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Border》—做出正確的選擇,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所做的是絕對的惡,然而你試圖履行的,只是那似是而非的正義,所以你總是敗北於我。如果你不喜歡,也可以到我這邊來。」
正義界線在哪裡?

*有劇透

日本刑偵連續劇多不勝數,充斥著各種為了正義,在世界實現自我價值的英雄。《Border》講述一場徘徊生死的鎗擊,因為腦中殘留的子彈,產生了副作用。讓身為刑警的石川可以跟死者對話,他透視真相,堅守正義。
從一開始,石川就遊走在對錯的邊緣,他運用各種觸法的手段,只為將兇手繩之以法。在其中一集,造成車禍的兇手逃離國外。他要求駭客二人組在網絡散佈假消息,要利用輿論抓他。二人組就指出他這是用私刑,所以他們不會幫忙。他就像個黑暗的正義使者,像是和他對立的惡者所說的一樣,只是試圖履行似是而非的正義。
小孩綁架兇殺案的證據被徹底銷毀,包括石川為了有決定性證據,早已安排僱人放在惡者家中的死者頭髮,也已被惡者識穿而清理掉。
「我所做的是絕對的惡,然而你試圖履行的,只是那似是而非的正義,所以你總是敗北於我。如果你不喜歡,也可以到我這邊來。」因為無證據而被釋放的惡者幽幽的對石川說。
就算知道兇手就是他,但毫無證據的情況下,石川悔恨什麼都做不了。直到遺體終於要被火化。小孩現身對他說謝謝,他痛苦的緊閉雙眼,再睜眼小孩已經不見了。石川忽然奮起向外跑,直奔惡者而去,揪住他在天台邊緣質問威脅。
「你真是什麼都不懂啊,你覺得你可以為了正義而獻出生命吧?我也一樣,我可以為了實現罪惡而選擇死亡,但是,你和我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可以因惡殺人,但你卻做不到。這個差距永遠都不會縮小。」
惡者悠然自得的道出這段話後,石川在那扭曲掙扎的臉下,把他拉了回來,選擇了並不讓人意外的結局。正義刑警是不會以殺止殺的。
「又是我嬴了呢?」
惡者得意的問了這句話。大概結尾就如此收場,代表正義的主角痛苦掙扎,把不能結案的遺憾埋葬心底,繼續執行他要的正義。然而,情況卻急轉直下,石川重新把他揪住,手一鬆。惡者從高空掉下去,接著是漫長的鏡頭,照著石川難以置信,表情掙扎,五味交雜的臉。這一幕很長,貌似在突顯他對正義與惡的無奈。最後,一隻手從後伸出拍了拍他的肩膀,竟是死去的惡者。
「歡迎來到我這邊。」
在這之前,石川抓出警方上層鴨川就是當初鎗擊他的人。鴨川誘導他只要閉嘴,就能助他往上爬,而不是年少氣盛悍衛什麼正義。並說警察為了所謂正義,那麼多年都得不到回報,正義是走不到最後的。石川也不會例外。
「我決不會偏離正義之路。」
這就是石川的回答。他並沒有為了往上爬,向惡靠攏。
結局呢?
他放開了惡者的衣袖,以殺止殺,是不是就越過Border了呢?
在正義與惡之間,是否就如同劇中惡者所言,沒有罪惡如他,就沒有正義如他;沒有黑暗就沒有光芒的立足之地。又或者如劇中車禍事件的角色-清潔者,替有錢人清洗罪證的角色所言,正正因為這個世界存著不義,才有他們對立的存在。因為不義的世界,才有他們發揮的空間,就像他們的存在是必然且合理。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的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談論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假設你是司機,正在駕駛一輪電車,路軌盡頭有五個工人正在作業,而此時你的煞車失效了。如果你撞上去,他們必死無疑。在你緊張失措的同時,發現旁邊有條岔路,而岔路只有一個工人。第一難題是你會選擇轉方向避開五個工人,而撞向一個工人嗎?有人選擇會,為了救更多的人,可以犧牲少數人。當然也有人選擇不會。電車難題的第二部份,你轉換了角色,變成了站在橋上的旁觀者。你目睹整個過程,雖然你可以自己跳下去,太你體型太小,不能夠攔住電車。而這時你旁邊站著一個大胖子,如果你推他一把,就可以攔住失控的電車,挽救五個工人。你會這麼做嗎?
前者尚有討論空間,有人認為可以一個人換五個人的生命。後者的回答就大不相同了,早前回答了選擇扭轉方向,以一個人換五個人生命的人,到了這裡就不認同用橋上的命換五個人了。這裡出現了道德難題的詭異之處,為什麼前者五個人的生命價值大於一個人?而這個價值就不能套用到後者的情況了?把人推下橋不道德,為什麼扭轉方向害死另一個人就可以?有人會說因為橋上的人不是在這場意外當中,而路軌上另一個方向的工人是置身其中,然而從根本上而言,路軌上那個工人本身也不會受意外波及,因為他不在出事的那條路軌上。實際上,在前後兩種情境下,行動目的都一樣,是為了救下五個工人,而犧牲一人。兩者都應該套用同一個選擇原則,就是如果你認為五個人的生命大過一個人,你就應該克服猶豫,推下橋上的人。
Michael Sandel教授在難題間修改了一個設定,你不用推下他,橋上有道暗門,只需一踩開關,他就會掉下去。不用推人,但結果仍然一樣,所以心理道德上仍然認為不正確。這種心理壓力是什麼?因為我們必須拿出有力理由,證明這兩種情況有區別,不然解釋不了為何結果一樣,但同一原則不能在兩種情況下套用。因為解釋不到這一點,才能思考對於這個難題,判斷何謂正確選擇。
「有些道德兩難源起於互相抵觸的道德原則。舉例而言,電車故事涉及的一項原則主張,我們應該盡可能挽救愈多人的性命愈好,另一項原則卻主張殺害無辜的人是錯誤的行為,就算是為了行善也不例外。」Michael Sandel教授
陷入道德困境時,必須釐清哪一項原則較重要或適合當下情況。那麼石川的選擇,在兩難原則下,誰較優勝?在明知法律無法將惡者繩之以法時,以殺止殺是否正確判斷?
