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文資總盤點3:美援、農夫、琉璃筒瓦—臺大農業陳列館】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建於1963年,臺大農業陳列館坐落在臺大正門口和新生南路側門口之間,為建築師張肇康和有巢建築事務所合作的建築。農業陳列館又名洞洞館,因著外牆上的孔洞特色,農業陳列館儼然成為校內外師生踏入側門,甫入眼簾的特色建築。今日,臺大學生會文化部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使用現況,以及其棄留爭議等四大面向,為各位介紹農業陳列館此一建築。
▎美援計畫下的產物
  農業陳列館的誕生和美援有關,1959年,為展示美援下的農業成果,農復會委託建築師虞日鎮設計一展覽性設施,預計在臺大椰林大道的西北處打造農業陳列館。1928年日本原規劃此處為校本部(行政大樓),後來沒有建成。1960年此處預定規劃為「文教中心」,預計拆掉基地上的臨時教室,打造四棟建築,北面為農業陳列館、西面為人類系館、東面為農業經濟推廣館(後為哲學系館)、南面為自然歷史博物館(未興建)。
  有鑑於美援計劃下的建築設計圖要經過層層審核,還需要附上英文的設計理念說明。有巢建築事務所主持人虞曰鎮,找上甫結束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張肇康。張肇康,畢業於哈佛設計學院,受到當時任教於哈佛的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影響,其建築作品偏向簡約、現代、理性的風格。
  在張肇康的主導下,農業陳列館於1963年建成。1964年、1970年建成的哲學系館、人類系館,則為有巢氏建築事務所之仿作。因著牆上打洞讓自然光透進琉璃帷幕的特色,和ㄇ字型排列方式,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人類系館又被合稱為洞洞館、三合院。
▎現代中國建築
  初始農業陳列館的目的是農業外交下的展覽場域,其建築語言後來才受到大眾和建築學界的重視。1996年建築師王俊雄在《建築師》期刊寫〈臺灣早其現代建築之一:張肇康與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一文,才讓張肇康和農業陳列館正式被帶到大眾和學界面前。其文談及張肇康的學經歷背景、1960年的時代氛圍和現代建築的意義。透過系統性的整理,王俊雄奠定了農業陳列館在臺大椰林大道上的重要性,也為大眾揭開此建築的設計隱喻。
  王俊雄認為,農業陳列館補足了椰林大道上西北端的空缺,和同時期的王大閎設計的第一活動中心(活大)共同佇立在椰林大道東西兩端點上,成為椰林大道上少數的非樣式建築。農陳館的設計受到戰後接收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影響,政府企圖透過建築重塑傳統中國樣貌,然而有一批經過歐美現代概念薰陶的建築師(如王大閎、張肇康)則追求以現代建築語彙呈現傳統中國概念,於是出現了「現代中國建築」的建築風格。這些有過中西求學經驗的建築師,一方面希望引現代建築進入臺灣,一方面希望能保有中國傳統文化,遂有了這種中西並立,折衷樣式的建築實驗。
  農業陳列館的中國建築象徵可分為台基、屋身跟帷幕三個部分。抬升四階的台基和內縮走廊象徵傳統中國建築的台基和屋身;琉璃筒瓦帷幕則代表傳統中國建築的大斜屋頂,這種外牆設計讓大眾走進館內二樓時,有種進入中國建築的感覺。一樓內部左右分置兩座階梯,巧妙將空間區隔成三段,王俊雄認為這種設計是傳統中國合院建築和現代密斯空間的結合。
  當時椰林大道上的建築為方院形式,張肇康原本構想建立四座建築,打造一個開放式的四合院空間。後來建成的洞洞三合院,在材料上選擇以清水混擬土處理傳統中國的屋脊與屋樑特色、在形式上將中國建築立面化,內部設計蘊含傳統中國理念和現代空間思維。
  農業陳列館不僅是張肇康融合東西文化的代表作,更反映了1960年代現代思潮底下,在臺灣的建築師如何理解現代建築語言、和企圖保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念。成為臺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現代建築。
▎使用現況
  做為一展覽性設施,農陳館隨時間演變有相應的展出功能。早期配合政府外交需要,農陳館成為外賓訪臺的必經景點。此時臺灣還保有聯合國會籍,因此展出內容以臺灣農業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經驗為主,農陳館成為發展農業外交的重要成果之一;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外賓參觀次數減少,農陳館則成為農業團體舉辦農業特展的場所,展出內容以著重在臺灣農業成果和農業科技發展;近年來因著場館內部翻新和時代趨勢,農陳館成為兼具展示和教育意義的場所,展出內容轉至生態和在地特色、例如臺大校園生物多樣性特展,以及環保生態、有機農業成果等特展。
