦幹將近二十個月才完成這首歌
喬治·哈里森:「他老是在說那首歌,你會以為他是貝多芬⋯」
時值披頭四正在拍電影,有一次製作人實在受不了了,就説:「要是你再彈那首該死的歌,我就把鋼琴從舞台上搬走,要嘛趕快寫完,要嘛就放棄!」
Yesterday 並非全然是靈光乍現的結果,而是一件折騰人的過程
後來有人研究,看似一開始天啟的起源,其實可能是在潛意識中處理他喜愛的音樂所產生的
[故事二]
1982年,西亞利桑納錄影帶出租店擠滿了顧客,結帳隊伍要排20分鐘以上,因為他們都在等著跟店員泰德講話。
為什麼?
泰德是一名18歲的社區大學學生,就像我們知道的一樣,喜歡看影片,多少賺一點錢,在錄影帶出租店打工,整理上架。
泰德的童年一團糟,媽媽懷他的時只是青少年,而且不久後還多了四個小孩,任何賺回家的錢,很快就會拿來買新玩具,雖然家裡的電話線常因沒付帳單而斷線,但他們家卻是社區少數幾戶擁有錄放影機的家庭。
發現新開的錄影帶店可以打工後,泰徳沒有利用輪班空檔寫作業,而是立志看完店內每一部電影,幾個月後,他成為一台人類的推薦引擎。如果你喜歡伍迪艾倫,他會建議你試試艾伯特•布魯克斯,並且告訴你「伍迪艾倫之於紐約,就等於艾伯特•布魯克斯之於洛杉磯」,喜歡某部特定的動作電影嗎?泰德有另外三部電影可以推薦,一樣讓你熱血沸騰。
「大量吸收」
直到現在,泰德持續吸收著大量資訊,以他來說,大約每天看3-4小時的電影電視,但他現在觀看的地點很不一樣,在比佛利山莊;泰德現在是Netflix 的首席內容長,在他的管理下,Netflix 從DVD出租商轉變為原創節目商,推出《怪奇物語》等熱門影集,拿下40座艾美獎。
[故事三]
當時是1990年,J•K•羅琳被困在火車上,突然間,她腦中浮現一些魔法世界的點子,第一個人物就是哈利·波特,「我翻遍包包,想找支筆,但我連一支眼線筆都沒有,所以我只是坐著想了四小時,當火車之旅結束時,我就知道這是一套七集的系列。」
《哈利波特》從天而降的創作過程是個傳奇?
實際上,羅琳小時候就是一個瘋狂閲讀的人,她跟所有創意天才一樣,大量吸收成為創作的素材,整套書還是按照傳統的故事線發展-孤兒成為大人物,再加上一點變化:年輕的巫師努力長大過程對抗壞巫師。
哈利波特並非靈光乍現,羅琳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有條理的規劃,反覆修改故事內容,光是第一集的第一章就有15個不同版本。
創意社群也至關重要,身為單親媽媽的羅琳搬到與妺妹住近一點,領著救濟金時,她發現自己得了憂鬱症,還好有治療師幫忙,除了家人和治療師支持外,讓她的處女作在日後引發哈利波特熱潮的是經紀人利特爾和編輯康寧漢。
三個故事,其實就代表了整本書重點
小時候,我們總是被誇多有創意,長大的過程,寫著標準化的考試,算出三角函數,我們慢慢不再將自己看作是有創意的人了,而我們看的電影、文章,不斷訴說天才故事,宣傳著創意是天份加天意產物
為什麼我們相信創意靈感理論呢?什麼是創意呢?作者提醒,創意的標準學術定義是創造新穎又有價值事物的能力。以為創意只是創造出不同或具獨特性的事物,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事物還要具有價值,而人有兩種看似衝突的驅動力:人們需要熟悉感,卻又求新求變。在偏好和熟悉感之間形成鐘形曲線,那最佳張力的位置就是「創意甜蜜點」!
而掌握的法則有四,
1。吸收
2。模仿
3。創意社群
4。反覆修改
創意是有模式的!
但有模式存在,不代表做起來很容易
但可以!
創意不是神話,是鍛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