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真的沒關係嗎?探討強制就醫與精神病患人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但在現實中,精神病患者長期被貼滿了暴力、失去理智、具攻擊性等標籤,使多數人不敢接近也無從理解他們。再加上近期重大刑事案件的被告,有精神疾病患者,更使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感上升,主張應強制精神病患就醫的聲浪,逐漸蔓延。然而,看似能保護社會安全與讓患者獲得治療的方法,為何至今仍爭論不休?

精神病是甚麼?

心臟若是生病了,醫生會說患有心臟疾病;同理,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生病了。至於有些人認為精神病是無藥可救的「中邪」或「人格缺陷」,其實是對精神病的誤解。精神是由四個層面所構成: 情緒、行為、認知與生理驅力,而主管這四個層面的器官是大腦,因此精神疾病較具體的定義是:大腦生病了。舉例來說,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分泌較少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因此較難感到快樂;思覺失調症則是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失衡。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都與大腦功能出現問題有關。

強制就醫是侵犯還是保障病患的權利?

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嗎?小感冒時,有人會選擇多休息而不去看醫生。心理生病時也是一樣的,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強迫病患看醫生。這是因為強制就醫本質上是政府暫時限制被拘束人要去哪的強迫行為,若政府任意的要求病人去看醫生,很可能不當侵犯了人類基本權之一的人身自由權。只有少數合理與合法的情形時,政府才可以謹慎的限制人民人身自由。雖然精神病患心理生病了,但他們仍是跟你我一樣的人,皆擁有基本人權,且也要被平等的保障。

病人自己決定要不要看醫生的權利,除了人身自由之外,也是保障病人自主權。病人自主權是醫療人權的內涵之一,醫療人權則是第二代權利(社會權)衍生出的新興權利,尚包括隱私權、健康權等。目前台灣尚未有明文保障人民有此權利,但現今醫病之間的關係從「父權模式」(完全偏向醫生裁量權),逐漸轉為「商議模式」(醫生告知病人最適合的醫療選擇,最後決定權仍在病人手中),可看出實務上,醫療人權中的病人自主權,已被不少醫生認可。

但,保障病患人身自由與自主權時,可能會侵犯病患的健康權。醫療人權中的健康權,範疇包括國家對人民身心健康應負一定的照顧。國家因為要履行此憲法上賦予的義務,因此制定了健保制度與相關醫療幫助。當有些精神病患或其家人因欠缺病識感,沒發現生病而選擇不就醫時,政府因為要保護病患的人身自由與病人自主權,不強制精神病患就醫,病患被治療的機會被剝奪,間接侵犯了病患的健康權。

支持上述三種病患權利論述者,皆試圖從保護精神病患的角度出發,然而該如何保障不同的權利,沒有標準答案。現行〈精神衛生法〉明定,「當精神病患者有傷害他人或自己之疑慮時」,政府才能強制病患就醫。此條法律試圖做出最小限度的侵害病患病人自主權、人身自由,並仍能讓情況較嚴重的病患能接受治療,以避免漏接沒有病識感的病人與其家人。

相較於保障病人權利,維持社會秩序與安全是更多民眾對精神病議題的切入點。每當重大案件加害人為精神病患時,社會常興起要將強制送醫標準放寬的聲浪。支持者相信唯有如此才能保護社會大眾的安全。然而,當初〈精神衛生法〉的立法目的是「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保障社會安全並非此法最主要的目的,也不能因而侵犯精神病患權益。況且,認為精神病患很危險、犯罪率高,事實上是大眾的偏見。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指出,精神病患可能因意識不清而犯下偷竊等微罪的比率較一般人高,但凶殺案等重案的犯罪率沒有比較高,反而是精神病患被傷害的比例高,卻少有媒體、民眾提及該如何保護他們。

結語

各方論點至今仍無定論,而隨著越來越多人了解精神病患並非個人問題,是關於家庭、社會等複雜脈絡產生的議題的現今,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是眼下最能改善問題的方法。然而,無論是支持病患何種權利,亦或建立社會安全網的主張,要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是聆聽病患真正的需求。唯有將精神病患的意見納入,我們才能知道病患需要甚麼幫助,讓權利不只是在專家學者高深的邏輯碰撞中存在、社會安全網不只是保護有話語權的人,而是納入所有不同的人,共同建造出尊重彼此的社會。

參考資料

  1. 認識精神疾病-GITBOOK
  2. 精神科醫師:「強制就醫」或許是違反人權,但置之不理也違反了「就醫人權」-關鍵評論網
  3. 莫讓《精神衛生法》成為社會監控工具-上報
  4. 吳全峰、黃文鴻。醫療人權之發展與權利體系

責任編輯:潘玟樺 核稿編輯:陳姵穎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Thumbnail
然而真實情況是否被判定為精神疾病會有痊癒的時刻?這跟外科手術不一樣的地方是,心理上的疾病,不是這麼容易確診,確診之後生病起因也不是這麼好找;之後即使找到生病原因,如果病人有能力自己面對問題,那麼他為何會生病?就是因為無法處理內在問題才會生病。
Thumbnail
然而真實情況是否被判定為精神疾病會有痊癒的時刻?這跟外科手術不一樣的地方是,心理上的疾病,不是這麼容易確診,確診之後生病起因也不是這麼好找;之後即使找到生病原因,如果病人有能力自己面對問題,那麼他為何會生病?就是因為無法處理內在問題才會生病。
Thumbnail
精神病患是否能結婚?這問題沒有人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但精神病患是否想結婚,答案卻是肯定。 【婚姻計畫】紀錄片嘗試對這問題進行討論,醫療隨著時代的進步,可以讓精神疾病趨於穩定,婚姻的決定權是否能擁有? 精神病患能不能擁有婚姻的機會,這問題至今還遺留在結尾,沒有人可以回答。
Thumbnail
精神病患是否能結婚?這問題沒有人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但精神病患是否想結婚,答案卻是肯定。 【婚姻計畫】紀錄片嘗試對這問題進行討論,醫療隨著時代的進步,可以讓精神疾病趨於穩定,婚姻的決定權是否能擁有? 精神病患能不能擁有婚姻的機會,這問題至今還遺留在結尾,沒有人可以回答。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Thumbnail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