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多年以後看《一一》

楊德昌電影一一
楊德昌電影一一
《一一》是楊德昌導演在2000年發表的作品,直到17年後,我才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一一》曾經在法國坎城影展奪下最佳導演獎座,在法、德、日、韓、波蘭、捷克、以色列等十數個國家公開放映過,卻遲遲沒能上台灣院線,據說當年是因為楊德昌導演對於台灣電影發行生態有所不滿,很怕草率上檔卻成票房犧牲品,乾脆不上映。也因此在這17年之間,每當跟日本藝文圈的朋友聊起楊德昌,除了接受他們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許多提問,包括某一幕劇情的牆上海報女星究竟是誰?某個街景的廣告看板所在位置到底在哪條路上?類似這樣的記憶力大考驗之外,也偶爾被問起,看過《一一》了沒?喜歡楊德昌與侯孝賢作品的日本人,真的不少。
這當中又以七零年代日本安保共鬥時期,任職《週刊朝日》記者期間,將採訪過「朝霞自衛官殺害事件」當事人的自身經驗,寫成私小說格式《我愛過的那個時代》(マイ・バック・ページ )的日本作家「川本三郎」先生,對於楊德昌電影的研究尤其透徹。川本先生原本就是個重度電影迷,找尋電影拍攝場景已經成為他的日常散步路線,那是他出版著作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類。某次與他餐敘,聽他聊起楊德昌電影,當下真覺得心慌,我竟然還沒看過《一一》,就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記憶也快要清光了,而在那之前的《青梅竹馬》《海灘的一天》《恐怖份子》,放映當時與熱愛電影的同好那般投入又熱烈討論,現在卻連故事大綱都說不出來。
屢次聽那些看過影展特別放映場的朋友說起《一一》這部電影,早就成為傳奇了。直到2017年底終於上了院線,將近三個小時的觀影時間,電影場景像歲月返身,倒退著走回17年前,時而訝異街景更迭,卻也訝異時間並沒有走得太快,一些演員其實還在線上,國語、台語、日語、以及日式英文和台式英文,語言腔調的自然表現呈現非常舒服美好的交會。那明明是一家人和他們的親戚鄰居同事同學跟舊情人,在那段時間發生的事,卻鮮明地好像跟自己關係密切。
因為有了過去這17年的期待,才有了看這部電影的熟成心境與年紀共感的重量。我看著遲來的《一一》,有著觀看「小津安二郎」數位修復版的類似心境。但是2000年的台北或日本街景,甚至都會中產家庭所面臨的日常瑣事與煩惱,跟現在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戲劇或小說原本就有這種魔力,足以成為經典的,是不會折舊的人心與時代感。我甚至想到,假設17年以後再看《大佛普拉斯》或《血觀音》,應該也有同樣的感觸。
最喜歡電影之中,吳念真飾演的NJ與老情人相約在日本敘舊的那一段,登記住宿旅館卻拿兩把鑰匙真是充滿人生況味,恰到好處的熟年愛情原來是可以回甘而不帶殺氣的。場景出現的那個大片玻璃窗的咖啡館,感覺似曾相識卻想不起來在台北哪個街角看過。至於最後演員名單跑出來的戴立忍到底演了誰?那可是《大佛普拉斯》的「啟文大ㄟ」呢!
因為想要解開諸多電影線索,應該會不斷重溫《一一》這部電影吧,否則怎能抵擋得了下次遇到川本三郎先生的楊德昌電影解謎大考驗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