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精神病人」的距離——我看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位於剝皮寮街區,是為期一週的展覽。
時間短暫,期以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展覽,讓更多汙名得已在社會上被留意、被關注,並能嘗試被解決。
走進展間前,門口擺有四個章,分別是:神經病、不定時炸彈、殺人執照、瘋子(肖ㄟ),工作人員說,可以蓋在手上,再進去展間。
摘自展覽介紹,這也是這個展覽之所以命名為精神病人,而非精神障礙者、心理社會障礙者、使用者、當事人、失序者、倖存者等更符合主體認同的名稱的原因。社會汙名依然存在,展覽特別選擇這樣的用詞,想來也是直接和社會對話。
互動式展覽是近年來展覽設計的一大重點,讓觀眾感覺自己也是展覽的一部分,觀眾可以手寫在展品之一的日記本後方,用便利貼回覆貼上展板、用色筆著色寫字貼上木板,用自己的方式在展場留下足跡,和展品背後真實的人互動。
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海報(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展區A:看不見的圍籬——社會汙名

想到精神病患,你想到什麼?
展場的第一個空間討論的是他們在社會上給眾人的印象。新聞跑馬燈、報紙頭條、網路上網友的批評指教……,每當社會事件發生,或是沒有大事發生,往往被推出去的,成為箭靶的,都是他們。
桌面上的新聞、報紙上方是一雙雙眼睛,浮在空中的吊掛著的,彷彿在說:「我都默默的在看著你喔。」「我在你周遭、我在鍵盤後。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眼睛的背後有幾幅大圖,應該是會員的作品,背後貼著一些他們想對社會說的話語,印象深刻的包括:「為什麼一個人做錯事,就覺得全部的精神病人都有錯?」「按這個道理,難道一個男生去侵犯女生,就要所有的男生去閹割嗎?」
「免死金牌」、「這種人不應該放在社會上」、「殺人兇手」……,諸如此類的,太多的標籤是他們背負在身上的枷鎖和印記。但誰,願意生病呢?
展區A懸掛上空的雙雙眼睛,左方藍色布幕上的紙條寫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刻板
與汙名字句,筆者手上蓋有入口處擺置的章——神經病(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展區B:以生存為名的房間——未來的房間

這個展區有幾個精緻小巧的佈景,打造出的是未來,這些患者們希望擁有的房間,可能是有很多娃娃的房間,也可能是擺有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的房間,更有舒適的,有書桌和刊物、促銷單的空間。
書法是自己書寫的,還有案上的小說。牡丹亭,他們也是有情有慾的。連結後面一點的地方,有一位寫到:「生精神疾病不容易談感情。我有一個怕寂寞的靈魂,但我沒有一個夠我支撐的感情世界架構⋯⋯」
感情,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一般人眼裡習以為常的如常,或許就是他人渴求一輩子的非常。我們都擁有各式各樣,自己沒看到其中價值的,值得珍重的許多。

展區C:門縫裡的書寫——思覺失調與文字與繪畫

吊掛在展板旁的是彩色的小書,書本細膩且精緻,翻開之後,或是純文字的內容,或是左方繪畫右方圖片的版面配置。
儘管身處的時間網路與實體書籍中的心靈雞湯已十分氾濫,文字的細膩,還有其中的很多感悟,卻更加深刻,有點難描述,讀起來能讓人感動,又不會矯揉造作,寫來一切看似可以理解,卻又不是那麼能貼身體會,那層我們與他們之間隔著的紗,若隱若現,但現的時間和空間都已增加。
是啊,沒什麼不一樣。
這間展間的創作者是八位失覺失調者,單看他們寫出來的字,其實一切似乎如常,像是每個我們,會有失序的時候、失常的時候,覺得人生好難、世界好累的時候。希望與盼望是始終存在的。
強迫症的患者將自己的文字寫下,狀況發生時的樣態,沒辦法克服的無奈,映上自己的畫作說明,抽象的、看似簡約圖畫,其實藏有超乎意料的意義,這也是畫作作為媒介的一大特色,我們看見了圖,卻未必能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時的想法;如同精神疾病,我們看見了患者,卻未必能了解當事人在面臨時的心情樣態。
鄰避效應——大眾普遍不希望家附近建有精障設施(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展區D與後記:找不到回家的路——議題發酵、開啟對話與反思

