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善良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把別人的過錯攬在身上,是因為我們期待被愛、被認可。

為了順應他人的目光,在自己的靈魂上深深劃上一刀,

所以我們總是不斷生病、感到痛苦。

即使卯盡全力,旦凡想起沒做到的,便覺得慚愧,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自責、愧疚和罪惡感讓自己漸漸麻痺到正在枯萎凋零亦無法察覺,

人生全成了一片枯黃,即便預警的黃燈在眼前閃爍也無法看見。

為了別人的幸福,對自己的幸福睜隻眼閉隻眼的草草帶過,

但,妳都不幸福了,其它人會幸福嗎?


改編自韓國漫畫家李羅河的同名網路漫畫,2023年在Netflix上映的<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故事敘述從內科轉到精神科的護士鄭多恩,踏入精神病房所見所聞的各種人事物,在面對外在環境及自我轉變的日常中,如何堅持並善盡己職,努力為每個病患帶來溫暖的陽光。此劇透過對各種精神爽病患者細膩的描繪心理狀態及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來呈現疾病的樣態、影響,並且反思人們在面對疾病的觀點、態度與行為。

多恩的摯友宋裕贊的秘密 - 恐慌症,發病時像快溺死般的痛苦,平時卻完全看不出任何跡象;肛門科醫師董固允的強迫症,讓他無時無刻都在折手指,造成自己和身邊人困擾;患有雙向情緒障礙(躁鬱症)的莉娜,因為完全服從母親的指令生活而失去自我;成植因為不斷被職場主管言語及肢體霸凌而導致嚴重社交恐懼; 夏藍因為省吃儉用的錢被詐騙而患上妄想症;因為升學壓力而自殘的秉曦;一再國考落榜而在電玩世界找存在感的書元,在精神疾病受到控制後重回社會最終卻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孩子猝死、太太自殺而患上PTSD(創傷後症候群)的駿基,以及因為書元自殺而導致自己也出現精神障礙的多恩,這些小小的故事,串起我們對自己和身邊人的憐憫和共感, 也對精神疾病多了一分了解。

其中,我最有感的是因為女兒遭受校園霸凌而自覺愧疚和罪惡感最終導致憂鬱症的母親及護理組長秀研 - 職業婦女的巨大煎熬 - 職場工作加班,回到家要做家事要凌晨、小孩一切都要自己親手打點和安排,以及照顧幫不上忙還要時不時標工程的老公.....職業婦女壓力大到扛不住卻沒有任何人可以救援的那種無奈和無力感,只有當過媽媽的職業婦女才能夠感同身受。劇中人物在筆記中用螢光筆標出的滿滿負面情緒,我自己也有很多本類以的手札,它確實幫我渡過了那段無人可訴說、頭腦像是被塞爆停不下來卻心理被掏空的痛苦枯竭時光。即使今天再翻出來手札來重讀,我都深深覺得佩服和心疼自己,當初的苦究竟是多麼努力才能夠撐過來。

劇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提醒著我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像感冒一般的無所不在。然而,它卻是全球最被忽略的衞生領域之一,這個狀況在covid-19之後更加惡化。

心理健康被忽視的原因第一名是恥辱感。
覺得心理不健康是丟臉的、是難以啟齒的; 不論對當事人或家屬而言,一旦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就好像變成了異類。事實上,全球目前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而且疾病是公平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病人,也沒人能保証自己永遠不會生病。

此外,像是覺得心理健康問題不是"疾病",只要自己想開就以可改善;或是過度分散的醫護模式、缺乏預防性醫護服務等原因,都是促使心理健康被忽視的重要因素。


善良的人容易因為愧疚和責任感,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
我們都習慣默默承受,習慣不打擾別人,但請記得,我們得以自己的幸福為主,找到完整的自己,因為只有自己幸福了,別人才有幸福的機會;而當挫折痛苦來到,請伸出手,讓別人幫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34會員
60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10
這篇文章介紹了《完美練習》和《恆毅力》兩本書的重點和心得,強調了練習、熱情和毅力對於達成成功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閱讀及寵物溝通的例子,鼓勵讀者跨出舒適圈,嘗試不同的方式體驗生活。希望文章能在讀者的生活中帶來快樂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3/10
這篇文章介紹了《完美練習》和《恆毅力》兩本書的重點和心得,強調了練習、熱情和毅力對於達成成功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閱讀及寵物溝通的例子,鼓勵讀者跨出舒適圈,嘗試不同的方式體驗生活。希望文章能在讀者的生活中帶來快樂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3/08
世上沒有天才,卻有成功方程式。 想學習新技能、達成目標或成就,作者透過自身的學習經驗,搭配閱讀書籍,分享成功方程式,幫你體驗生活。
Thumbnail
2024/03/08
世上沒有天才,卻有成功方程式。 想學習新技能、達成目標或成就,作者透過自身的學習經驗,搭配閱讀書籍,分享成功方程式,幫你體驗生活。
Thumbnail
2024/01/15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2024/01/15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在抑鬱症、憂鬱症的這麼多,憂鬱症的人如果心思一直放在自己得失利害:你怎麼看待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你是不是喜歡他,不喜歡我?你是不是孤立我?你是不是冷落我?如果一直看到這些,憂鬱症很難好,而且會強化自己自私的個性。如果一直去做善事,像我們「觀音山 搶救海鱺媽媽」救這些生靈,勸人家多戒殺護生
Thumbnail
現在抑鬱症、憂鬱症的這麼多,憂鬱症的人如果心思一直放在自己得失利害:你怎麼看待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你是不是喜歡他,不喜歡我?你是不是孤立我?你是不是冷落我?如果一直看到這些,憂鬱症很難好,而且會強化自己自私的個性。如果一直去做善事,像我們「觀音山 搶救海鱺媽媽」救這些生靈,勸人家多戒殺護生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