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2 日本的信仰們||佛教與咖哩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寺廟、僧侶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佛教與咖哩

曾經,我聽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演講,內容是談論「佛教」與「咖哩」的相似性,而演講者則是一位「出生於寺廟、在寺廟長大,卻在高中與大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的日本和尚。光是聽到這個題目與演講者的背景,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直聽下去。因此,我也想借用當時聽到的內容,當作接下來一系列與日本人信仰相關的話題開始。同時,也期待下面幾集的內容,可以讓我們之後有機會去日本時,可以更有意識地從不同的視角來參拜神社與寺院,並發現更多有趣的細節。

日本人的一生信仰

日本人習慣在除夕夜時(日本人過的是新曆年,除夕則稱為「大晦日」),習慣去寺廟聽除夜鐘或在電視上觀看寺廟敲除夜鐘的轉播,就像我們習慣看各地的煙火跨年晚會一樣。然而,過了一個晚上,隔天過年時,日本人則是攜家帶眷地一起去神社參拜抽籤(初詣)。小朋友從出生後百日、七五三(三歲、五歲、七歲)時必須去神社參拜以感謝神明的照顧,成年禮也去神社。結婚時則大多選擇在教堂舉辦婚禮,當然聖誕節也是一定要過的。但人們在親友往生的時候,卻會幫他舉行佛教喪禮儀式,如果你有看過送行者這部電影,應該會有印象,主角每每在往生者手上套上一串佛珠的畫面。因此,有很多人搞不懂日本人到底信甚麼宗教?其實,這正是日本在各種文化與宗教傳入時,經過一番掙扎後(如佛教傳入時,支持佛教與反對佛教的人大吵了一番;基督教傳入之後,也曾被禁教過),轉化而成對各種宗教抱持著獨特的「寬容性」與文化的「內化性」表現。以下,我們可以嘗試用兩個飲食習慣來說明。
1.寬容性:當我們在吃西餐的時候,其中一定會有一個主餐(main);但日本的會席料理中,你會發現,並沒有特別哪一道菜是主角,從前菜、生魚片、炸物、烤物...一路到甜點,有始有終卻沒有主角。其實,這就是日本人對宗教的想法,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你開始信仰,且結果是讓世界更美好的,那麼每個宗教都可以同時存在日本,並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2.內化性:在日本的僧侶,通常只有在修業中才會吃精進料理(也就是我們說的吃素)、嚴禁七情六慾等。一旦修業期過了,僧侶還是像一般人一樣吃葷食、娶妻生子。曾經,有外國人質疑他們,認為日本這根本不叫佛教,印度的佛教才是真的佛教。問題來了,我們來想想咖哩的問題,請問大家有沒有吃過純正的咖哩呢?就是那種,主食是餅,然後有各式各樣的咖哩醬與香料,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沾著吃的那種,這就是大家認知的「咖哩」,對吧?那麼,我們再來看日本的咖哩(或是台灣的咖哩?),大家應該也都有吃過,就是那種裡頭有洋蔥、紅蘿蔔、雞肉等材料全部混在咖哩醬裡頭,然後澆在飯上享用的那種咖裡飯。那麼,請問如果印度的咖哩才叫咖哩的話,那你平常吃的叫甚麼呢?只能叫他「日本咖哩」?現在,我們回頭來想想佛教的問題,「佛教」跟「咖哩」一樣都是從印度傳回來的,但日本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卻不相同,就如同咖哩一樣。這是因為,佛教在日本流傳了多年以後,已經有許多依據日本人文化而變形,以發展出一種適合在日本續存的模式。
因此,對日本人來說,面對所有宗教的態度,應該不能說成是「信仰」XX教,而是「接受」XX教才對。
神社、鳥居

在世時有神的眷顧、往生後有佛的照顧

我曾向一位日本長輩詢問,並討論過類似的話題,他也非常認同這一個觀點。我問:「你們日本人這一輩子,不僅多次進進出出神社與寺廟,甚麼都拜,家裡同時有佛龕(通常落地擺放)與神棚(かみだな,通常在牆上),你們的信仰到底是甚麼呢?」。他笑著回答我:「我們日本人很務實的,神與佛都信。否則,你回想一下剛剛細數的日本人習慣。先撇開年輕人為了美麗的禮服而選擇在教堂裡結婚不說(當然,還是有人選擇在神社舉辦神前婚禮),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前,還有一年的開始與年中間的各種習俗,大部分都是在神社裡發生的,所以我們在世時,都是仰賴神的眷顧;而從死亡那一刻起,則交由佛來當我們的導遊,帶領我們前往西方極樂淨土,一路上必須仰賴佛的照顧。」
說真的,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智慧,根據統計,日本的神社數量大概有8~8.5萬間、寺廟則約有7.5-8萬間;信仰神道教的約有8474萬人(約佔總人口68%),信仰佛教的人則約有8770萬人(約佔總人口70%)。所以,綜合上述的日本和尚與這位日本長輩所言,日本人有自己對於佛教信仰的轉化與想法,使其與傳統的神道教並存,因而造成了大多數的日本人在同時信仰神道教與佛教的狀態下,也絲毫沒有違和感。

