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書] 原子習慣:渴望是一種必然

Photo by Lala Azizli on Unsplash
Photo by Lala Azizli on Unsplash
這本書倒在我的電子書櫃裡面很久,一直都沒有拿出來,直到最近放入我的三月書單,遲了幾天終於在假期閱讀完畢。
一直以來我其實被三分鐘熱度這個問題困擾,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激起熱情,卻也很容易沒有熱情的人。也因為知道自己有這個特性,所以對習慣養成的書籍,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在看完原子習慣之後,會有一種收穫滿滿的心情,改變了我對習慣這兩個字的定義。
書裡面,並沒有提到太多的方法,而是講述了很多概念,並適時的提供不同的工具,讓讀者可依循。

好習慣、壞習慣都是被四個階段養成的

以前講到習慣,心中總直覺只會有「好習慣」,壞習慣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不希望它變成一種習慣,即使已經成形了。但其實不管好壞,習慣是一種狀態,並由四個階段形塑而來。
習慣建立的四個步驟,整理自《原子習慣》
習慣就是對我們產生的渴望進行的回應,這一份渴望是從某一些提示而來。當我們被提示「有可能」的時候,如果作出了「我想要」的判斷,那就會啟動回應機制。這時候,如果獎賞在結束的時候出現,就容易養成一種習慣。
以文字創作者來說,當得到「內容有價」的提示後,我們會渴望「內容被看見」、「參與內容經濟獲得金錢」,所以開始作出「寫作與發表」的回應,而「閱覽數」、「按讚數」就是立即獎賞。
一個沒有辦法持續的習慣,一定是在中間有部分斷掉了,通常一開始是獎賞的階段沒有被滿足,然後依序瓦解了前面。
為了要讓前面不要這麼容易被瓦解,有一個原則在這時候就非常的好用。

最小努力原則,降低生理狀態的影響

在許多強調執行力、任務管理的書籍,都有提到一件事情,就是把任務切割到最小的可行動項目,這一點在電腦玩物站長有一系列的文章也強調:「拆解任務到可以馬上執行的下一步行動。」
最小努力原則,整理自《原子習慣》
因為人的天性是盡可能地保留能量,所以發懶是一個很重要動機,大腦為了保留能量,所以會挑最容易的事情來做。
任何要違背最小努力的事情,都會花費我們太多的能量,是沒有效率的。
習慣的培養,開始與結束都一樣的重要,上面講到了結束的時候,回饋是不可或缺的。但沒有開始,又何來結束呢?因此,細緻的切割任務,創造每個簡單的開始,能夠有效地減輕大腦負擔,降低了生理狀態的干擾機率。

追蹤才能幫助自己應變

這一點,我一直都做得沒有很好,即使很多書上寫,但我實在沒有辦法把將「追蹤」深化到自身上。但書中有一個觀念,讓我重新看待了「追蹤」這件事情:「不是什麼都值得追蹤,手動的追蹤只限於重要的事情。」
習慣追蹤器的概念,整理自《原子習慣》
追蹤,除了必然帶來的檢討之外,其實重點是幫助我們在偏離的時候,思考如何回到正軌。但同時要記得「任何習慣追蹤都會在某處終結。」
所以,隨時都要準備好應變計畫。
當你開始錯過兩次執行習慣的機會,就是準備開啟了另外一個習慣,追蹤就是幫助我們在適當的時間,做出該轉換的判斷。死守著該終結的習慣,只是不斷的增加心理與大腦的負擔。
進而,我們要準確定義:「追蹤本身是一個方法,協助看清全局。」不要把追蹤、測量當成這件事情的目標,所以因為要做追蹤而出現的項目,都是為了讓我們再往目標前進的路上「有感前進」。

小結:慾望負責啟動,愉悅感負責維持

習慣這件事情,一直都是生活中廣泛討論的議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覺得沒有辦法培養好習慣,自己應該是做錯了什麼,不禁會想著: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沒有辦法持續習慣?原來,是回饋機制出了問題。
書中點出了一些重點,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人的本性就是趨近於省下能量;行動的背後是一套信念系統;情緒驅動行動;習慣久了必然會覺得無聊;自制力是一種短期策略,不適用於長期等等。
重新回來用這樣的概念覺察,自己過往所設定的「期望值」,與本性是有所違背的。既推遲了回饋的出現,也同時設定了不簡單的第一步。即使看起來豁達的展現,內心早已經被堆疊如山的否定感壓垮。
不如重新設定,讓我們創造的習慣,一次次的堆疊以及前進,成為下次進步的基石,也讓行動更有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