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電影》Part 1:影評人的職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封圖片來自啟明出版
「現在的觀眾比往常更在意自己看的內容,更想用批判的角度審視這種獨特的媒介。……觀眾想找到方法和語言,去理解在螢幕上看到聽到的聲音、故事和視覺影像。」(P.14)
隨著網路發表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對任何人事物評頭論足。其中,不少人開始加入「影評」的行列。然而,評論、分析、詮釋,不同於心得感想。是否喜歡一部電影,必然有主觀感受涉入,不過是什麼誘發這些感受?電影當中的哪些元素與組合能對觀眾產生意義?它試圖為觀眾創造什麼樣的體驗?這些正是「影評」試著去解析的。
那麼到底該如何「找到方法和語言」來理解電影與觀眾的感受呢?《如何欣賞電影》(Talking Pictures: How to Watch Movies)一書便提供了切入點。
此書作者安.霍納戴(Ann Hornaday)是資深影視記者,也是《華盛頓郵報》影評人。她自言原本不懂得怎麼寫影評,但在訪談諸多電影從業人員時,漸漸有了豐厚的學習,決定寫下此書。書中章節以七個電影製作面向區分:劇本、表演、美術設計、攝影、剪接、聲音與音樂、導演。每個章節都有數個小節,每個小節都有明確的焦點,並以幾句相關的問題開場,讓讀者可以試著在欣賞電影後,以這些提問審視電影。
而我想試著整理自己的閱讀筆記,摘要書籍內容,連結自身觀影體驗,作為學習,也期盼分享與交流的發生。

從「沉浸」開始履行影評人的職責

第一篇我特別想紀錄安.霍納戴在序文寫到的「影評人職責」,其言:
電影無論想滿足怎樣的期望,都有共同的基本語法:電影是視覺、聽覺、表演等傳統表現手法彼此相連組成的詞彙,或者也可說,若有人高明顛覆這些手法,也會是別具心意的突破。影評人的職責,在於點出這些連結與破壞性的創新,不是為了賣弄自己博學和高讀者一等,而是要開啟各種詮釋的可能性,讓觀眾的觀影體驗更豐富,否則至少也得寫出引人深思的文章。(P.13)
電影的呈現是許多表現手法相互加成的複合結果,不過這並不代表影評人要將電影完全拆解,畢竟電影不是樂高積木或數學公式,而是看出電影中的連結產生什麼化學作用,以及這些作用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可能令觀眾落淚、緊張、忍俊不住或倍感療癒。
在我看來,電影評論與所有的藝術評論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有的是「有依據的詮釋」,這些詮釋或許就能讓觀眾發現:「我觀影時有那些感覺,可能是因為電影中的這些元素交疊引發的。」不僅如此,這些詮釋也涉及導演的目標和作品價值,如大衛.佛里曼給安.霍納戴的提點,影評人需要思考三個關鍵問題(P.1):
  1. 這位創作人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2. 他辦到了嗎?
  3. 這件事有做的價值嗎?
然而,作者顯然深知影評人會有的困境,因此提醒了讀者:「欣賞電影的最佳方式,就是徹底沉浸其中。」這乍看是一句很單純的話,但細究來看,會發覺當我們過於期望找到評論與分析的切入點,反而會分神而無法好好「欣賞」電影。作者便說觀影人應該「卸除心中所有防衛和偏見,揮去讓你無法全神貫注看片的雜念」。就像有些小說會讓我們掉進另一個世界,有些遊戲會讓我們完全忘卻時間,欣賞電影也應該讓我們如此投入其中,當然電影本身太讓人出戲就是另一種狀況了:
理想狀況下,電影應該神似我們一同進入、各自感受的夢境。倘若我們不斷解析演員的表現,或細究某些場景的燈光和美術設計,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我們無法讓電影「進來」,二是這片子原本就不夠好,無法和我們意識的最細微層面徹底融合,而這種融合,是電影力道是否夠強,能否讓觀眾忘情投入的關鍵指標。(p.15)
本書的序文雖然看來輕鬆,卻已經揭示對影評人而言至關重要的提醒,因此我認為特別值得詳加整理與引述。後續將持續更新我閱讀各章節的筆記與想法,希望對於愛看電影的大家有幫助!
