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洪席耶《影像的宿命》:在「看」與「說」之間的高達《電影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影像的宿命》,是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書名的「影像」,讓人以為這就像約翰.柏格的《觀看的方式》或是桑塔格的《論攝影》,是在談論、分析視覺、圖畫、攝影、影像的著作。但洪席耶的企圖其實遠比談論影像還來得龐大。因為一直以來,他處理的主題都不是藝術本身,而是形成藝術的體制,以及最重要的……藝術如何打破形成他的體制。

《影像的宿命》,摘自網路。

《影像的宿命》,摘自網路。

《影像的宿命》談的,因此不僅僅只是觀看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觀看如何透過觀看變成不只是觀看,並使影像成為超越畫面的語言。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認為觀看一幅畫,就是觀看這幅畫畫的對象是什麼,河邊的風景嗎?還是一顆蘋果的靜物畫?或是一名貴族妻子的肖像等等諸如此類的。確認畫的對象是什麼之後,就看畫家畫地像不像,相像之後,再看畫家是否把這對象畫地美等等。至於電影呢,人們基本上不會管像不像的問題,不過人們在觀看電影時,多半都認為看電影就是看電影在演啥,也就是電影中的演員表演了什麼樣的故事、情節,就是等於這部電影的內容。

洪席耶指出,會認為畫的內容等於畫的對象,電影的內容等於影像中的演員所呈現的行動、話語、情節,這樣的想法都是來源於人們認為畫面、影像都是對外在事物的再現。但二十世紀的繪畫(超現實、印象派、抽象畫、達達主義)還有後來的電影發展,則是完全顛覆了這樣的觀看體制。而《影像的宿命》就是要來好好談談這樣的顛覆帶來了怎樣的意義。

《影像的宿命》一書和一位法國重要的電影導演——高達後期的作品——《電影史》有著核心的關係。某方面來說,這本書的前半段甚至是為了高達而寫的。而談到高達,許多電影愛好者或是熟悉影史的人們都會知道:受到政治學運的影響,高達後期的作品和他前期有了非常巨大的改變。這巨大的改變來自於他對電影和政治之間關係的重新省思。也因此讓他的電影從此變得晦澀,他自己更說他的電影不是娛樂,而是一篇篇「論文」。

多數人認為高達的電影向來「沒有」故事,敘事情節「片斷零散」,前後影像「常無連貫」,影片放映速度「快慢不一」等等……考驗了人們對故事性、在線性、常態性、貌似「寫實」的電影依賴。——邵懿德《尚盧.高達:影像.聲音與政治》序
左圖:高達,右圖:《電影史》DVD。皆摘自網路。

左圖:高達,右圖:《電影史》DVD。皆摘自網路。

和許多電影不同,高達很少要演員把電影中的故事、情節演出來,更常是透過角色的獨白,或是片段化的對話,就把可能的劇情交代而過。很多時候角色間的對白沒有描述劇情,卻講出超脫電影情境中的話語。例如在《阿爾法城》中他讓主角說出巴斯卡的詩句:「空間的死寂令我畏懼。」或是《賴活》裡女主角說的:「真理存在於萬物之中,甚至在錯誤裡。」更多時候,高達沒有讓人演出什麼,只是插入各種詩人、作家、劇作家寫下的詩句、話語、對白,搭配獨特的特寫或鏡頭,來完成電影某部分的情節。有趣的是,他曾在《電影的七段航程》的演講中提到:

我從來不寫劇本,並不是我不願意寫,而是我不會寫。假如我會寫劇本的話,寫完後大概也不會想再去拍電影了……我所認為的電影劇本,應該是以一些照片和筆記來簡述電影。
《阿爾法城》劇照,摘自網路。

《阿爾法城》劇照,摘自網路。

從這裡可以看出,高達對電影的想法,還有他拍攝電影的方式都相當特別。某個角度來說,比起在意電影演了什麼故事,高達更在意電影用影像說了什麼。他的很多部電影,都令人覺得彷彿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閱讀一種影像的散文。同時也暗示,他為何喜歡玩弄影像的原因。因為正是在影像的操作中,高達理解到電影、影像可以是一種超越文字的迷人「語言」。在《電影史》中他將歷史上眾多著名電影的畫面剪接成四小時多的影像,這些不同電影的畫面混雜地接續演出,時而慢速播放,時而又變成快轉。時而影像重疊在一起,時而被拼接到同一畫面,不停閃爍。形成一種很混雜的觀看,進入了電影與電影糾纏不清的「電影史」。

