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法國電影護國神山-20s前衛默片X 30s詩意寫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作者自製,引用請註明出處

法國從二〇年代前衛電影、三〇年代詩意寫實,不斷探索電影的思想性-【藝術電影】精神實踐,【電影民主化】試煉。

華語語境長期忽略,法國影壇卻十分重視的二〇年代前衛電影、三〇年代詩意寫實,絕非只有其歷史檔案價值,復古時代漂亮切片,而是其具體創建【藝術電影】的概念,並展開延續百年的實踐,並以電影工會與影迷俱樂部的提倡,展開【電影民主化】的試煉,以民間動能,刺激產、官、學界政策,試圖下放影像創作模式,至今仍然影響世界電影。
詩意寫實代表作《東尼》,以自然光、自然景、業餘演員、外勞吟唱,以粗曠震攝,成義大利新寫實先驅

瘋狂時代前衛默片-民間開創【藝術電影】理論與實踐

一次大戰後,原有價值徹底崩潰,自由、解放的瘋狂時代(années folles),並不是只像費茲羅傑《大亨小傳》中,上流社會的衣香鬓影、歌舞昇平,更是從民間竄起,各種前衛運動百花齊放的狂飆時代,如以風起雲湧之姿,迸發出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法國印象派前衛電影。
今天看來,不管敘事還是手法都超展開的法國前衛電影,並不是始於菁英高蹈象牙塔的美學遊戲,而是生於民間土壤的一種抵抗實踐。面對戰後百廢待舉,歐洲原本世界第一的電影產業被戰火蹂躪,美國好萊塢電影如入無人之地,以烽火燎原的氣勢伺機崛起,法國電影此時遭逢內外危機,除了美片英雄敘事於電影市場所向無敵,法國電影產業卻因襲陳規,沉溺以固定不動鏡頭,翻拍已經大獲成功的舞台戲劇,並美其名為「藝術影片」(film d’art);此時,一個血氣方剛、不到二十歲的新銳毒舌影評人,路易·德呂克(Louis Delluc),一方面對食古不化的法國電影沉痾深惡痛絕,不斷寫文痛批,於電影界樹敵無數,另一方面覺得好萊塢敘事公式以視覺刺激(choc)追求商業最大化,也不見得是世界電影未來適合的唯一道路,於是熱血提出電影的另一種可能-以法文的「藝術」 (art) 和「散文書寫」 (essai)兩字,創造「藝術電影」 (film d'art et d'essai)的概念,意指電影可能作為一種散文書寫的藝術。年輕的路易德呂克更創作一個全新的法文字彙- « cinéastes »,「電影創作者」,意指拍攝電影的人可以等同藝術家,世界存在不只有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電影,更有探討人間的藝術電影。創造出「藝術電影」和「電影創作者」這兩個當時創新概念,路易·德呂克提出他理想的電影,如同無故事的印象派繪畫,電影創作如何可能如「徜徉於城堡林間小徑的一小時散步。」自此,這個新銳影評人創造了「印象派電影」的理論預言;他更身體力行,拍攝了七部影片,其中更以深景深多重敘事的追求,業餘演員的自覺平等性導演,女性記憶情慾意識流探索,成為詩意寫實、新寫實和新浪潮的風格先驅。路易·德呂克於拍攝第七部電影時,因外景受寒逝世,得年僅33歲,卻成為法國公認【藝術電影】理論與實踐的先行者。
瘋狂時代,女女舞廳 ©Farabola/Leemage