Michael Sandel教授嘗試脫離虛構的難題,用真實發生過的例子來討論。2005年6月,美國海豹部隊展開秘密偵察任務,他們的目標是一個塔利班領導人,而這個是賓拉登的重要相關人。四名個成員在滿佈百多名武裝份子的山區村莊俯瞰定位後,被兩個牧羊人和約十四歲男孩無意撞見。三個阿富汗人可能只是平民,但也可能會向塔利班通風報信。四人必須阻止他們離去,而現場又沒有工具綑綁他們,只有殺或放了他們的選擇。其中一個成員認為放走他們在軍事決策上是錯誤選擇,而士官盧崔一方面同意這個說法,另一方面因為宗教信仰,認為殺害手無寸鐵的無辜是冷血的錯誤行為。最後盧崔投下決定性一票,放了他們走。結果是四個成員在牧羊人走後不久,就迎來八十至百個塔利班襲擊,三個成員戰死。救援這組海豹部隊的美軍直昇機亦被塔利班擊落,十六名士兵喪生。而盧崔受重傷爬行七英里終獲村民所救。
「做出正確的選擇本來就不一定是容易的事情。」Michael Sandel教授
盧崔在事後認為當下應該殺死三個阿富汗人,但這是結果出來後的結論,事前無人知道三個阿富汗人是否間諜抑或是無辜旁人。假設事後知道他們是無辜旁人,盧崔要面對可能就是信仰責難了。
道德上的疑慮不會因為結果而有本質差異,因為面對道德難題作出選擇時,才是道德判斷的時候。《Border》也就提出了這種難題,石川的判斷是正是惡,都有道德基準,然而基準線可能因為不同文化、信仰,而有所差異。道德難題談的是兩個互相衝突的原則,就像世界上對立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又足以影響道德行為,再延伸到法律。試圖去討論或解讀這些立論,能夠為道德和法律製造參考空間。
avatar-img
2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徐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劇「靈異街11號」並沒有劇如其名,表面上是講高志海死而復生後,擁有了陰陽眼,開始了他的見鬼生涯。實際上,它著眼於親情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社會需要的是真相,不是編劇。」 不熟悉新聞媒體領域的人,也只能從印象中出發,又或者從事新聞行業的朋友口中,窺探到一絲絲生態而已。從外面去看,也就只知道報導真相這樣輕飄飄的一句,卻難以理解記者的處境。
台劇「靈異街11號」並沒有劇如其名,表面上是講高志海死而復生後,擁有了陰陽眼,開始了他的見鬼生涯。實際上,它著眼於親情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社會需要的是真相,不是編劇。」 不熟悉新聞媒體領域的人,也只能從印象中出發,又或者從事新聞行業的朋友口中,窺探到一絲絲生態而已。從外面去看,也就只知道報導真相這樣輕飄飄的一句,卻難以理解記者的處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一句輕輕震動心靈的話。 善、惡如何分別?我想可以簡單的以「目中有無人」區分吧。要當壞人容易嗎?只要目中無人就不難啊﹗看到一些詐騙事件,主謀往往得了便宜還賣乖,藏在層層的帷幕之後,只要沒被逮到就故計重施,害人匪淺。 與惡的距離其實也不遠,可以說是幸運,所以不必去看黑暗中的發生。即便是在戲
正義這張牌如同生活中的一位公平的裁判,代表著公平、正義和法律的力量。它是一個提醒,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有後果,就像法律和制裁一樣,對於違法行為進行衡量和裁決。讓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並尋求調解解決問題。它提醒我們要以公平和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強調著客觀與中立,平衡生活
Thumbnail
身為被害人,有機會為自己所受的委曲討回公道時,為何我會如此難以抉擇呢? 「如果我原諒他,但事後被找麻煩、清算,我該怎麼辦?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麼樣的下場。」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一句輕輕震動心靈的話。 善、惡如何分別?我想可以簡單的以「目中有無人」區分吧。要當壞人容易嗎?只要目中無人就不難啊﹗看到一些詐騙事件,主謀往往得了便宜還賣乖,藏在層層的帷幕之後,只要沒被逮到就故計重施,害人匪淺。 與惡的距離其實也不遠,可以說是幸運,所以不必去看黑暗中的發生。即便是在戲
正義這張牌如同生活中的一位公平的裁判,代表著公平、正義和法律的力量。它是一個提醒,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有後果,就像法律和制裁一樣,對於違法行為進行衡量和裁決。讓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並尋求調解解決問題。它提醒我們要以公平和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強調著客觀與中立,平衡生活
Thumbnail
身為被害人,有機會為自己所受的委曲討回公道時,為何我會如此難以抉擇呢? 「如果我原諒他,但事後被找麻煩、清算,我該怎麼辦?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麼樣的下場。」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