  目前一樓規劃為特展區、二樓為常設展和特展二區,三樓為教室兼演講廳。除辦理各式主題特展、導覽進行農業推廣外,農陳館三樓也開放場地租借提供講座、學術研討等教育推廣使用,並以永續經營作為發展目標。
▎棄留爭議
  1994年,鑒於文學院使用空間不足和資源分散問題。文學院擬打造「人文大樓」,將洞洞館和舊地理系館劃為預定地。舊地理系館後來成為新教學大樓場館、因此文學院擬在洞洞館建築基地上興建人文大樓。
  2006年,因為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先生的捐贈,人文大樓有了經費來源,人文館計劃遂開始實行。不過人文大樓從尚未興建起,便有正反兩方持不同意見。反對洞洞館拆除的校內外人士主張,洞洞館的歷史建築特色,歷史記憶應被保存;同時,部分哲學系館、人類系館的師生於受訪和會議中表達意見,他們表示雖然對舊建築的共同記憶感到不捨,但考量到館內設備並不符教學使用,因此同意將其拆除重建。最初建造此三座洞洞館的目的是打造一「文教中心」,因此設計理念以展覽陳設為主,並非作為教學使用。然落成後,兩棟洞洞館則分別規劃為人類系館和哲學系館,兩館成為師生教學研究的空間。但建築本身的特色琉璃帷幕則有光線不足問題,使用多年的系館則有通風不良、滲水情況出現、當初建築設計也未考量到逃生路線。
  作為洞洞館之一的農業陳列館,因著代表性的建築語言以及在臺大建築史上的重要性,於2007年,被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不過其他兩館則在2010年拆除。2010年,一群臺大學生自發性的為建築物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葬禮,希望擁有共同回憶的師生,可以透過葬禮慎重地與建築物告別。2010年舊哲學系館和舊人類系館拆除。俗稱的洞洞館僅存農業陳列館。
  誠如人文爭議案中的師生意見,一個建築物的棄留,除了考量其歷史記憶和意義,也需考量建築物的空間使用和功能是否使用者所需。農陳館自成立以後,其展覽性質和功能經過多次的轉型,至今仍尚未找到明確的使用功能,我們應思考的是,保留為文化資產以後的建築,該如何保留、如何使用,以延續歷史記憶。
▎結語
  農陳館的成立有賴農復會的金援。然隸屬於生農學院的農陳館,校方每年提撥的經費僅維繫基本人事行政費用,舉辦展覽的財源則需向外另闢財源。農業陳列館經過時代的變遷,其場館的使用功能也從農業外交、轉至農業推廣及教育研究。展出內容從原本的臺灣農業改革經驗,到臺灣各農產業成果,近年則有臺灣大學校內的農業成果、以及和環保、有機議題相關的展覽。相較於靜態舉辦展覽,要如何主動推播農業知識與成果,並在有限資源中定期更新展間;展覽陳列的展出要是校內成果亦或是臺灣農業成果,也許是臺大農業陳列館需要應對的問題。

徵引資料
一、近人研究
王俊雄,〈臺灣早期現代建築之一:張肇康與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建築師》(1996年11月,臺北),頁88-93。
二、網路資料
向建築告別 – – 洞洞館計畫 https://dongdongguan.wordpress.com/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http://www.ntuliberalarts.net/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陳列館四十週年紀念特刊http://www.aeh.ntu.edu.tw/old/download/40th/art1.pdf
農業陳列館官網 http://www.aeh.ntu.edu.tw/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4/1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科院曾經叫法學院?以前社科院是紅樓? 提到社科院,多數的臺大學生想起的,大概都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清水模灰白色建築。然而在2014年以前,社科院其實座落在徐州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舊社科」。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
  坐落在大安區龍安里的青田街,不僅素有「臺北市的綠寶石」美稱,更是過去風華一時的昭和町。信步其中,陽光灑落卻不覺燥熱,因這裡有大片老樹掩映;舉目四顧,還會發現自己被百年日式木建築環繞著,彷若走進塵封的歷史記憶,古樸氣息猶在,說不盡的故事待你我細細發掘……