民間不斷抵抗菁英【為藝術而藝術】論述

路易·德呂克提出【藝術電影】理論,不僅是對抗美國商業電影最大化,法國電影翻拍成名舞台劇,他面對的,更是巴黎菁英【為藝術而藝術】的美麗論述。 « L’Art pour l’art »(為藝術而藝術),被班雅明稱為「切斷所有社會功能」的一種「負面神學」,可說為源自法國「絕對理性」(absolutisme)與貴族「閒逸階層」(oisiveté)的菁英藝術理論,認為真正藝術是種自絕於自然混亂、能切割骯髒現實的至高、至美。然而,電影藝術與自然大地的草根連結,與底層人民的現實接觸,對無意識的情慾探索,正是路易·德呂克提出「印象派電影」的動機與實踐,完全與【為藝術而藝術】自絕社會現實,背道而馳。
論者指出,法國前衛藝術的特色,正是對【為藝術而藝術】的「風格抵抗」。路易·德呂克不僅以其鋼筆與攝影機,開創連結電影與自然的理論與實踐,更於瘋狂時代的狂飆中,展開共時性與歷時性的連結。路易·德呂克不斷嘗試連結同時代的新銳導演,尤其與其愛妻-演員愛芙·法蘭西(Ève Francis),一齊參與「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如與女導演潔嫚·杜拉克(Germaine Dulac)一同合作拍片,並以影評捍衛或參與拍攝,密切交織馬賽爾·萊赫比耶(Marcel L'Herbier)的前衛默片。這些新銳影人一齊以文字或影像,組成創造「印象派電影」的親密戰友。不幸早夭的路易·德呂克,更以一種歷時性,預言在他身後法國電影的風格演化,女導潔嫚·杜拉克,將成為法國前衛電影繼「印象派電影」之後,第二時期的理論開創者與實踐者-無故事、音樂性與抽象性實驗電影。若說路易·德呂克以法國實驗電影第一時期,連結自然的「印象派電影」,以風格預言了電影場域的詩意寫實、新寫實和新浪潮的發展,潔嫚·杜拉克則於法國實驗電影第二時期,以抽象實驗電影的精神性,預言美術館場域的戰後實驗電影發展。
藝術電影理論與實踐先鋒-路易·德呂克

探索【電影精神性】,抵抗菁英【唯物絕對理性】

潔嫚·杜拉克如同路易·德呂克,都是報章影評人出身,都是【藝術電影】理論的創建者,也都是身體力行的影像創作者。潔嫚·杜拉克在法國影壇長久為神祕謎樣人物,或許可以提出兩個原因,首先於同志仍然為法定犯罪的時代,其激進女性主義與半公開的女同志身分,似曾經被歷史有意無意消聲;另外,她於納粹佔領時期曖昧的政治轉向,如今還是法國許多人不願提起的禁忌。
潔嫚·杜拉克為將軍的女兒,從小因父親隨部隊漂泊,她長期住在巴黎其貴族出身的祖母家,接受最嚴格的天主教教育,並耳濡目染音樂薰陶,同時接收巴黎最新的藝文風潮。她的家族與第三共和國高層交往密切,她是在總統府愛麗舍宮的花園午餐,遇見其未來的丈夫,一個鄉村富豪,以其左派進步理念步入政壇。受其丈夫政治傾向影響,潔嫚·杜拉克成為左派刊物的激進女性主義記者,可說為第一代女性主義的活動份子。
潔嫚·杜拉克身體力行其女性主義,於天主教信仰的強大壓力下,她於二〇年代與富有的丈夫離婚,以當時產業極為罕見的女導演身分,試圖拍片自食其力,她更半公開其當時為犯法的同性戀生活,於瘋狂時代的蒙馬特女女舞廳,和其伴侶擁舞。
潔嫚·杜拉克的政治傾向急轉,至今似仍神祕難解。她以極左的政治信仰實踐,於二〇年代為激進女性主義份子,三〇年代為激進左派份子,於極左的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當政時期,因其女導演身分,與家族和總統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為世交,成為電影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幫助詩意寫實導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拍攝《馬賽曲》(La Marseillaise),特以歷史首次,人民出資拍攝電影,以法國大革命題材,正面對抗極權主義政宣,納粹、法西斯的崛起威脅。
然而於大戰爆發,法國被納粹佔領時間,潔嫚·杜拉克的政治傾向轉為曖昧,似轉向回歸其天主教教育影響,於極右的維奇政府下,低調從事電影教育工作。維奇政府高級公務員絕大都來自上流社會,也就是她的親人和朋友。尚·雷諾瓦此時也從極左,一時轉向維奇政府,受其高官朋友支援,再決定流亡到美國,支持戴高樂反抗。於戰爭維奇政府統治下,潔嫚·杜拉克孤獨死去,得年59歲。
潔嫚·杜拉克於歷史鉅變中,政治信仰不斷翻轉,似與其電影多變風格不惶多讓。潔嫚·杜拉克於瘋狂時代,最早與路易·德呂克一同創造前衛默片-「印象派電影」,後轉虛構劇情片,拍攝激進女性主義戲劇的改編電影,再轉至餬口的片商指定商業片,然後於1928年,突然拍攝一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爭議前衛電影-《貝殼與牧師》(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被譽為超前《安達魯之犬》一年,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真正濫觴。這部充滿禁忌性慾幻想的奇片,放映時引發男人抗議波動,命運多舛,現為女性主義電影邪典。彷彿面對男人的噓聲,潔嫚·杜拉克緊接著又創作了一系列女性愉悅意識的音樂性抽象電影,成為今天法國前衛電影第二時期的主要經典。從抽象電影,女導演於三〇年代又轉向紀實報導片,與當時詩意寫實的社會意識,暗通款曲。
潔嫚·杜拉克多變多元的電影創作,從實驗電影到紀錄片,卻似都源自其獨創電影理論的本體-【電影精神性】,潔嫚·杜拉克大膽提出電影是一種「視覺音樂」,「影像是沒有聲音的音樂」,電影的創作,為傳達「人類靈魂的歌唱」;自此,電影不管多抽象,都試圖指向一種樂音的感性與夢幻,追尋超越表象、招喚靈魂的心靈層次。以【電影精神性】作為其創作本體,潔嫚·杜拉克的多樣電影實踐,完全不同於法國極左菁英、馬克思主義延伸的【唯物絕對理性】,而更接近一種信仰純粹到瀆神的救贖喜悅,因為太過虔誠追尋精神,成為天主教教義的天譴異端。
若說路易·德呂克以連結自然、社會的「印象派電影」,抵抗巴黎菁英【為藝術而藝術】美學理論,潔嫚·杜拉克則以音樂性實驗電影的抽象精神,抵抗馬克思菁英的【唯物絕對理性】。
前衛電影、女性主義先驅-潔嫚·杜拉克

