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1.02.17_分享《未來是不工作的世界嗎?》104_2021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載於Pubu焦點話題

投身職場,進入「工作紀元」幾乎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然,多數人往往終日汲汲營營於此,卻又總戲謔自己是為五斗米折腰,工作看似人生極為重要的元素,卻又帶點市儈的不得不然,正因為如此,「不工作的世界」是讓人匪夷所思的。

也讓人好奇作者丹尼爾.薩斯金在《不工作的世界:AI時代戰勝失業與不平等的新經濟解方》(A World Without Work: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中「申論」了些什麼?

或許在翻開書頁前,你正想著,這內容必然是和經濟學息息相關的「硬學問」。但若你循序的從「人工智慧的脈絡」聚焦關於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思考勞動時代,探索實用主義者的革命,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低估機器能力對於工作的多元影響,工作環境的今昔與就業市場的未來,從來都不是單向唯一的發展脈絡,有種穿梭在人類生產模式中觀古望今的即視感。書中提到工作世界中有害的取代與有益的互補,其實就是種世界的巧妙平衡,從蒸汽機的劃時代發明讓工作的步調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突飛猛進到現今的AI時代,人們一方面享受技術光速發展的優勢與便利,一邊又擔心著人之於工作的技術轉瞬間即被取代,下一分秒自己的「五斗米」是否會成了競爭中隨時可棄的過時。

別急,丹尼爾.薩斯金在《不工作的世界》中,從科技進步的威脅角度,分論任務侵占、摩擦型科技性失業、結構型科技性失業和科技與不平等,帶讀者思考這些因素對於工作世界的轉型,或許該說,在變動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與其擔心失業,不如想想在現況中,勞動力的價值是否定於一尊,就與經驗是累積的一樣,不要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職場新鮮人,都是從零開始,技術的轉變,人的跟隨速度雖不必然同時或同向,但是即便技術的發展讓工作的數量減少,是否失業必然緊隨而出,丹尼爾.薩斯金從教育的限制、政府的作為、科技的領航和人生意義與目的來思考因應之道。

我發現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當你開始擔心工作中的你被取代,這時候會是你最用心思考工作意義的時候,當你真實面對工作意義不只是經濟價值時,這時候會是你最容易看見自己的時候,原來《不工作的世界:AI時代戰勝失業與不平等的新經濟解方》是暫緩焦慮回望己心,定心凝神再出發,就可能發現死結打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馬拉雅貓愛單車的沙龍
24會員
99內容數
6年1班的中年人,在職場中容易窒息,於是開始四處遊走在不同社群換換氣,荒野的自然名是喜馬拉雅貓,在網路上以喜馬拉雅貓愛單車為標記漫步在文字的旅程裡,因為單車能到的距離是我最常移動的範圍。
2025/04/27
搬新家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件?試讀稿帶來的壓抑與好奇,究竟《家弒對決》中米莉一家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是鄰居太太、單親媽媽還是保母?各種猜測與懸念,引人入勝。
Thumbnail
2025/04/27
搬新家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件?試讀稿帶來的壓抑與好奇,究竟《家弒對決》中米莉一家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是鄰居太太、單親媽媽還是保母?各種猜測與懸念,引人入勝。
Thumbnail
2024/12/23
《我選擇活下去》是俄羅斯作家史黛西˙克拉默(СтейС КРАМеР) 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僅在連載期間獲得600多萬筆「讚」和留言,更已在出版後售出20萬多本!《我選擇活下去》透過17歲女孩格洛莉婭的50天日記探尋繼續愛這個世界的理由,當然也可能找到的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生死原來不是一線,
Thumbnail
2024/12/23
《我選擇活下去》是俄羅斯作家史黛西˙克拉默(СтейС КРАМеР) 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僅在連載期間獲得600多萬筆「讚」和留言,更已在出版後售出20萬多本!《我選擇活下去》透過17歲女孩格洛莉婭的50天日記探尋繼續愛這個世界的理由,當然也可能找到的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生死原來不是一線,
Thumbnail
2024/10/21
死亡是人自出生即一路前往的另一端,必然卻讓人畏懼,某種意義上代表的是「牽絆」結束,不管是愛恨情仇,都不再有機會「繼續」,而人生往往永遠有遺憾在生命終結之後。
Thumbnail
2024/10/21
死亡是人自出生即一路前往的另一端,必然卻讓人畏懼,某種意義上代表的是「牽絆」結束,不管是愛恨情仇,都不再有機會「繼續」,而人生往往永遠有遺憾在生命終結之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