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來教拳之念

打拳。Credit:d'n'c @flickr CC BY-SA 2.0
打拳。Credit:d'n'c @flickr CC BY-SA 2.0
有時我自問:老來想做何營生?
東想想,西想想,後來給自己一個答案:「老來索性以教拳維生好了!」
但我的拳技能教嗎?我這麼淺薄一點功夫能拿來教人嗎?老實說,不能。
但老來每日價在空地上琢琢磨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這種淺淺淡淡的心得,不把它傳述給旁人,會不會有些可惜?
主要就是為了這個「傳述」
我未必要把拳打得多好、多出神入化,然後才去教他把拳架調整成準確無誤兼且美觀。我也未必要有五十年的內勁功力、能一碰便發人於幾丈之外,於是教他行氣蓄勁而終至也能發人。
我不必做這樣的教拳先生。
我可能想教他打拳的一些妙處。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走路的角度。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自己站在捷運站月台的方法甚至趣味。像打了拳後,我觀賞夏威夷舞的國寶老先生國寶老太太他們舞姿之功力深厚的涵蘊。
打了拳後,我看電視轉播跳高比賽,一眼就看出這個選手將要赴跳的問題。老實說,已然非常想跟他說上幾句教他愈跳愈舒服的話。
也就是說,如我老來教拳,我很想有跳高選手來上我幾堂課。我也想有籃球隊員樂意來上課的。甚至游泳選手也知道找上一個太極拳老師來練上幾個星期(保守而言)、聽上十來個小時的拳理課。
我十分樂意把我體悟的拳理,講述到他們的體育專業上,而令他們有更大的本門突破。
也就是說,當他們的拳還未打得多麼好、還未窺得多麼高深的門徑,但跳高已能跳得更輕靈、更高了,籃球之過人與帶球上籃更感到一種隨手拈來的輕而易舉,游起泳來之閉氣與擺臀更柔滑自然了。
我想傳授的,是像這樣的。
我也想教他們拳以外他原本也或許心中一直追索的人生中之門道。
也於是,原本就是書法勤練者,來此學拳(應是為了健康之類),結果幾個月過去,有一天,他說:「奇怪,我近來感到字愈寫愈好了!」我聽了後,心中會竊竊的高興,高興好一陣子。
在大學裏教授詩詞的學者,如也為了養生來學拳,後來言談中,說到對詩詞造詣更有進境了,那我也會自己偷偷感到欣慰。
再多說一些跳高的例子。電視上的跳高選手,多半是天生適合跳高的體質,瘦高,腿長,彈性好。當他們起跳如果是一米八八,最後的冠軍如果是接近二米一幾,那他該跳多少次?
許多的選手,便是在八次、十次之跳躍後,似乎有彈跳力不濟之現象。然而他在一米八八的高度時,往往一跳是超過竿子十多公分的那麼高,何以在一米九幾時反而會兩跳而不過?
顯然,跳高有幾個研究點:一、會不會愈跳愈累?是不是應該讓自己在疲累之前就挑戰最終的高度?二、跳多少次,是你這個選手心態和體能最可負荷的能耐?尤其是心態;須知一直跳、一直跳,往往造成心思上的某種緊張,某種愈來愈強的得失心。這比體能給人的影響更大。
於是,太極拳能否對跳高產生幫助?我的觀察如此:一、跳高選手的助跑,嗵、嗵、嗵、嗵、嗵、嗵、嗵、蹦的一腳蹬下,人飛翔起來,過竿,接著落入軟墊。這個「一腳蹬下」,除了靠腿力、靠腰力等肌肉筋骨力,如果能靠一些「內力」如氣,則這腳之蹬下,飄翔起來的身體會顯得更輕、更高揚、更浮起。這是太極拳相當可能幫上忙的。二、跳高選手的面對這個竿,一逕有的心理變化;這也是太極拳的優勢。怎麼說呢?太極拳練你的心性,練你的慢,練你的呼吸之柔、勻,並且練你的氣長。
如果把練拳的心得,用在跳高場上,則這幾十次的跳,並不至令人緊張疲累,這就能出好成績了。
太極拳最要緊是要練出鬆與靜。而高端至極的鬆與靜,人會幾乎感到自身如無物,無物至將要浮飛一般。
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然以之用於訓練跳高,正是最佳方法。
跳高講了那麼多,主要說明教拳之樂是樂在這類地方。
太多人來學拳,學著學著,竟然脊椎側彎有了顯著的改善。太多人學著學著,頸椎的間距由窄變寬了。太多人學著學著,腰疼慢慢不見了⋯⋯這些都因為太極拳是極好的脊椎收放運動。
我又有一些觀察:太多人學了一兩年,總擔憂自己打得不好。而好的老師應該教育他:「你不要忙著把拳打得多好,要一天一天越打越舒服、越打越愉快。這種舒服與愉快,便是拳在身心內部被打好了。這比外在的拳架子好,更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