面對極權威脅,法國【電影民主化】實踐、挫敗與再生

前衛電影兩位先驅,路易·德呂克與潔嫚·杜拉克,留給法國的文化遺產,除了開創【藝術電影】超前理論和重要作品,更以社會實踐,影響法國電影發展-兩人早於二〇年代,即提出並實踐電影工會,並創立電影俱樂部,推廣藝術電影。
身於一戰之後百廢待舉的法國電影產業,路易·德呂克與潔嫚·杜拉克兩人都具體提出對電影文化的創見,提出在利益至上的好萊塢電影宰制下,國家電影產業內需要成立電影工會,保障每個電影勞工的權利,並讓電影從製作環節開始,即不完全朝向商業資本遊戲,而是在影像生成的每一刻,都有其勞動者的社會意識。兩位前衛電影導演,更在當時美國商業電影英雄公式和法國「藝術影片」翻拍成名舞台劇之間,提出創立一個與觀眾對話的電影俱樂部,提倡電影作為藝術書寫的意識;兩人於是成為創立法國電影俱樂部的先行者,影響十分深遠,我們今天要想到,當時看電影的環境約制,和我們影音網路隨手可得的時代不同,每部膠捲放映,都是勞師動眾且價格不菲的活動,如二〇年代背對觀眾的詭異劇情實驗電影,似因影迷俱樂部特別放映,才可能在藝術菁英之間得到推廣,最後才在有識之士,如創建法國電影資料館的亨利·朗格瓦(Henri Langlois),積極保護之下,流傳至今。
三〇年代經歷經濟大恐慌,歌舞昇平的瘋狂時代愕然而止,取代的是,納粹、法西斯因為大恐慌的蔚然崛起,極權國家虎視眈眈,新一次的世界大戰箭在弦上,不斷醞釀。面對如此危機,電影工會和電影俱樂部的功能,就越發重要,前者在經濟危機中,確保電影勞工的權利,後者則為面向全民的電影教育,以選擇性的電影放映,提升觀眾的社會意識。法國三〇年代的詩意寫實蔚然興起之脈絡背景,可說一個在經濟恐慌、極權崛起下,一個在與電影工會和電影俱樂部培養的社會意識,常民自身感到威脅,以藝術對他者生活的關注。
詩意寫實、電影工會、電影俱樂部的發展,都在極左人民陣線興起時,達到極盛頂峰,因人民陣線崩潰,得到試煉,最後因為大戰爆發、納粹佔領,得到嚴重挫敗。以詩意寫實導演尚·雷諾瓦1936年拍攝的傳奇紀錄片-《生活屬於我們的》(La vie est à nous)為例,這部電影為法國共產黨出資,為宣廣人民陣線的電影計畫,其中電影工會的功能,似得到一種極緻發展-所有工作人員,在拍片現場一律平等,所有人都可成為導演,如當時擔任助理的決定性瞬間攝影師-亨利·卡蒂爾-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即執導一段,參與這部實踐共同創作的前衛理念電影。
法國電影整個三〇年代的社會意識,隨著1939年大戰爆發,1940年納粹佔領法國,可說從高處跌下,長期發展的藝術社會實踐理念,遭遇重大挫折,使得百花齊放的法國電影步入沉潛期,等待伺機再生。
法國三〇年代電影風格對他者生活的關注,電影工會對每個勞工保障,電影俱樂部對觀眾社會意識的培養,可說為一種【電影民主化】的實踐與試煉。
導演尚·雷諾瓦,和其畫家父親,奧古斯特·雷諾瓦

