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簡介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下簡稱女影)是創辦於1993年的台灣影展,由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在每年十月舉辦,透過國際間女性主題的交流與觀摩,拓展女性的創作視野。此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是亞洲首個女性主義電影的影展,同時也是台灣僅次於金馬國際影展的第二個影展。
2020年,第二十七屆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於10/25日剛剛落幕,雖受疫情影響,但女影團隊仍然籌辦了許多相關講座、規劃系列活動、單元影片等,獲得觀影民眾廣大的迴響。
今年的女影共有九個不同的影片單元,如「酷兒反身像」、「記憶未來式」、「他的失敗美學」等等,分別訴說多元性別、女性價值觀等,帶領觀影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個世界。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酷兒反身像」單元裡的一部短片《初次見面》。
《初次見面》為韓國導演慎昇根的作品,於2019獲得首爾驕傲同志影展最佳影片。本片全長僅24分鐘,以簡單的畫面與角色互動佐以幽默的風格,帶出同志族群在南韓傳統社會的困境,以輕鬆的手法訴說不得不被重視、關注的社會議題。
短片的極致美學
《初次見面》與另外三部片長約20分鐘上下的短片共同收錄於女影「小酷褲短片輯」的影片單元中,劇情敘述一對大學同性伴侶同居住於一間小套房裡,有天,母親到女兒家裡拜訪,應門的卻是女兒的「朋友」敏貞,母親原先對於女兒有室友卻不事先告知一事而感到不滿,但在發現敏貞過人的成績後,便很快對她打開了心房,直到喝醉的女兒回到家中,事情迅速發生了轉變⋯⋯
我認為這部《初次見面》是將短片的特色與美感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部作品。作為一部片長不到半小時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以極短的篇幅吸引觀眾的眼球,並以精煉的場面調度完整訴說一個故事,然而,《初次見面》完美地做到了。
本片的場景極為簡單,全片的故事鋪陳與高潮迭起全都在主角的小套房內完成,且主要角色只有母親與「室友」敏貞,依靠演員精湛的演技與台詞互動完成全片,相當不簡單。而導演也巧妙的運用了室內空間的調度,完成了多變的鏡頭與氣氛營造,如讓鏡頭從二樓俯瞰母親與敏貞的對話、以椅子與地板營造出一高一低、緊張尷尬的氣氛等等,把短片精巧幹練的美學毫不保留的發揮極致。
我不能成為你的誰:同志族群的困境
我喜歡本片的中譯片名《初次見面》巧妙的點出了片中劇情與隱喻,但我認為英文片名《Mother-in-law》更為精闢的訴說同志族群的困境與悲傷。
在片中,母親對於敏貞身處於女兒的家中原先是抱有極大的敵意的,對於女兒沒有事先報備自己有室友一事存疑,甚至還認為敏貞可能是闖空門的小偷。但在一連串尷尬的互動之下,母親意外發現敏貞擁有全校頂尖的成績,還可以靠獎學金免除昂貴的學費,看到這裡,母親的態度突然大轉變,不停稱讚敏貞讓自己的女兒成績變好、要敏貞教自己英文、甚至還想要煮飯給敏貞吃。
看到這裡,導演巧妙的諷刺了傳統亞洲父母的通病:成績至上。許多父母只要求小孩可以好好念書、考上好大學、擁有一份薪水優渥的工作,通常也會規範孩子不要跟成績不好、不愛唸書的同學相處,要小孩多多結交成績名列前茅的朋友,但是,這樣的生活真的適合孩子嗎?考卷上的數字不能代表一切,在世界上必然還有很多領域可以讓不同的孩子嶄露頭角、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令人難過的是,觀念傳統的父母經常忘了這些,反而扼殺了一株幼苗開花的機會。
在母親要求敏貞教導自己英文時,第一個向她詢問的單字便是「丈母娘」的英文。丈母娘(岳母)在英文內通稱「Mother-in-law」,若直譯的話即為「法律上的母親」,這也是全片讓人在幽默中感到心酸的一點,因為坐在自己對面的、愛人的母親,必然無法成為敏貞的「Mother-in-law」。
南韓的社會風氣依然較為保守,且最大宗的宗教信仰為基督教,社會仍難以接受、聆聽同志族群的聲音,再加上南韓的民族文化注重群體性,因此會避免與大眾所向產生差異,導致性少數族群的權益更難被看見。
電影最後,喝醉的女兒突然就回到家中,還來不及反應就在母親的面前用力的吻了敏貞。看見這一幕的母親頓時反應不過來,拿了那張敏貞寫著「Mother-in-law」的紙條掉頭就走,片尾導演卻選擇埋下了伏筆,門外傳來急促的敲門聲,這對情侶一起抬頭看向門外。讓人不禁會想,這個結局是不是代表母親已經能夠接受女兒的性向認同了呢?
透過母親態度的轉變,我們得以從片中窺見傳統價值觀下被漠視的少數族群,並且看回現今的台灣,相對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同性婚姻法條成立等等,在台灣,至少同志族群的愛可以得到一定的法律保障。我認為,在愛的路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並沒有哪一種愛比較高尚、哪一種愛比較廉價,因此,我相信人們應該致力於保障多元族群的權益,一直到這些不同的聲音被聽見、被重視之時,他們才有可能勇敢的、不被傷害的成為對方的誰。
責任編輯:吳睿芸 核稿編輯:周永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