《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片段,摘自網路。

《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片段,摘自網路。

拍電影時,為了盡量逼真,人們會盡量讓影像模仿真實發生的場景、事件,甚至不惜使用花費高昂的特效。但洪席耶指高達還有書中其他導演的影像正好反其道而行,他們不讓自己要講的東西,去相像這東西在現實中可能的模樣,反而還要差異化、混亂化這些不同畫面原本在他們各自所屬的電影中要呈現的意思,讓人無法直接連結。進而引發新的想像和新的思考。

洪席耶把帶有這樣效果的鏡頭命名為「影像—構句」。因為他認為不給人們看見自己要呈現、要述說的東西,而是讓人自己去想像、思考的影像,就像詩、小說、文學中的語句一樣,不給你直接「看」,而是用說的讓你直接去想像,進而發現句子跟句子之間的意義一樣(但在影像裡,卻是畫面跟畫面之間的「意義」)。但有意思的是,儘管沒有給出畫面,但看小說的時候,人們卻是能夠「看見」的。洪席耶於是說這是小說要透過說要去進行、完成的使命:一種「新的可見性」,新的要被人們重新描述的關係(歷史)。

「影像—構句」一詞另外要分析的關係,是在一個影像的觀看中,從人們看見什麼,來到人們能夠描述什麼,之間發生的關係。一般來講,我們總認為一個影像要講的,就是他要讓我們看到的東西。而這一直是大部分的電影給我們的感覺:可見=可述。我看見什麼,我就說什麼。但在高達的電影,這樣的關係被顛覆了。因為我們意識到:從我到底看見了什麼,來到我因此可以述說什麼之間,發生了隔閡、斷裂。我們或許看了很多東西(電影很長),但看完後問我們「看見」了什麼卻不太知道要述說什麼。

這「新的可見性」,不是視覺上看見了什麼,而是在觀看中,所意識到不同畫面在新的操作下可能形成的新關係。由於之前沒出現過,因此需要新的描述。在《電影史》中,假設某個畫面原本是在一個俄國導演的作品裡,告訴觀眾主角看到了什麼。但如果今天他被剪接到《電影史》,下一秒接到另外一部電影中出現的畫面,那原本的畫面告訴我的還會是原來的意思嗎?

《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片段,摘自網路。

《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片段,摘自網路。

影像不是只是畫面的劇情,而永遠是一種聯繫各種事物的操作。分析影像,就是分析導演、作品如何聯繫各種我們「看見」的東西。透過把各種不相干、無聯繫的東西串接在一起,影像變成不只是畫面對象的再現,更是在透過各種畫面的聯繫來構築意義未明的句子。形成影像以外,可能要敘述的新關係。這也是為何要將這些鏡頭命名為「影像—構句」的原因,影像從來不是只是讓人去看見事物,更透過他們的操作去讓人思考事物以外的「意思」,形成新的「可見」與「可述」。這種「看」與「說」之間的新關係,使一部電影成就了自身獨特的影像語言。

在《電影史》中,影像的層層堆疊不是為了讓人看見各種影史畫面,而是要讓人看見導演對他們的操作。在這些操作裡,每個影像不再是當初各個電影中要呈現的東西,而是產生了另外一種有別於他在原本作品中承載的思想。畫面形成了新的「可思性」。《電影史》詢問了人們,透過不同電影畫面的拼接,原本不相干的電影之間究竟可以發生什麼新的聯繫或關係?進而形成怎樣的「歷史」?高達的「電影史」也因此不是描述電影發展的歷史,而是描述電影與電影之間如何透過不同畫面的呼應、共鳴、衝突而聯繫、生成的「歷史」。