民間【藝術電影】動能,刺激產、官、學界思維與政策

沒念過大學、自學、報章影評人出身的前衛電影先驅,路易·德呂克,不僅創造了【藝術電影】理論,創作影響力作品,同時為提出電影工會、創立電影俱樂部之先聲。雖以33歲青年早逝,法國多位影評人感念其對藝術電影的執著、貢獻,於1936年成立路易·德呂克獎(Prix Louis-Delluc),特別表揚每年最佳藝術電影(於1999年增加路易·德呂克第一部電影獎),被認為是「電影界的鞏固爾獎」,至今已頒發八十多屆。
路易·德呂克以民間發動的【藝術電影】動能,刺激產、官、學界思維與政策。如此對【藝術電影】的高遠理想,或許也是為何,其前衛電影友人,潔嫚·杜拉克,於納粹佔領最黑暗時間,忍辱低調,沉潛從事維持法國電影教育命脈,最後讓維奇政府弔詭成為法國電影發展的轉捩點,開始了國家電影關鍵建設:不僅建立了國家電影機制(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前身),更成立第一個電影學校-電影高等技術學院(IDHEC),青年雷奈(Alain Resnais)即於納粹佔領時間,在此就讀。
戰後,電影工會和影迷俱樂部經歷挫敗而再生,更為茁壯。美國此時以戰勝國之姿,強迫法國政府開放電影市場,電影工會集結大明星如尚·瑪黑(Jean Marais),大導演如尚·考特多(Jean Cocteau),展開業界上街示威遊行,迫使法國政府修改已與美國簽訂條約。經過此次抗爭,法國電影界空前團結,法國國會朝野修改電影法,成立多項電影文化政策,讓法國國片佔有率,於五〇年代超越美國電影,法國電影正式復興。
影迷俱樂部成為法國重要文化場景,影評人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即是在戰時到戰後主持影迷俱樂部,推廣電影與自然、社會連結的理念,如此與人民現實連結的電影社會意識,讓他寫下《電影是什麼?》(Qu'est-ce que le cinéma ?),以【藝術電影】精神實踐,掀起了風起雲湧的法國新浪潮。
法國成立世界第一個文化部,其文化部長,作家馬爾侯(André Malraux),表示:「電影既是產業,也是藝術。」於1959年,特別成立藝術電影生態機制(Avance sur recettes),六十多年來已輔助幾近所有入選三大影展的法國電影,如法國去年獲得金棕櫚、金獅獎和銀熊獎的電影。於網路時代,巴黎拉丁區的重要風景,小藝術電影院,因連鎖影城興起,一個接一個倒閉,法國政府在民間與業界的強烈抗議下,終建立藝術電影院生態機制。現今如疫情兩年之間,影院雖關門近一年,全法國卻沒有一間小電影院倒閉。
民間【藝術電影】動能,長期刺激產、官、學界思維與政策,實際有效提升法國【藝術電影競爭力】。法國從二〇年代前衛電影、三〇年代詩意寫實,不斷探索電影的思想性-【藝術電影】精神實踐,【電影民主化】試煉。
探討墮胎議題,獲得 2021 金獅獎的法國電影,L'Evénement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4會員
221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義大利爭議詩人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1922-1975),今年正值百歲冥誕,歐洲各地已開始舉行紀念活動,如第五十屆拉羅謝爾國際影展(50e festival La Rochelle Cinéma),將舉辦導演回顧專題,法國《解放報》特以專文報導。
法國知識界重要媒體《世界報》(Le Monde),於今天(七月3日)特別提出【中國帝國主義崛起】專欄,特別以五大章,十四篇文章,解析中國的世界野心;此為其中重要一篇,由經濟學家Stewart Paterson 和Leslie Shaw撰寫,題目為【中國和西方的不對襯關係,已經準備二十年】...
有幸提出並發展原創觀點-從瘋狂時代到納粹崛起,法國前衛電影與詩意寫實的「風格抵抗」,並提出前衛和寫實如何「異質連結」,作為電影風格史的一個石破天驚的發展、碰撞時代的質變與精神歷練的融會。
普丁的「巨嬰情節」和「家暴虐待」,首先受害的是其本國人民。俄羅斯人宛如被元首情緒勒索,敢怒不敢言,雖支持普丁政權可能只有30% 的人民,其他70% 卻被家父情節綁架,尤其害怕受到普丁清算,讓俄羅斯政權,逐漸邁向「史達林2.0」(stalinisme 2.0)。
【簡介】 法國三大報【解放報】,一反其極左長期親俄反美立場,以獨立媒體之姿,中立報導烏克蘭戰爭,於今天(六月22日)由記者 Veronika Dorman 撰寫報導,陳述攝影記者馬茲如何被俄軍「冷酷處決」。 【全文解讀】 自戰爭爆發以來,已有15位記者陣亡。 【延伸閱讀】 「中俄軸心」對抗民主聯盟
【簡介】 法國知識界指標媒體【世界報】,今天(六月21日)由駐北京資深記者 Frédéric Lemaître 撰文,分析北京邀請普丁參加金磚五國高峰會,目的為「全球安全」與「去美金化」,為侵犯台灣的可能經濟制裁衝擊,作出準備。 【全文解讀】 【延伸閱讀】 1. 俄羅斯民主自由,作為根本問題:
義大利爭議詩人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1922-1975),今年正值百歲冥誕,歐洲各地已開始舉行紀念活動,如第五十屆拉羅謝爾國際影展(50e festival La Rochelle Cinéma),將舉辦導演回顧專題,法國《解放報》特以專文報導。
