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冒險誌:《群山之島:不去會死的他們》張元植篇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於登山者而言,出發就是勇敢跨出了生命的邊界,持續探索生命經驗與自然,每一個登山者都應該為了這樣的一步而喝采。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群山之島:不去會死的他們》劇照。
「你覺得山給了你什麼?」
「山給了我什麼?」
作為《群山之島:不去會死的他們》第二集的主角張元植抿了一下嘴唇,望向遠方,似乎穿過一團迷霧後再轉向鏡頭,笑了一下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然而,他當時的眼神,或許透露出他與山這些年,既是冒險,又是探索生命邊界的複雜關係。
我十分喜歡這顆鏡頭,它真實地捕捉到了冒險者與自然之間幽微的情緒。在明顯看得出來是剪接的另一段畫面中,張元植說了:「不要怕探索新的東西。」正是山教會他的事。
張元植說,山林教會他不要害怕探索新的東西。

不以生命為代價,就不叫冒險

對於平常比較少接觸登山活動的朋友來說,張元植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他從國中開始接觸登山,至今在登山領域已是個出名的人物。他在18歲就完登了南美洲最高峰、標高6,961公尺的阿空加瓜山,在21歲完成中央山脈大縱走,25歲登上人生第一座8,000公尺高山布羅德峰;以及,在本次的紀錄片中,即使沒有完成攻頂,仍挑戰了位於巴基斯坦北部與中國新彊邊界的喬戈里峰(通稱 K2,Chhogori)。若成功的話,他會是台灣第一個完登K2的登山家。
對於從國中就開始接觸冒險活動,並不斷挑戰台灣人海外攀登紀錄的張元植而言,冒險活動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涵?很有趣地,劇組將這集紀錄片的名字巧妙地取名為「冒險是殺小?」作為一種探問,也呼應主角張元植特質的趣味。(本集出現不少髒話,算是輔導級的紀錄片(誤))。
為了回答什麼是冒險,《群山之島》的製作人詹偉雄在受訪時說了:「冒險的行動,不以生命為代價的話就不叫冒險。冒險,因為以生命為代價,所以你時時刻刻會對你的探險進行思索,你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技能,了解你面對的自然。冒險者一方面將人性推到了極致,另一方面看到了尋常人未曾得見的事物。」
登山活動中,要面對許多未知挑戰,但登山的目的其實是旅程,並不是終點。

我們的目的其實是旅程,不是終點

本集最精彩的地方是劇組在準備往前登素密達山的時候,遇到了積雪的滑坡,從幾個畫面中可以推測,劇組多數人並沒有雪地行走的經驗,也未有對應的裝備如冰斧、冰爪。這時,是否要「冒險」爬上素密達山,並且垂降下素密達斷崖,就是一項進退兩難、需要考慮多項交錯因素的決策。
導演在此精準地捕捉了登山活動中,面對未知挑戰時所需要經歷的緊繃互動。首先,首次進入畫面的協作張國威從箭竹林裡鑽出來,用帶著些許怒氣的口吻抱怨前方隊友沒有把路開好,一聲「媽的!」鋪陳了他在接下來緊張氛圍裡的角色。張國威在檢視空拍機的畫面,以及用長鏡頭觀察前方的雪況之後,始終認為隊伍可以繼續推進,大不了劇組輕裝上素密達山,協作再回來背餘下的裝備。
接著,鏡頭轉到張元植的身上,他邀請大家一起開會討論接下來是否要繼續推進,另一位協作賴立人表示:「我跟阿澤討論是這樣,如果是我們帶隊,我們不會上去。」這時,張元植說出:「我先問一下,最後決策者會是誰?」
「你啊!」製作人發聲說出,是張元植必須要承擔決策的角色。
鏡頭回到元植身上。他看了看手錶,嘀咕了一聲「幹……」然後要大家給他一分鐘想一下。
在沈穩的樂音與素密達山壯麗的雪景中,製作的人的聲音再度進到畫面中,他說:「一般社會生活裡面講撤退,是一個負面的字眼,可是在山上不一樣。你要撤退就要回程,回程的艱難與挑戰也不亞於你要往前進的那條路。所以撤退代表著你還要付出額外的努力。所有在大自然裡面從事冒險或探險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目的其實是旅程,而不是終點。」
「出發其實就是成功了,因為你勇敢跨出了生命的邊界!」
這段話對於持續在接觸登山活動的我而言,十分有共鳴。文明社會時常有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更令人沮喪的,是沒有到達成功那端的話,都會被劃分到失敗那端,儘管你已經完成了99.9%。或許,對於登山者而言,出發就是勇敢跨出了生命的邊界,持續探索生命經驗與自然,每一個登山者都應該為了這樣的一步而喝采。最終,張元植帶母親爬聖稜線的計畫雖然沒有走完,但故事已經發生了,這仍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至於,為什麼要一直爬山?我覺得張元植的母親徐思潔女士,在結尾訪問時說得很好。她說:「爬山就肉體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為什麼每次走完,你都可以忘掉那個痛苦,然後你只記得那個心靈的解放跟快樂..……我覺得是一種意識的轉換,是一種成長。爬山,在這15年來,讓我的身體、心靈,都處在一種自由的狀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致所有媒體朋友: 同樣是新聞背景,我了解大家很想做好昨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報導,畢竟元植不只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台灣技術攀登文化的重要領導角色。 但十分遺憾,不僅他的隊友還在忙著處理後事而沒有太多事件細節回傳台灣,加上這次我也算親屬之一,真的沒有心情好好受訪。感謝所有人對元植的關心。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今天下午兩點,阿果帶著元植和我未竟的夢,再次啟程前往道拉吉里了。 第四次的攀登,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爬同一座八千這麼多次,更期待他能突破這一條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的界線,終將無氧十四座八千米的大夢,收入囊中。 這真是一個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呀!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3/28/2015 太加縱走—縱走   半年沒登山了,這半年來人生又有不同的際遇。 雖不至於奇幻漂流,但也不負自已對人生精采的要求。 我跨出台灣,走向另一個世界。 但易理中明白著表示,有得必有失。 得失之間,是人必需要自我衡量。 並調整態度去面對之。   而山是我所失去的一部份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致所有媒體朋友: 同樣是新聞背景,我了解大家很想做好昨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報導,畢竟元植不只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台灣技術攀登文化的重要領導角色。 但十分遺憾,不僅他的隊友還在忙著處理後事而沒有太多事件細節回傳台灣,加上這次我也算親屬之一,真的沒有心情好好受訪。感謝所有人對元植的關心。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今天下午兩點,阿果帶著元植和我未竟的夢,再次啟程前往道拉吉里了。 第四次的攀登,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爬同一座八千這麼多次,更期待他能突破這一條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的界線,終將無氧十四座八千米的大夢,收入囊中。 這真是一個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呀!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3/28/2015 太加縱走—縱走   半年沒登山了,這半年來人生又有不同的際遇。 雖不至於奇幻漂流,但也不負自已對人生精采的要求。 我跨出台灣,走向另一個世界。 但易理中明白著表示,有得必有失。 得失之間,是人必需要自我衡量。 並調整態度去面對之。   而山是我所失去的一部份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