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高股息投資策略的績效表現

    在如今美國聯準會瘋狂印鈔票和降息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下,目前的利率水平處在一個歷史低位,因此導致許多投資人追求以現金流收入來源為主的股息投資策略(高股息/股息成長)。
    基於金融理論,公司的配息政策並不會對股票報酬造成影響。不過總報酬由資本利得和股息組成,所以股息也是總報酬中非常重要的來源之一,像是從1871-2021年S&P 500指數的含息年化報酬(股息不斷再投入)為9.192%,但是如果扣掉股息,也就是公司發放的股息並沒有拿來不斷再投入,而是只要一配息就拿來花光光,同期間S&P 500指數的年化報酬就只剩下4.608%了,直接少了一半啊!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股息不斷再投入的重要性,但是比較矛盾的地方在於,股息在這時候似乎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那麼「只專注在股利」究竟能不能獲得比較好的投資報酬呢?

    高股息策略的歷史績效表現

    在2017年Srinidhi Kanuri, Davinder Malhotra and Robert McLeod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dex Investing的一篇著名研究“Performance of Dividend Exchange-Traded Funds Dur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檢驗了美國採用股息策略的ETF(等權重分配),數據樣本涵蓋了2004年至2014年期間的美國股市,得出的研究結果如下:
    • 等權重高股息股票ETF(High Div ETF)的年化報酬為8.88%左右。同期的S&P 500指數ETF(IVV)的年化報酬為8.64%。兩者的差別非常有限。
    • 高股息股票ETF的價格變化的年化波動率為14.16%,而同期S&P 500指數的價格變化年化波動率為14.13%,兩者幾乎相同。
    • 無論是從報酬還是風險角度來看,購買高股息股票並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明顯的好處。該研究的結論,和之前提到的MM金融理論所預測結果相同。
    • 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金融海嘯爆發的熊市期間,等權重高股息股票ETF的絕對報酬落後IVV,而且波動性也更大(股息ETF的平均月報酬為-3.37%,IVV為-3.15%) 。在這段期間,高股息較高的費用率以及公司減少股息發放降低了他們的績效表現。
    但是因為高股息ETF不僅侷限在S&P 500指數內的公司,而且投資人理應投資全市場指數,因此,我們將作者的分析擴展到和更廣泛的羅素3000指數來進行比較。

    進一步比較

    從2004年到2014年,SPDR Russell 3000 ETF(THRK)的月平均報酬率為0.76%,超過了S&P 500 ETF的月平均報酬率0.72%,以及等權重高股息ETF投資組合的0.74%。當考慮到更廣泛的全市場指數時,高股息策略在這段期間的細微優勢就完全消失了。
    雖然THRK提供的平均月報酬率略高,但其波動性也是稍微略高一些,即每月的標準差為4.24,而等權重高股息ETF投資組合的標準差為4.09。
    前面幾篇文章我們分析過了股息相關的金融理論,現在回顧歷史資料看看是否支持金融理論-股息策略對投資報酬毫不相干。投資人很可能會希望高股息策略能在熊市爆發時保護他們免於受傷,但是它們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時表現得反而比大盤指數還差。
    另外高股利投資策略的報酬可以被常見的風險因子(例如市場beta、規模、價值、動能和質量)完全解釋。另外若考慮到稅務,高股息策略的稅負成本也比總報酬投資法還高。
    最後高股息策略也會導致投資組合的分散風險效益降低,因為如今約60%的美國股票和約40%的國際股票不發放股息,那為什麼它們會這麼受歡迎?可參考我這篇文章:為何台灣散戶這麼愛存股?高股息:魔鬼中的天使(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血流成河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