位於芳蘭山、蟾蜍山腳下,芳蘭大厝已有200年歷史。乾隆年間,陳振師渡海來臺,受雇於「芳蘭記船頭行」。頭家離臺前將船行頂讓給他,使其累積可觀的財富。其後陳振師在下內埔莊購建住宅,並更名為「芳蘭大厝」,紀念其發跡處。
▎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 ▎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
2020新冠肺炎爆發,這段時間我們親身體會到傳染病的爆發會對社會與生活造成多麼巨大的轉變,也了解到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在穩定社會上起到多麼關鍵的作用。不知道這段日子有沒有引發你的好奇,過去臺灣在面臨傳染病危機時,曾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作為國內最重要防疫機構的臺大醫院,又從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社科院曾經叫法學院?以前社科院是紅樓? 提到社科院,多數的臺大學生想起的,大概都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清水模灰白色建築。然而在2014年以前,社科院其實座落在徐州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舊社科」。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
  坐落在大安區龍安里的青田街,不僅素有「臺北市的綠寶石」美稱,更是過去風華一時的昭和町。信步其中,陽光灑落卻不覺燥熱,因這裡有大片老樹掩映;舉目四顧,還會發現自己被百年日式木建築環繞著,彷若走進塵封的歷史記憶,古樸氣息猶在,說不盡的故事待你我細細發掘……
位於芳蘭山、蟾蜍山腳下,芳蘭大厝已有200年歷史。乾隆年間,陳振師渡海來臺,受雇於「芳蘭記船頭行」。頭家離臺前將船行頂讓給他,使其累積可觀的財富。其後陳振師在下內埔莊購建住宅,並更名為「芳蘭大厝」,紀念其發跡處。
▎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 ▎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
2020新冠肺炎爆發,這段時間我們親身體會到傳染病的爆發會對社會與生活造成多麼巨大的轉變,也了解到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在穩定社會上起到多麼關鍵的作用。不知道這段日子有沒有引發你的好奇,過去臺灣在面臨傳染病危機時,曾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作為國內最重要防疫機構的臺大醫院,又從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這個文物館就坐落在臺中市北屯區旅順路二段73號,一個大型公園之內,佔地面積不小,草地開闊,館舍形式是傳統閩南建築。﹝台灣民俗文物館﹞有「民俗館」及「民藝街」,兩個展場。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館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該館建於1929年,是台灣第一座專門的園藝館。該館佔地約2.5公頃,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種植物。 台灣大學園藝館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熱帶雨林溫室,是一個大型溫室,裡面種植著來自熱帶地區的各種植物。溫室保持在恆定的溫度和濕度,以模擬熱帶雨林的條件。沙漠植物溫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這個文物館就坐落在臺中市北屯區旅順路二段73號,一個大型公園之內,佔地面積不小,草地開闊,館舍形式是傳統閩南建築。﹝台灣民俗文物館﹞有「民俗館」及「民藝街」,兩個展場。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館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該館建於1929年,是台灣第一座專門的園藝館。該館佔地約2.5公頃,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種植物。 台灣大學園藝館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熱帶雨林溫室,是一個大型溫室,裡面種植著來自熱帶地區的各種植物。溫室保持在恆定的溫度和濕度,以模擬熱帶雨林的條件。沙漠植物溫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