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的「非技術性」 ≠ 「無難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在攀登的世界裡,所謂「技術性路線」,指的是需要繩索、岩楔來確保攀登的地形,翻譯成台灣人對登山的認知,就是「攀岩」。

而「非技術性路線」,就是不需要攀岩技巧,只需走路的地形。翻譯成台灣人對登山的認知,就是「爬山」、「登山」、「健行」,從你家隔壁小山一直到百岳高峰,幾乎全都是「非技術性」地形,沒錯,全部。

除非你跑去龍洞、玉山東峰北壁、北稜角西壁、南湖南風一帶甚至針山大岩壁,或者看哪片大岩壁不爽一言不合開繩幹上去,那才會遇到台灣山區路線少有的「技術性路段」。

「non-technique」指的是「非技術性」,而不是「無難度」。從這個用詞,就可以看出報導元植南針峰北壁山難的媒體,還有沒有專業和良心了。

對這起山難,無論是我們親友,又或是法國媒體,唯一的資訊來源都是他的導師兼隊友張星雯。但人家都還在忙後事,只有餘裕給出這樣的資訊:「法國當地時間6月27日元植在霞慕尼Plan de Aiguille 區域攀登Frendo Spur 難度D+, 4 (等同北美 YDS 5.9-, AI3, M4)的冰、雪、岩混和攀路線,約早晨7點左右發生了墜落事故,很不幸的離開了大家。」

法國媒體文中寫的,元植在「non-technique」路段墜落,指的就是像右手邊那張照片那類的陡峭雪坡地形,就此而已,不代表沒有危險性和難度。

法國的媒體報導開第一槍之後,台灣的媒體也開始有了動作,大部分是直接翻譯外電,再加上各自對張元植、阿爾卑斯山的認識,中規中矩。但有少數媒體,甚至還有到現在都還沒把報導改過來的,就直接在標題或內文寫上「「無難度地段」墜250公尺亡」。

這是還要不要臉?

如果非技術性=無難度,那全台灣的山難幾乎都是發生在「無難度」的地方了,我呸。

身為一個媒體,對山不懂、對攀登不懂,都沒有關係,直接翻譯外電一點問題都沒有。但自己加料,惡意把「non-technique」翻譯成「無難度地段」,你的英文老師哭暈在廁所,報導寫作老師也火冒三丈,這種爛咖到底怎麼畢業的?讓這種惡劣學生走出校門的學校要不要自己檢討檢討?根本不配稱自己為媒體。

媒體的職責是陳述多個角度的事實還原事件全貌,大忌正是自己加料不懂的東西。

很感謝絕大部分的媒體報導此事的角度都是中性的,感謝你們的認真看待,也希望台灣的登山與媒體文化可以越來越好。




以前啊... 像這種牽涉到攀岩、牽涉到冰雪的登山知識,我寫完都會和你一起討論,甚至直接引述你的評論。謝謝你一直帶著我在廣袤的山岳領域裡成長,也把眼界與想像開拓到世界無盡無窮的高峰之上。