藝術界定出一種介於做的框架、看的框架、說的框架之間的聯繫。

透過高達,洪席耶想要指出:創作(哪怕創作者可能沒意識到),永遠牽涉到做的框架、看的框架、說的框架這三個層面的重新思索。而一般來說,日常生活裡的許多事物在這三層框架之間維持著穩固的關係。有固定的做法、看法和表達。就像你去賣場買東西一樣,商品的擺法、呈現方式、交易方式和買賣溝通基本上維持固定,不會輕易發生變化。但在詩、戲劇、小說、電影這些作品上,可就不一定了。有些哲學家(例如法蘭克福學派)之所以批評好萊塢等文化工業,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某些體制的規範其實讓藝術的創作上,這三個層面受到了嚴重的固化,使人無法從三個框架中產生新的「思的框架」。

raw-image

這也是為何洪席耶一直認為「藝術是一種配置」的原因。真正的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規範不同,也不是某類哲學。他不規範人們做、看、說的方式(比如一些哲學家所說的公共理性),而是要打破這三層框架,來產生新的公共空間。進而讓原本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表達、思考的事物,獲得顯現和得到反思。藝術也因此是一種重新配置的「政治」,透過各種作品(小說、戲劇、電影、動漫等等)重新聯繫人們對可以「怎麼做」、「怎麼看」、「怎麼說」到最後「怎麼思」的重新想像。

藝術因此不是被文字、評論美化後的文學、電影(為的是讓人去消費),或一些看起來很專業、充滿術語的言論哲思(為的是維持學派的運作)。而是指那些經過你觀看後,能重構你看待、表達、想像、思考事物框架的作品。而除了聯繫三個框架的關係,對洪席耶而言,藝術最終的使命是讓人們能與不同的人群產生聯繫。

因此到頭來這句話或許最重要的,是「藝術其實就是聯繫」的想法。就像文學最原初的本意,其實就是對事物作出精妙的編織、編輯。換言之,文學用語言重構事物的聯繫,重構事物的可說與不可說,可見與不可見。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讀詩,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聽音樂,或是喜歡戲劇、哲學,或者……前面的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輕小說。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的東西。一如創造,是為了在經驗的重構中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形成對人生、「歷史」的再組織。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藍玉雍的沙龍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藍玉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15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15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2023/08/20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Thumbnail
2023/08/20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Thumbnail
2023/07/26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Thumbnail
2023/07/26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看到政治菁英以人脈神技,拿到研究費五千七百萬,個人近年以公開分享模式,數萬字原創最新研究,所有研究經費和撰稿收入,為零。 1,藝術哲學:洪席耶和阿甘本最新思想,從不可能到可能的對撞 兩位哲人最新著作,第一時間數千字導讀 兩位針鋒相對哲人,二十年思想衝擊彙整 2,連結班雅明【靈光】與電影精神性
Thumbnail
看到政治菁英以人脈神技,拿到研究費五千七百萬,個人近年以公開分享模式,數萬字原創最新研究,所有研究經費和撰稿收入,為零。 1,藝術哲學:洪席耶和阿甘本最新思想,從不可能到可能的對撞 兩位哲人最新著作,第一時間數千字導讀 兩位針鋒相對哲人,二十年思想衝擊彙整 2,連結班雅明【靈光】與電影精神性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製表:Yo Chen 面對《詩學》語言產生「惡」與「不宜」,洪席耶長期構思,文字如何可能成為「平等方法」,並在年屆八十出版的《文字與錯誤》,探討其書寫工作,如何以「位移」、「錯置」,以民間自發「自學語言」,「翻動」千年《詩學》...
Thumbnail
製表:Yo Chen 面對《詩學》語言產生「惡」與「不宜」,洪席耶長期構思,文字如何可能成為「平等方法」,並在年屆八十出版的《文字與錯誤》,探討其書寫工作,如何以「位移」、「錯置」,以民間自發「自學語言」,「翻動」千年《詩學》...
Thumbnail
〈電影筆記〉數十年之探索,如何交會台灣電影的某種夢想,以一種影像實踐與自然造化的關係思索,以一種可能的東、西哲思橋樑,形成跨文化精神共振可待開拓的一頁…
Thumbnail
〈電影筆記〉數十年之探索,如何交會台灣電影的某種夢想,以一種影像實踐與自然造化的關係思索,以一種可能的東、西哲思橋樑,形成跨文化精神共振可待開拓的一頁…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