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2/26 耳朵借我:專訪鄭華娟+空中現場

我沒有做過全面徹底的統計調查,但私心猜測,鄭華娟應該是當代中文流行樂壇詞曲作品數量最多的「專業作者」──我是說,「能夠兼治詞曲創作的幕後工作者」。不信的話,有人整理過華娟歷年的詞曲作品,光這個清單,她參與創作的歌就有足足264首,而且這數字絕對不完整。
我以此相詢,她睜大眼睛說不是吧!不會吧!我反問那她覺得還有誰寫得比她多?她苦思片刻,說陳昇也寫很多啊,是的,陳昇確實寫很多,但他大部分作品畢竟還是寫給自己,我說的是專業詞曲作者呀。華娟楞了一下,不置可否,大概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吧。
作品數量多,還不算什麼。她出手的經典比例之高,成色之精,才更令人咋舌。而且,經常是「歌者人生轉捩點」的重量級作品,那些歌,不只是一代人的青春背景,也反映甚至改變了一個時代。
你看:張艾嘉「箱子」,潘越雲「謝謝你曾經愛我」和「情字這條路」,鄭怡「天堂」,陳淑樺「聰明糊塗心」和「本城女子」,張清芳「Men’s Talk」和「加州陽光」,優客李林「少年遊」,江蕙「落雨的暗瞑」,陶晶瑩「太委屈」,萬芳「孩子氣」,莫文蔚「單人房雙人床」,還有好多好多。更不用說她參與製作的《快樂天堂》、和王新蓮一起出版的經典《往天涯的盡頭單飛》,還有她的個人專輯《旅途與歲月的紀念品》……。
若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華娟的歌,只能是「冰雪聰明」。八九十年代的台灣社會,空氣裡飽漲著期待和未知,流行音樂不只是殺時間的消遣,也變成承載、解釋、宣洩庶民集體情緒的媒介。她的歌,就這樣陪著千萬人一起迎向那個撲面而來、全新未知的世界。
在濃墨重彩、囂張喧嘩的時代,華娟很少寫纏綿悱惻死去活來的慘情歌。即使唱著憂傷失落,也總讓你覺得人生終究有個亮堂堂的去處,出口就在歌的盡頭。她酷愛旅行,永遠睜著好奇的眼睛東張西望,實在沒空自怨自艾。於是聽她的歌,你也有了「在路上」的感覺。彷彿在說:既然好奇,那就上路吧,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歡愉和痛苦。儘管受傷吧,不要怕,那些疼痛,就和快樂一樣,都是成長的禮贈……。
華娟長居德國二十幾年,但也始終和家鄉密切往來。這些年她寫了二十幾本書,粉絲極多,又多了個「暢銷作家」的身分。她學了好多手藝,近年投入咖啡研究,赴維也納拜師,又回台開班授課,把陽明山自家整理成頂級咖啡工場。她原本專修大提琴,受過嚴謹的古典音樂訓練,最近她又重返學校,卻是跟著一位從小彈巴哈的青年樂手修習爵士鋼琴,重新建構自己的音樂認知(她甚至說,重新聽自己以前寫的歌,覺得沒什麼意思)。是的,華娟始終有著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好玩的事等著她去探險,所謂流行音樂,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作為多年樂迷,去年我就想約華娟來上節目,可她返台行程很滿,安排不上,好不容易等到過年,她先邀我去她山上的家,她和老德先生請我吃了午飯,又泡了世界無敵咖啡請我喝(順便上了堂維也納咖啡基礎入門課),吃飽喝足,才一起到電台錄節目。做廣播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先被來賓請吃飯呢。
我從那張珍愛的EP《華娟的demo》放起,回溯她參加「金韻獎」人生發表的第一首歌「靈感」和第一張個人專輯《紅酒》,然後大致依時代順序,聊到哪播到哪。若要稍微完整一點呈現鄭華娟的音樂人生,最起碼、至不濟,也得放三十首歌吧,節目篇幅有限,那就隨意了。
啊,華娟還帶著一把陪著她許多許多年的老吉他,在節目裡唱了三首歌,包括一首她很欣賞的艾怡良。雖然人在德國,她還是經常開著Spotify聽當代台灣音樂人的作品,我猜她的音樂品味,應該比我更跟得上時代吧。
播出曲目:
少年遊(鄭華娟, demo, 1996) 靈感(鄭華娟, 1983) 紅酒(鄭華娟, 1986) 箱子(張艾嘉, 1985) 快樂天堂(群星, 1986) 謝謝你曾經愛我(潘越雲, 1986) 情字這條路(潘越雲, 1987)
鄭華娟 mini live @Alian963: 愛愈深心愈凝(原唱施文彬,鄭華娟曲、羅文聰詞) 我們的總和(原唱艾怡良,詞曲艾怡良) 跟你借的幸福(原唱蔡健雅,鄭華娟曲、鄔裕康詞)
Men’s Talk (鄭華娟, 1996) 往天涯的盡頭單飛(王新蓮、鄭華娟, 1987) 三字頭(鄭華娟, 2009) 飄泊的心停留在基隆港(鄭華娟, 1995) 一秒鐘(陳永龍, 2012) 歸鄉(鄭華娟, 1995)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分享節目錄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