法國知識界重要媒體《世界報》(Le Monde),於今天(七月3日)特別提出【中國帝國主義崛起】專欄,特別以五大章,十四篇文章,解析中國的世界野心;此為其中重要一篇,由經濟學家Stewart Paterson 和Leslie Shaw撰寫,題目為【中國和西方的不對襯關係,已經準備二十年】...
有幸提出並發展原創觀點-從瘋狂時代到納粹崛起,法國前衛電影與詩意寫實的「風格抵抗」,並提出前衛和寫實如何「異質連結」,作為電影風格史的一個石破天驚的發展、碰撞時代的質變與精神歷練的融會。
普丁的「巨嬰情節」和「家暴虐待」,首先受害的是其本國人民。俄羅斯人宛如被元首情緒勒索,敢怒不敢言,雖支持普丁政權可能只有30% 的人民,其他70% 卻被家父情節綁架,尤其害怕受到普丁清算,讓俄羅斯政權,逐漸邁向「史達林2.0」(stalinisme 2.0)。
【簡介】 法國三大報【解放報】,一反其極左長期親俄反美立場,以獨立媒體之姿,中立報導烏克蘭戰爭,於今天(六月22日)由記者 Veronika Dorman 撰寫報導,陳述攝影記者馬茲如何被俄軍「冷酷處決」。 【全文解讀】 自戰爭爆發以來,已有15位記者陣亡。 【延伸閱讀】 「中俄軸心」對抗民主聯盟
【簡介】 法國知識界指標媒體【世界報】,今天(六月21日)由駐北京資深記者 Frédéric Lemaître 撰文,分析北京邀請普丁參加金磚五國高峰會,目的為「全球安全」與「去美金化」,為侵犯台灣的可能經濟制裁衝擊,作出準備。 【全文解讀】 【延伸閱讀】 1. 俄羅斯民主自由,作為根本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縱觀歐洲國家,法國一直是文化產業的巨人,百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家、詩人、電影製作人和音樂家,特別是在 20 世紀新一代的不懈努力下,法國經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復興,即使是在美國當道的迷幻搖滾領域,法國也絕對有與之抗衡的能力。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2021年 TIDF「比紀錄片還陌生:紀錄片的原初」的單元中,引介了三位 19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期,美國前衛電影運動中的導演,其中選擇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 1936-)早期的七部實驗片作播映。
Thumbnail
这部法国导演克劳德雷路许执导的法国爱情片,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之一,真实再现了60年代中期法国年轻人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危机,对性自由的渴望。记忆和现实不断交叉闪回,昏黄、黑白、彩色的画面交替出现,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不可捉摸并且虚无缥缈。 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的爱情故事,被导演诠释的如同唱诗般浪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縱觀歐洲國家,法國一直是文化產業的巨人,百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家、詩人、電影製作人和音樂家,特別是在 20 世紀新一代的不懈努力下,法國經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復興,即使是在美國當道的迷幻搖滾領域,法國也絕對有與之抗衡的能力。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2021年 TIDF「比紀錄片還陌生:紀錄片的原初」的單元中,引介了三位 19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期,美國前衛電影運動中的導演,其中選擇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 1936-)早期的七部實驗片作播映。
Thumbnail
这部法国导演克劳德雷路许执导的法国爱情片,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之一,真实再现了60年代中期法国年轻人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危机,对性自由的渴望。记忆和现实不断交叉闪回,昏黄、黑白、彩色的画面交替出现,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不可捉摸并且虚无缥缈。 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的爱情故事,被导演诠释的如同唱诗般浪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