我在日本的日子體驗分享:那一年,我曾經敲過的除夜鐘

在台灣,每當跨年晚會結束時,大多數的公共交通工具會延長營業時間,以疏散跨年人潮;無法前往現場的人,也會在家看跨年晚會的轉播,直到看完煙火才甘願關上電視入睡。在日本,人們則喜歡在除夕夜的前夕,前往各個寺廟聽或觀賞108下的除夜鐘,以消除過去一年的煩惱與苦難。規模大一點的寺廟,會由僧侶們負責撞鐘,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京都的知恩院;相反的,規模小一點的寺廟,則是會發放號碼牌給民眾,讓大家都有機會自己來敲鐘。
2010-2011年的除夕夜,當時我還住在京都,便是選擇放棄人山人海的知恩院,選擇了家裡附近的小寺廟,參與108下的敲鐘過程。約莫晚上10點多,領有1-107號號碼牌的民眾,便可以排隊依序敲一下鐘,最後一下則是過12點之後,由寺廟的僧侶來敲。我還記得,當天晚上敲鐘時,寺廟的僧侶同時也分發著一杯杯的熱甘酒(類似甜酒釀的乳白色飲料)給大家喝。我在敲完鐘後,也領了一杯熱呼呼的甘酒,一邊靜靜聽著遠遠近近、360度到處傳來的鐘聲。由於京都的寺廟非常多,大家都在敲鐘,再加上京都的盆地地形,每一下鐘聲彷彿都能迴盪許久。雖然,在日本沒有像台灣一樣熱鬧的跨年晚會,也沒有華麗的煙火,但聽著此起彼落的鐘聲,好像所有的煩惱真的一個一個地在腦中消失。我喝了一口熱甘酒,心裡突然覺得幸福而平靜。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avatar-img
    225會員
    189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小時候的命運安排亦或是受到亞洲的習氣的關係 從小我就成長充滿各式宗教的環境中 我家旁邊就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的鄰居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了許多的經典 後來在長大些一直到了求學過程也接觸過一貫道的法門,也闡述了相當多的前人的智慧 後來我的好朋友開了宮廟,初時覺得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
    Thumbnail
    夢見我參加一個禪修營,裡面的法師都很年輕活潑。活動中法師會問各種問題,答對題目還會贈送一些小禮物。 我記得我們來到山下一家餐廳,我們當然都點素菜。可是有一些禪修的人就點了一些葷菜,有魚和小卷。法師也沒有為難大家,他們就吃鍋邊菜、方便素。 可是白目的人還真不少,就一直在點葷菜。我心裡想:「怎麼不是
    Thumbnail
    拜拜對台灣人而言應該不會是件陌生的事。 (不知道非佛教基督教人是否也會拜拜) 一般拜拜的時候會準備很多供品, 拜完神明後, 那些供品大家會吃掉嗎? 我自己以為拜完了後的供品大家一起享用是件非常理所當然的事。 但在日本好像不是…。       事情是這樣的。    日本
    Thumbnail
    日本喪禮文化擁有獨特流程和儀式,根據往生者的宗教和家屬意願舉辦相應的宗教儀式。現代日本也流行無宗教的簡便喪禮,但大多數仍走佛教形式。告別式的穿搭需遵守特定規範,並帶有特殊配件。日本人重視工作,喪葬儀式講求快速完成。文章提供更多內容和訪談,以深入探討日本喪禮文化。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初九,正是民間習俗「拜天公」的吉祥節日,而佛教徒雖非皈依天神,但禮敬諸天,諸天神聖因善業福德而生天上,雖不一定學佛修行,但經常擁護佛法、獎善罰惡,成就有德之人,為佛門的護法善神。 所以各大佛教山頭都會在這天舉辦「供佛齋天」大法會,陳設莊嚴、美味的供品,上供諸佛之外,也供養諸天聖眾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小時候的命運安排亦或是受到亞洲的習氣的關係 從小我就成長充滿各式宗教的環境中 我家旁邊就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的鄰居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了許多的經典 後來在長大些一直到了求學過程也接觸過一貫道的法門,也闡述了相當多的前人的智慧 後來我的好朋友開了宮廟,初時覺得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
    Thumbnail
    夢見我參加一個禪修營,裡面的法師都很年輕活潑。活動中法師會問各種問題,答對題目還會贈送一些小禮物。 我記得我們來到山下一家餐廳,我們當然都點素菜。可是有一些禪修的人就點了一些葷菜,有魚和小卷。法師也沒有為難大家,他們就吃鍋邊菜、方便素。 可是白目的人還真不少,就一直在點葷菜。我心裡想:「怎麼不是
    Thumbnail
    拜拜對台灣人而言應該不會是件陌生的事。 (不知道非佛教基督教人是否也會拜拜) 一般拜拜的時候會準備很多供品, 拜完神明後, 那些供品大家會吃掉嗎? 我自己以為拜完了後的供品大家一起享用是件非常理所當然的事。 但在日本好像不是…。       事情是這樣的。    日本
    Thumbnail
    日本喪禮文化擁有獨特流程和儀式,根據往生者的宗教和家屬意願舉辦相應的宗教儀式。現代日本也流行無宗教的簡便喪禮,但大多數仍走佛教形式。告別式的穿搭需遵守特定規範,並帶有特殊配件。日本人重視工作,喪葬儀式講求快速完成。文章提供更多內容和訪談,以深入探討日本喪禮文化。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初九,正是民間習俗「拜天公」的吉祥節日,而佛教徒雖非皈依天神,但禮敬諸天,諸天神聖因善業福德而生天上,雖不一定學佛修行,但經常擁護佛法、獎善罰惡,成就有德之人,為佛門的護法善神。 所以各大佛教山頭都會在這天舉辦「供佛齋天」大法會,陳設莊嚴、美味的供品,上供諸佛之外,也供養諸天聖眾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