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明朝開國朱元璋們設計的''中堅官員制度''&嘗試思考現今公務員的體系安排(三)

★中間/中堅階層如何發威
《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蓋六部至重,然有專司,而都察院總憲綱,惟所見聞得糾察。……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
《明史.卷七十四/職官三》: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而主德闕違,朝政失得,百官賢佞,各科或單疏專達,或公疏連署奏聞。雖分隸六科,其事屬重大者,各科皆得通奏。……凡大事廷議,大臣廷推,大獄廷鞫,六掌科皆預焉。
  從明史對於御史、給事中的職權來看,言官的身影幾乎融入了整個明朝的政治活動中,幾乎任何事他們都有權參與,和當朝一、二品大臣討論政事亦是稀鬆平常,縱使沒有決策權也會給予反駁監督的權力,因此他們的官階品級雖然處於中間的正、從七品,但他們的政治權力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堅階層,亦即他們能夠憑藉自身掌握的政治能量抗衡來自更高位階長官的壓力,甚至依靠這種權力讓高位階的權力者有所顧忌或改變決策方向,這樣的官僚集團內部制衡就可以讓政策結果不至於完全偏向某一個利益群體,繼而產生一個較符合多數利益的結果,當然,七品御史、給事中能對上級產生如此大的制衡力量,對於七品以下的官僚而言自然是兢兢業業加上嚴陣肅穆以待了。
◎開國洪武大帝,罵!皇帝紅人,罵!   韓宜可,於朱元璋稱帝初年擔任監察御史,當時丞相胡惟庸等人正得寵於朱元璋,他們在與皇帝的談話間行為不恭、言語不檢。韓宜可見狀直接上前彈劾他們幾人大奸似忠,朱元璋大怒說:「口無遮攔的御史,竟敢陷害大臣」將其關入錦衣衛獄中,過些時日後才得以釋放。多年之後,有次朱元璋賞賜各大臣,唯獨韓宜可不接受並且上書讓朱元璋取消此次封賞,朱元璋不由得感慨地說其他大臣接受賞賜時高興都來不及,但只有韓宜可才是真正的清正肱股之臣啊。
◎皇帝親叔叔,罵!   于謙,中進士後授職監察御史。與宣宗對答時,思路清晰有條理,宣宗為之傾聽。當宣宗叔叔漢王朱高煦謀反時,于謙隨宣宗親征,朱高煦出城投降,宣宗命于謙口頭列舉朱高煦的罪狀,于謙詞句正氣凜然,聲調威嚴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發抖,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于謙這時候的表現符合了前篇文章所說的言官的選拔標準是不僅要年輕而且要飽讀聖賢大道,再加上他們尚未經官場薰染只以這些大道理為唯一的依歸,也才有于謙不會顧及對方是皇帝的叔叔、大明朝的王爺的這些身份,而只以君臣大道的角度出發,讓這位拼殺戰場的王爺也伏地認罪。于謙在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幾乎以一人之力挽救明朝於既倒,少了他的努力明朝或許在此時就要遷都南京偏安一隅甚至滅亡。
◎皇帝的私生活,要管也要罵!   明神宗萬曆中後期,因對政事的繁雜和難以掌控,加上健康狀態不佳,心灰意冷下持續了長達30年的怠政。官員遇缺不補導致朝局停滯、官署空轉,對於東北後金勢力的崛起疏忽而導致薩爾滸大敗,從而讓後金政權有繼續發展壯大的機會,也種下了明朝與後金後來連年征伐、攻守易位的隱患;萬曆皇帝將久不上朝的原因歸結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但當時的一位官員雒于仁則上《酒色財氣四箴疏》將皇帝身體不好的原因歸咎於個人私生活放縱不節制,這份奏疏不僅極盡嘲諷萬歷帝,更將皇帝的私事直接攤開在大眾的目光之下,這在當時皇權至高的社會中是非常忌諱的,也因萬曆皇帝不想讓這份奏疏一直出現在公眾的眼光,只能選擇性的無視這份奏疏,並在事後另找藉口將雒于仁廢黜為民。
  言官制度到了明朝中後期開始變質,言官們或固執他們口中所謂的孔孟聖賢之道,或為自身謀利營私,朝堂上空談氾濫但實際政務卻無法推展,許多歷史節點中看不到務實的政策討論和布局,卻只見一位位言官為說而說、為罵而罵,直到明朝覆滅。
◎言官之口最後把皇帝的生路也堵死了。   崇禎帝授權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清政權議和,但因秘密洩露,給事中馬嘉植等人以天朝不可與外邦媾和為由彈劾陳新甲誤國,崇禎無奈只得將其處斬,至此,明朝喪失最後一次與清廷議和的機會。   崇禎末年,流寇李自成進逼北京,京師震動,朝臣有人提議遷都南京,然給事中光時亨力阻南遷主張力守京師,致使崇禎無法決斷白白喪失時機,最後京師陷落,崇禎縊死煤山,遺言稱「諸臣誤朕也...。」恐怕言官集團也有不小的責任吧。至於當時力阻南遷的給事中光時亨之後被南明朝廷以阻遷的罪名處死。
※備註:本篇文章參考《明史》記載、維基文庫等資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凝練成文,編織為章。 探索那歷史上可以再細思的區域,共享那些在我腦中徜徉的詩文。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