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拙文變成了學測考題,那就說幾句……

學測拿我的文章出題,自然不會先問我。所以,今天許多朋友傳訊息說我的文章變成國文考題了,委實意外。還有好幾位朋友說他們的孩子是應屆考生,看到了「馬叔叔」的名字,不禁噗哧一笑。
老實說,文章變成考題,極可能從此被一整代考生討厭,不只應屆考生,還有未來要做考古題的一屆屆準考生,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得意的事。
但我想說的不只這樣: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再只屬於作者自己,這道理我明白。不過這三題閱讀測驗,除了第三題我很有把握,前兩題左看右看,都選不出「正確答案」,還是有點兒氣惱。
後來看到解答,左思右想,關於第一題,大概明白了出題老師的思路: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
於是既然「這段文字」沒提到羅大佑歌詞關於「生命內在的惶惑」,還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和李宗盛連在一起,這就變成「專屬於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夠屬於羅大佑了。那麼說羅大佑「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惑」,就是屬於「不適當的敘述」了。雖然他的「將進酒」、「光陰的故事」、「耶穌的另一個名字」、「家」、「那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等等許多許多歌,都是這個題材非常厲害的示範,甚至我願意說,羅大佑是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寫得最好的作者。
但若套用這樣的理路,遇到第二題,我還是被難倒了。為什麼只能是B呢?C的敘述說羅大佑有校園民歌的文藝腔明顯有誤,可以排除,但我看A、B、D的敘述,都很適當啊。
於是我再次「角色扮演」,試圖進入出題老師的思路,D之所以不適當,大概是因為它只說了李宗盛,題目是「兩人」,不符合題旨吧?但A為什麼不對,B為什麼就可以,我還是不明白。回頭又看了幾遍自己的文章,讀得頭都昏了,依舊不明白。
我只知道,若你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幾題你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搞不好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
而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學的興趣,稍稍接近羅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讓同學對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更具體的想像?我真的不知道。我想,這大概不是國文科閱讀測驗的目的吧。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是作者所能壟斷的了。或許很多考生都能教導我做這幾題閱讀測驗的「正確」方式吧?
【1/27補記】讀者Ya Hui Chang的留言,提到多益考試的命題原則,我覺得很值參考,張貼如下:
“使用作家的文本是好事,應該鼓勵,放入課本,但不適合作為閱讀測驗考題。世界級的英文檢定考,如:多益,不會使用真實姓名在閱讀測驗題中。原因就是怕考生因為對某人 ,有特定的認識,因而影響判斷。這題目,如果把,羅大佑,李宗盛,用 X, Y, 不知名的人名,取代,再來看看,題目的選項陷阱是如何設計的,你就會明白為何答案是如此。多益考,把英文界定在世界通用的語言, 不能偏袒某國的特殊用法,題目也不能使用某國知名人物的人名,所以考題都用虛構的人名,公司名,如此考生必需就考題的文本做判斷,沒有歷史淵源的牽扯。這是國際研究設計閱讀測驗題的人士都知道的常識。本人是多益題庫作者。”
這麼一說,豁然開朗。若題目用某甲、某乙代替羅大佑、李宗盛的名字,就能把題目完全限定在引文的閱讀理解,而不致於被「非引文範圍內的背景知識」或是「原作者的主觀意見」影響答題判斷了,更不會有我說的「對李宗盛羅大佑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的問題。未來大考中心出題,我覺得很可以參考這樣的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