小房間內,有包括:探訪住院的會員遇到的重重險阻,生命的掌握權好似在他人手中;輔導工作者的私人日記;社會或政府能給予精障者的支持,包括合理調整工作內容,讓身心障礙者能夠勝任工作;身心障礙者於就業中遇到的障礙挑戰;對精障服務的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yard);精神醫療與社區照護的資源分配比例問題等。
展覽從前端的社會樣貌、個案故事、創作及心路歷程分享,到最後收尾再次拉回社會結構中反思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的可能性。
展板寫道:「或許很多人認為精障者生病了不適合工作;或者只想拿福利而不願意去工作,但事實是他們努力在夾縫中生存,為的是證明自己,為的是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能成為社會裡有用的小螺絲。」
何時,我們與「精神病人」的距離,能被賦予更友善且溫柔的視野呢?
期以我們都在往彼端前進的路上了。

參考資料:

  1. 瘋靡popularcrazy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下簡稱女影)是創辦於1993年的台灣影展,由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在每年十月舉辦,透過國際間女性主題的交流與觀摩,拓展女性的創作視野。此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是亞洲首個女性主義電影的影展,同時也是台灣僅次於金馬國際影展的第二個影展。
貧窮人的臺北:簡介 貧窮人的臺北展覽在秋季舉辦,今年已到第四個年頭。主辦單位是窮學盟,參與組織包括慕哲人社、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伊甸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酒與妹仔的日常、有鑫酒店經紀、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逆風劇團、地下勞動合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日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宣布新課綱,以推廣雙語教學為目的推行漢語教育,將蒙古語授課的「語言和文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改為漢語授課,引起眾多蒙古人不滿,遂開始了大型的抗議及罷課罷工等活動。然而不只蒙古地區,無論是西藏獨立運動,抑或新疆地區的再教育營事件,我們都能見到中國嘗試以語言作為政治手段,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前言 2018年底的九合一大選除了原本的各長及民意代表選舉,還綁了多達10個公投案,為台灣選舉史上第一遭。然而此次選舉也因為冗雜的選務工作,讓許多人民對於如何投票以及投票內容一頭霧水,因此大選結束後既有的選舉問題與修正方法便被高度審視與熱議,包含投票成本、選舉權利等等,其中一項便是不在籍投票。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下簡稱女影)是創辦於1993年的台灣影展,由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在每年十月舉辦,透過國際間女性主題的交流與觀摩,拓展女性的創作視野。此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是亞洲首個女性主義電影的影展,同時也是台灣僅次於金馬國際影展的第二個影展。
貧窮人的臺北:簡介 貧窮人的臺北展覽在秋季舉辦,今年已到第四個年頭。主辦單位是窮學盟,參與組織包括慕哲人社、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伊甸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酒與妹仔的日常、有鑫酒店經紀、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逆風劇團、地下勞動合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日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宣布新課綱,以推廣雙語教學為目的推行漢語教育,將蒙古語授課的「語言和文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改為漢語授課,引起眾多蒙古人不滿,遂開始了大型的抗議及罷課罷工等活動。然而不只蒙古地區,無論是西藏獨立運動,抑或新疆地區的再教育營事件,我們都能見到中國嘗試以語言作為政治手段,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前言 2018年底的九合一大選除了原本的各長及民意代表選舉,還綁了多達10個公投案,為台灣選舉史上第一遭。然而此次選舉也因為冗雜的選務工作,讓許多人民對於如何投票以及投票內容一頭霧水,因此大選結束後既有的選舉問題與修正方法便被高度審視與熱議,包含投票成本、選舉權利等等,其中一項便是不在籍投票。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