avatar-img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凱特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年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無論對於死刑存廢的立場為何,都能引發我們反思。
「為什麼事事不順?為什麼這些問題要找上我?」在人生路上,我們或許都曾經遭遇這種時刻,難題接踵而來,卻不知如何作答。郭珍弟導演的作品《期末考》便以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在學期末面對家庭與學校窘境的故事,寫實地回應了這般處境。
《青春電幻物語》這個中譯片名乍看很像是甜美迷幻的青春故事,和日文片名《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相去甚遠。「關於 Lily Chou-chou 的一切」實是「需要治癒之人寄託於 Lily Chou-chou 的一切」。殘酷的是,這一切寄託終究無可治癒。
《父親》(The Father)由導演 Florian Zeller 將舞台劇改編為電影,除了有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與影后奧莉薇亞.柯爾曼精湛的演出令人極為動容,亦在僅 97 分鐘的片長中巧妙運用人、時間、空間的錯置,讓觀眾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視角感受在記憶中迷失的挫敗與悲傷。
《靈魂急轉彎》並沒有太複雜的劇情,驚喜往往來自細微的巧思,動畫呈現的人物肢體與神態搭配上音樂就能讓觀眾的心情隨之起伏,加上故事的核心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於是簡單的道理能成為療癒又感人的觀影體驗。不過要聊這部電影,應該還是要從這個亙古的哲學探問開始:「你相信人有靈魂嗎?」
Plus(普拉斯)是「加」,Minus(麥娜絲)是「減」。在《大佛普拉斯》之後,黃信堯導演帶來《同學麥娜絲》(Classmates Minus),從黑白變彩色,畫面比例也調寬了,不過一貫地很鬧又很令人不勝唏噓。
2014年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無論對於死刑存廢的立場為何,都能引發我們反思。
「為什麼事事不順?為什麼這些問題要找上我?」在人生路上,我們或許都曾經遭遇這種時刻,難題接踵而來,卻不知如何作答。郭珍弟導演的作品《期末考》便以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在學期末面對家庭與學校窘境的故事,寫實地回應了這般處境。
《青春電幻物語》這個中譯片名乍看很像是甜美迷幻的青春故事,和日文片名《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相去甚遠。「關於 Lily Chou-chou 的一切」實是「需要治癒之人寄託於 Lily Chou-chou 的一切」。殘酷的是,這一切寄託終究無可治癒。
《父親》(The Father)由導演 Florian Zeller 將舞台劇改編為電影,除了有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與影后奧莉薇亞.柯爾曼精湛的演出令人極為動容,亦在僅 97 分鐘的片長中巧妙運用人、時間、空間的錯置,讓觀眾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視角感受在記憶中迷失的挫敗與悲傷。
《靈魂急轉彎》並沒有太複雜的劇情,驚喜往往來自細微的巧思,動畫呈現的人物肢體與神態搭配上音樂就能讓觀眾的心情隨之起伏,加上故事的核心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於是簡單的道理能成為療癒又感人的觀影體驗。不過要聊這部電影,應該還是要從這個亙古的哲學探問開始:「你相信人有靈魂嗎?」
Plus(普拉斯)是「加」,Minus(麥娜絲)是「減」。在《大佛普拉斯》之後,黃信堯導演帶來《同學麥娜絲》(Classmates Minus),從黑白變彩色,畫面比例也調寬了,不過一貫地很鬧又很令人不勝唏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廣播劇導演」到底要做什麼? 為了要理解這件事情,我去翻閱了一些書籍,也看了一些關於「導演」要做什麼的介紹。攤開來說,廣播劇的導演,也是一種劇的導演,那和電視電影導演,肯定有許多的共同點,於是我開始往「電視電影導演要做什麼」來尋找啟發。 果然找到非常多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在小紅書、b站還是Yout
Thumbnail
在寫作戲劇、動漫、圖文等方向時,評論分析與感想心得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戲劇評論的不同層次,並提供了寫作戲劇評論的建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次有人問我電影好不好看,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好不好看的觀念,是不是有可能扼殺一部電影的價值呢? 我真的看了太多為了捧一部片,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影評了,那難道就算讓全世界的人都一致認同,這部電影是好看的? 那是不是反而害了這部電影? 一部神片的誕生,會讓多少部電影隨之變的平庸。
其實老早,就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這世界上沒有影評人會怎麼樣?  
Thumbnail
其實我早該寫影評的,我想應該是在2016年當兵的時候,當時的班長早就建議我多寫一些影評的。 但如今,我還是選擇不要寫影評。 而是,我要用我最擅長的能力:重新闡述一個既有定義。 所以我選擇不要稱我的影評為影評。我選擇稱我之後要寫的文字稱為「影述」。對於影像而獲得的情感述說。
Thumbnail
藝術作品的評價一直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引發了一場關於主觀和客觀的辯論。當我們談到一部電影、一首音樂、或是一幅畫時,評價的準則似乎因人而異,使得好與壞的定義在藝術領域中變得模糊不清。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作品的評價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廣播劇導演」到底要做什麼? 為了要理解這件事情,我去翻閱了一些書籍,也看了一些關於「導演」要做什麼的介紹。攤開來說,廣播劇的導演,也是一種劇的導演,那和電視電影導演,肯定有許多的共同點,於是我開始往「電視電影導演要做什麼」來尋找啟發。 果然找到非常多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在小紅書、b站還是Yout
Thumbnail
在寫作戲劇、動漫、圖文等方向時,評論分析與感想心得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戲劇評論的不同層次,並提供了寫作戲劇評論的建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次有人問我電影好不好看,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好不好看的觀念,是不是有可能扼殺一部電影的價值呢? 我真的看了太多為了捧一部片,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影評了,那難道就算讓全世界的人都一致認同,這部電影是好看的? 那是不是反而害了這部電影? 一部神片的誕生,會讓多少部電影隨之變的平庸。
其實老早,就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這世界上沒有影評人會怎麼樣?  
Thumbnail
其實我早該寫影評的,我想應該是在2016年當兵的時候,當時的班長早就建議我多寫一些影評的。 但如今,我還是選擇不要寫影評。 而是,我要用我最擅長的能力:重新闡述一個既有定義。 所以我選擇不要稱我的影評為影評。我選擇稱我之後要寫的文字稱為「影述」。對於影像而獲得的情感述說。
Thumbnail
藝術作品的評價一直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引發了一場關於主觀和客觀的辯論。當我們談到一部電影、一首音樂、或是一幅畫時,評價的準則似乎因人而異,使得好與壞的定義在藝術領域中變得模糊不清。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作品的評價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