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TO這種「諸事不宜政策」中脫胎換骨為日本的首務
原文發佈日期:2020.12.3 原文作者:伊東 乾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這是由日本代表媒體的HNK發表,想當然應該是官方消息。
但是根據海外媒體統計數據,日本新冠肺炎最高死亡人數,是黃金週的5月4日「日本第一波」時記錄的49人。
所以究竟為什麼NHK會發表33人是過去最多,筆者也不明白。
由此可以看出,這就是日本對數據管理的實態,但不管怎麼說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將冬天的高峰向上推升卻是事實。
單日感染者攀升至2500人的事實,表明日本正陷入每4天增加1萬人,每週以萬人為單位在增加新的感染者的境況。
在10月底產生發病症狀者約有6000人,這當中由於康復與死亡而減少的人數與每天新增的患者人數相比,新增患者數呈現壓倒性增加,現在已累積超過2萬1000人,而這個數字正以每天2500人的規模持續擴大。
導致全國人口四處流動的「GOTO」旅遊政策之外,又加上脫下口罩的「GOTO EAT」政策,這些防疫素人連續推出的政策導致了現在無力回天的局面。
而造成現在的狀況,無疑是那些只會散佈紙上談兵的「後真相(post-truth, 意指真相不再重要)」言論。但是即便事已至此,還是
有許多得不到教訓的「後真相」數據導致事態持續混亂。
★參考文章:紐約時報中文網〈Post-truth | 「後真相」的真相〉
在這當中,「密集接觸者(原文:濃厚接触者)」問題作為元兇之一被提及。
到現在已令人不知所措的「密集接觸」
讓我們從典型事例來看,假設今天你很不幸的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聯絡醫療機關之後,花費了一些時間等待終於得到診療,非常遺憾的出現了「陽性」的結果。那麼跟你同住的家人,原則上來說都會被指定為「密集接觸者」。
首先,你自己本身會被迫與家人分開住進「隔離飯店」當中,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的家人們不得不在社會異樣的眼光下度過接下來的2周。
在這裡,有一點奇怪的是,你自己本身在症狀出現10天之後,如果症狀改善的話,「不需要再次篩檢」就可以回復到正常的生活。
為什麼?這是為了避免醫療機關爆滿。如果輕易的實施再次篩檢,結果又是陽性的話,隔離設施就會人滿為患。
這種多此一舉的再次篩檢是沒必要的,快點將人引導至出口,讓他回到社會去參加GOTO活動吧!
雖然時間限制為10天,但是即便本人回歸社會,他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的家人們,就算健康狀態一切正常也必須被隔離滿14天,造成此種反轉現象。政府對這似乎會引來人們吐槽的狀況,也還是有一套藉口:
「症狀出現」之後的天數才是問題所在,最先產生症狀的你就算在10天後康復,在10天前的時間點「沒有症狀出現」的家人們,在這10天過後可能還是有一定危險性。所以,作為防疫措施,隔離期才會設定為14天。
假設,爸爸「出現症狀」家人們作為「密集接觸者」受到隔離,孩子們無法去上學、媽媽自然也無法去上班,甚至連自由出門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也做不到。
只要有一個人出現症狀,同居的家人無論是4人還是5人都不得不遭到隔離。
如果是自己在家開店,孩子從學校將病毒帶回家,在之後的兩個禮拜,店鋪停止營業、兄弟姊妹們無法去上學、父母也無法工作,整個家庭陷入「停止運轉」的狀態。
若是變成這樣的話就會非常麻煩,官僚與政客們會先下手為強,將方向引導到他們期望的結果,而在此種思維下就會產生酌情處理的「後真相」。
朝令夕改的「密集接觸」
一旦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之後就會有許多麻煩。
所以對「密集接觸者」的定義就被不斷的修正,極力的往「不算密集接觸吧」的數字去調整,將各種數字減少,開始出現「後真相」的現象。
首先,將過去「2公尺距離以內的接觸」視為密集的嚴格定義放寬為「2公尺距離以內而且超過15分鐘以上的接觸」。
也就是說,過去在1公尺距離內同桌吃飯的人將被視為密集接觸者,不過在規定「修正」之後,短暫接吻的人因為「不滿15分鐘所以沒有問題」,將不會被列入密集接觸者範圍,計算方式180度大轉變。
更甚者,可能出現「自由自在」的曲解或「現場判斷」。
「有沒有帶口罩」、「談話內容」、「有沒有大聲說話?」等,其他像類似這種由於無法得知細節而不能做出判斷為理由,導致「最後都交給保健所來判斷」這種漏洞百出的制度。
事態演變至此,已無力回天。
「未戴口罩距離1公尺以內,在同一空間內超過15分鐘」的話,當然算是完全的密集接觸,但「距離1.5公尺以上吧?那就沒有問題囉」、「兩位都有戴口罩吧?OKOK」、「距離2公尺,而且是小聲交談的話,就當做你們沒有問題吧」
這將演變成都有藉口可以解釋的狀態,身為判斷基準的保健所能夠酌情處理,控制「密集接觸者」的數字。
在此一切醫學與科學的客觀基準不復存在,說是為了避免各地醫療系統崩壞、擔心對經濟產生影響、為了減少社會問題,卻讓整個狀況陷入一團混亂。
「這是與各地醫療實際情況相配合的……」等藉口,聽起來似乎也還算不錯。
但是,這實際上是為了迎合社會經濟,將本來應該具有客觀性的防疫科學定義大幅變更,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在這個狀況下,終於出現了從結論導向而推出的GOTO政策,將日本全國的人民、事物、金錢捲入,「GOTO EAT」更讓人們脫下口罩、營造出對病毒友好的環境,致力於為疫情擴大做出貢獻。
若要直言不諱的話,這就是「我們國家(日本)」的現實。
「結論取向」是非科學的
由國家主導,使用納稅人稅金堆動的政策,卻要「呼籲」一部分人「克制使用」?
作為政策這是無法成立的,無視公共政策所要求的權利平等,將使得政治逐漸崩壞,難道政府的人不懂嗎?
如果持續這樣無為愚笨的政策的話,國家遲早迎來毀滅的一天。
是時候下定決心處置這些懷著投機心態,酌情處理推出的「諸事不宜政策(原文:友引政策)」了。應該從醫學與科學根據出發,決然祭出具有客觀性的措施,才能讓日本脫胎換骨,停止疫情對國家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