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尋找電影的初衷-《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譯序

    文/但唐謨
    「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面對這問題有兩種態度。有一種人只關心電影文本,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詮釋電影;然而某些/或者大部分的電影觀眾,總是會對電影的創作過程懷著一絲好奇。同樣地,面對觀眾時,創作者也會有兩種反應。有一種導演完全不想談作品,尤其不想「解釋」他們的電影;如果觀眾問:導演你為什麼要這樣拍?你想表現什麼?他可能會反問:你覺得呢?大衛‧林區的電影很燒腦,但是他從來沒有興趣解釋;幾年前岩井俊二來台灣面對觀眾時,也是盡量不說太多,把答案留給觀眾。然而另一位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來台參加影展時,就非常熱心地與觀眾交流,優雅而幽默地暢談創作,實為分享創作的典範。
    其實不管是哪一類觀眾,哪一種導演,面對「創作者──觀眾者」關係時所選擇的態度,都沒有錯。然而,如何處理觀眾面對導演,是個非常微妙的工作。有些材料,觀眾沒興趣知道;有些題目,導演不想講。法國導演/作家勞倫‧帝拉德的著作《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是一個完美的平衡,呈現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生動而有趣的互動。

    彷彿說出一部當代電影史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是一部電影導演的訪談集,一個從觀眾角度去了解導演的過程,也是一個世代的紀錄。原書出版於2002 年,電影世界還在一個「純真年代」,漫威還沒有出現,儘管好萊塢仍然稱霸世界,導演/作者永遠被視為電影最重要的靈魂。這本書訪問了當時/當今 二十個世界導演,請他們以個人而專業的角度,談論自己的作品。這二十位電影作者幅員廣闊,從發跡於六、七○年代的約翰‧鮑曼(《激流四勇士》),到直至今天依然活躍的柯恩兄弟;受訪者來自各大洲,包括美國的伍迪‧艾倫,義大利的貝托魯奇,德國的溫德斯,丹麥的拉斯‧馮‧提爾,日本的北野武,西班牙的阿莫多瓦;而作者的屬性更多元有趣,包括警匪電影(吳宇森),實驗前衛(大衛‧林區),奇幻類型(提姆‧波頓),時代記憶電影(庫斯杜力卡)等等。
    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法,他得以在導演忙碌的行程中,敲到時間訪談,是因為他當時在法國,因而有機會聯絡到參加坎城影展的導演,進行這項工作。如此的方式帶著一點有趣的隨機性。想像一下若要執行這個企劃,可能得全世界到處跑,耗費甚鉅。而作者利用了影展的便利性,彷彿很輕鬆地接觸到這些重量級的電影作者,完成了一個或許想像中很艱鉅的工作。整本書依序閱讀下來,彷彿就是一部當代電影史,記錄了電影發明後,在人們摸索電影的過程中,技術、內涵、人文思想、藝術呈現等各種面向開始趨向成熟發展的整個創作歷程。
    大衛林區(圖/《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
    大衛林區(圖/《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

    替觀眾代言跟導演提問

    訪談是個巧妙的任務。本書的作者,彷彿得為觀眾代言,對導演提問。然而有些東西或許太專業,觀眾可能難以進入;有些問題可能太個人,導演不想回答。作者採取雜誌訪談常用的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化提問,再從受訪導演的回答中,延伸出每個導演的個人特色。作者選取的「標準化提問」,經常都是觀眾感興趣也可以理解的,包括如何選角,如何指導演員,如何放置攝影機,如何選擇攝影角度等比較技術性的問題;同時也會問到他們學習電影,創作電影的心路歷程,編寫劇本的過程,以及他們個人的美學偏好等比較軟性的問題。讀者一面閱讀訪談,必定會浮現自己的觀影經驗,在整個過程中,這些電影作者也從過去片面零碎的印象中,漸漸立體,活現了起來。

    最有趣的導演「同與異」

    在這二十位導演的訪談中,最有趣的現象就是「同與異」。例如有些導演不會花時間排演,或者跟演員講太多,就讓他們自己發展;有些導演可能會讓演員演很多次。有些導演一個鏡頭就 OK;有些導演可能會拍許多角度,到剪接室再決定用哪一個。每個導演對於選演員,指導演員,也都有不同的策略。有時候他們的做法甚至完全相斥。然而奇妙的是,他們都拍成功了。在這些細緻繁複的實務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藝術的摸索。電影真的是人們從無到有,在各種人為、技術因素當中,從點點滴滴的嘗試中試出來的;這也正是電影獨特之處。

    窺見導演的赤子之心

    這本書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有幾個導演的作品深奧難懂,但是訪談中的他們,都充滿著赤子之心,例如風格大膽而晦澀的拉斯‧馮‧提爾,儘管他已經是大師,談起電影仍然像要搞革命那般憤世嫉俗;而且,他居然會嫉妒演員,因為演員之間感情太好,他覺得被排擠。這些描述,實在跟我們對導演的印象差很多。而本書的最後,刻意把高達一個人拉出來自成一個章節,因為他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無法被分類的。我個人非常喜歡高達早期的電影,但是他後來作品中那份極度個人的藝術性,讓我幾乎想放棄掉他了;但是,本書中高達的訪談,卻是我閱讀得最興奮的部分,也是因為看到了赤子之心。看到一個導演經過了一個人生的電影,依然像個少年那般堅持創作本質。我們也彷彿從中回到電影的原點。
    (圖/《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
    《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原書寫成至今雖過了二十年,但今天讀來依然受用經典,受訪的導演們絕大部分也都仍然繼續創作,他們可能更成熟了,可能風格有了些變化;然而這些導演在本書中栩栩如生的訪談中,讓我們看到了電影的初衷,看到了他們最珍貴的那部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