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行動電源

寶可夢上市後,引起全台的抓寶熱潮,一堆喪屍玩家不在話下,因為必須長時間在戶外走動,行動電源的需求量也隨之看漲。但我認為行動電源出現的契機,應當歸屬智慧型手機的過度普及化或者也可以延伸成對更新資訊的過度依賴。
自從手機的實體按鍵消失後,手指在螢幕上滑行逐漸變成一種趨勢,這種流行脈動助長了手機APP研發的深度及廣度,以往在辦公室、咖啡廳敲著電腦的行為,慢慢轉介到手機上,讓手機從單純言語的溝通,變成日常生活的大雜燴工具,三不五時過分的依賴手機應用程式,自然也造成了大量的耗電率。
我的第一支手機是NOKIA家族的6150,當時的電池和手機背蓋是連成一體的。雖然每天只有屈指可數的通話時間,但因無時無刻都沉迷貪食蛇遊戲,所以多帶一兩顆電池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絕對是當時高中生的必備小物。這種事先得把備用電池充飽並隨身攜帶的行為,可以說是行動電源最早的雛形。雖然手機的造型與用途在往後的十年有大幅度的演變,但是備用電池(或現在稱作行動電源)使用行為上的缺陷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
一、過於笨重。 儲存電量越強大的行動電源,內部需要配置的電池量體就會越大,而整體的體積及重量也會隨之增加。雖然現在超薄型的鋰電池可以改善體積過大的缺點,但是對於怕麻煩的現代人來說,無時無刻都得攜帶兩個體積、重量差不多接近的手機和行動電源,的確會造成生心理上的負擔。
二、使用前得先充電。 雖然現在的電池都有低自放電的貼心設計,網路上又有充電文教導你養成沒事就充電的好習慣。但還是得確定除了手機需要補電外,另一個行動電源也等著你的關愛。
三、得記得攜帶。 在大部分日常的行為都被手機取代後,出門必備物大概就屬手機、鑰匙和錢包最為重要。而在科技如此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鑰匙和錢包也早已被規劃收納到手機裡了,所以忘記抽屜有個行動電源跟你招手,也不過是剛好的事情。
如同Plan B一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以行動電源一定有它所具備的生活貢獻。出國旅行或是長時間在外無法充電者,行動電源的確有其不可抹滅的神聖價值。但就大部分的情況而言,我們需要它存在的安心感,比它所帶來的功能價值來的重要許多。有點像是出鞘就得見血的寶刀,與其真的動武讓寶刀每天嗜血,倒不如披掛在顯要的地方威嚇敵人有用的多。
我大致將市面上的行動電源區分成兩類:一種是以功能和尖端技術為主要訴求,偏向理性消費的客群,試圖告訴消費者擁有更強大、更穩定的電源才有美好不斷電的生活。另一種則是以外觀造型或特殊的使用情境取勝,較大的區別在於,後者並不仰賴強大的充好充滿功能,而著重於消費者細膩的情感上,以深度換取廣度吸引小眾粉絲。但無論上述提及的哪種類型,仍舊有個行動電源不能說的祕密。我們所購買的只是一個載體,並非真有其表的內容物,從頭到尾,我們所需要的都是「電力」,但是市面上所提供的卻只是裝載電力的「空間」而已。 在幾年前的一次說明會上,有機會跟工研院討論行動電源的發展,我當時提出一個簡單的想法,若電力能像儲值卡一樣在便利商店販售,手機沒電時,只要購買電力卡即可隨身充電,到了下一個便利商店,再交付沒電的卡片,而電力卡可由廠商回收再次補電。如此不但環保,而且我們所消費購買的就不只是一個外殼,而是真真切切的電力。(是的,現在已經有很多便利商店都提供行動電源的租借站,只是仍然無法克服充電裝置又大又笨重又得隨身攜帶的致命缺點)
後記: 我有幸可以參加2012台灣設計師週的「smart?」設計師企劃聯展,當時設計了一條「即急電」傳輸線,主要功能是跟對方的手機借電,將電力透過傳輸線傳送到自己的手機,即可度過危險的低電期。因為種種的因素當時花了兩年仍舊沒有開發成功。但如前面所述,當遇到手機沒電的情況時,你所需要的應該是電力,而不是一個裝載電力的空盒子。
圖片來源:2012設計師企劃聯展smar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