現在,我只能被迫長大了...我只能更戰戰兢兢繼續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不然寫錯的話,大概隨時會被你笑爛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南瓜爺-avatar-img
2024/06/29
媒獵的不專業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不幸的是,專業的人也有了各個角度的立場(例如:政治、性傾向、利益),所以說出來的話,也不完全是照著專業良知在說,最後就會成了各自解讀、各自擁護、打嘴炮、同溫層偏偏大眾是沒有那個美國時間去看各方面角度然後思考、採納意見的於是偷渡觀念的、詐騙的橫行,最後傷的還是自己最後還是要回到自覺是吧?
這東西真的是對於翻譯工作者最大的警惕。在確認翻譯可以提供幫助之前,更該確定翻譯不要造成傷害。我自己在遇到non-technical 這種詞的時候,確實都會捨棄直觀翻譯,如:非技術性,除非!除非!(1)該詞已經在該領域中成為通用名詞,而且實際上沒有違背原文意思,(2)想破頭真的想不到更適合的詞。但不直觀翻譯也有的風險,就是容易少譯或超譯,在這例子裡,就是超譯的例子。我通常都會花非常多的時間找多源資料來確認。期許自己的翻譯不會因為超譯而少譯造成任傷害。
avatar-img
雪羊隨筆,共享視界
1.6K會員
324內容數
跟著雪羊的腳步,悠遊山林隨影隨筆,在《共享視界》裡,一起看見山的萬千樣貌,加入以影像與文字探索世界的行列。在文影交流間結識同樣熱愛大自然的同好,輕鬆分享彼此的影像記憶與山林故事,建立山與人最深刻的連結。
2025/04/13
2024/03/31 00:00, 赤心巔峰-越野挑戰中央山脈的發起人既紀錄創造者 山頂狼古大哥,啟動了他的又一大計畫:#速攀百岳 ! 然而,就在挑戰轟轟烈烈展開,並且一路順遂三天之後,台灣迎來了0403的地動山搖,不僅震碎了花蓮山川,也震碎了籌備已久的最速完百計畫。 然而,今年他捲土重來啦!
Thumbnail
2025/04/13
2024/03/31 00:00, 赤心巔峰-越野挑戰中央山脈的發起人既紀錄創造者 山頂狼古大哥,啟動了他的又一大計畫:#速攀百岳 ! 然而,就在挑戰轟轟烈烈展開,並且一路順遂三天之後,台灣迎來了0403的地動山搖,不僅震碎了花蓮山川,也震碎了籌備已久的最速完百計畫。 然而,今年他捲土重來啦!
Thumbnail
2025/04/12
4月7日,歌手Tank到中國進行了「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術後高調發文分享,卻由此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因為Tank無法交代心與肝的來源,只知道是「一位腦死亡大愛者決定無私地捐獻器官」。 我不想賭會不會統一、不想賭會不會被強摘器官,所以我邀請你,一起了解黑幕、遠離賭桌,做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
Thumbnail
2025/04/12
4月7日,歌手Tank到中國進行了「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術後高調發文分享,卻由此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因為Tank無法交代心與肝的來源,只知道是「一位腦死亡大愛者決定無私地捐獻器官」。 我不想賭會不會統一、不想賭會不會被強摘器官,所以我邀請你,一起了解黑幕、遠離賭桌,做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
Thumbnail
2025/04/10
下個月底,5/25週日午後,在台中kawas 有一場由冒險精靈舉辦的系列講座,我很榮幸受美涼姐的邀請和大家分享這些年遠征高峰的點點滴滴。 其實一開始的對話很有趣,美涼姐說他們要舉辦海外攀登的講座,問我可不可以分享,我說:「在您面前,我有什麼好分享的啦!」美涼姐可是台灣人女性登山家海外攀登的先驅者呢
Thumbnail
2025/04/10
下個月底,5/25週日午後,在台中kawas 有一場由冒險精靈舉辦的系列講座,我很榮幸受美涼姐的邀請和大家分享這些年遠征高峰的點點滴滴。 其實一開始的對話很有趣,美涼姐說他們要舉辦海外攀登的講座,問我可不可以分享,我說:「在您面前,我有什麼好分享的啦!」美涼姐可是台灣人女性登山家海外攀登的先驅者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爬升450 公尺單程1.5公里,來回時間2小時 🛤️ 大關山隧道口 ▸落石崩壁 ▸ 樹林+拉繩 ▸ 稜線 ▸ 三角點 下坡的技巧 第一關-克服心裡不剎車障礙 落差大的下坡踩剎車既危險又費腿,因觸地時間長,會讓力集中在腳掌上 第二關-後腳跟著地
Thumbnail
爬升450 公尺單程1.5公里,來回時間2小時 🛤️ 大關山隧道口 ▸落石崩壁 ▸ 樹林+拉繩 ▸ 稜線 ▸ 三角點 下坡的技巧 第一關-克服心裡不剎車障礙 落差大的下坡踩剎車既危險又費腿,因觸地時間長,會讓力集中在腳掌上 第二關-後腳跟著地
Thumbnail
第三天行程遇到了本次行程最艱難的挑戰,但在隊友們同舟共濟的努力下,終究克服了重重難關。此外,文章也分享了大雪山稜線等山上的景觀和名稱的由來。在這二天的山行中,山行者經歷了許多充實的挑戰,也越挫越勇。第四天則是相對輕鬆的行程,也展望了接下來的行程。感受到山行的辛苦付出後,將會得到更多的美好。
Thumbnail
第三天行程遇到了本次行程最艱難的挑戰,但在隊友們同舟共濟的努力下,終究克服了重重難關。此外,文章也分享了大雪山稜線等山上的景觀和名稱的由來。在這二天的山行中,山行者經歷了許多充實的挑戰,也越挫越勇。第四天則是相對輕鬆的行程,也展望了接下來的行程。感受到山行的辛苦付出後,將會得到更多的美好。
Thumbnail
這是一趟登山旅程的記錄,包括民宿住宿以及行程中的登山路線。文章描述了整個旅程的景點和所見所聞,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資訊。
Thumbnail
這是一趟登山旅程的記錄,包括民宿住宿以及行程中的登山路線。文章描述了整個旅程的景點和所見所聞,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資訊。
Thumbnail
過度輕忽-對於非技術性登山,就不危險的認知,並不是好現象。 不是只有需要高度technique式攀登。 要使用確保繩索、大D環扣、攀登輔助器材以攻克岩壁、山徑,才是算具備強大的技術性登山,也才更值得耗時間征服山頭?! 因為登山,不論技術或非技術性,登山攀爬所伴隨而來的風險、周遭岩峻地形,並不是
Thumbnail
過度輕忽-對於非技術性登山,就不危險的認知,並不是好現象。 不是只有需要高度technique式攀登。 要使用確保繩索、大D環扣、攀登輔助器材以攻克岩壁、山徑,才是算具備強大的技術性登山,也才更值得耗時間征服山頭?! 因為登山,不論技術或非技術性,登山攀爬所伴隨而來的風險、周遭岩峻地形,並不是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運動攀登| #龍洞|校門口|oh!(5.8) 這上面的景色,我想我會記得很久很久。 花了13分鐘完攀,嘗試了3次,最後一次掉了3次,20米的攀登路線,我以為我不可能做得到。 「要放棄嗎?還是再嘗試一下?」矛盾的念頭一直不時在腦海中交替出現。 無能為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同時,在每
Thumbnail
#運動攀登| #龍洞|校門口|oh!(5.8) 這上面的景色,我想我會記得很久很久。 花了13分鐘完攀,嘗試了3次,最後一次掉了3次,20米的攀登路線,我以為我不可能做得到。 「要放棄嗎?還是再嘗試一下?」矛盾的念頭一直不時在腦海中交替出現。 無能為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同時,在每
Thumbnail
今天下午兩點,阿果帶著元植和我未竟的夢,再次啟程前往道拉吉里了。 第四次的攀登,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爬同一座八千這麼多次,更期待他能突破這一條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的界線,終將無氧十四座八千米的大夢,收入囊中。 這真是一個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呀!
Thumbnail
今天下午兩點,阿果帶著元植和我未竟的夢,再次啟程前往道拉吉里了。 第四次的攀登,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爬同一座八千這麼多次,更期待他能突破這一條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的界線,終將無氧十四座八千米的大夢,收入囊中。 這真是一個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