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世紀的21堂課》談我工作故我在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人擔憂自動化會造成大量失業,卻至今從未發生,因為工業化生產雖然搶走一項舊工作,卻同時也創造了一項新工作。本書作者哈拉瑞(Y. N.Harari,1976-)則認為這次AI革命的情況將有所不同,AI將真的取代人們的工作。


  哈拉瑞認為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過去機器取代人力生產(身體能力),而人類則在認知能力上依然享有優勢。因此,在自動化的農業和工業發展下,出現了新的服務業;這些服務業需要人類獨有的認知技能:學習、分析、溝通,特別是必須理解人們的種種情緒。然而,AI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AI不只讓電腦運算更快、更聰明,AI更搭配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瞭解是哪些生化機制在支撐人類的情感、慾望和選擇,從而分析人類行為、預測人類決策,最終取代人類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


  哈拉瑞認為人類沒有自由意志,一切不過是演算法的結果,我卻認為,人類能發明AI、發明演算法恰好證明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另外哈拉瑞認為AI將取代人類的工作,但我認為不是哪些工作會被AI取代、培養那些能力才不會被取代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發明技術?工作之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能不需要工作嗎?


  以前在學校時,大一學CAD、大二學SketchUp、大三學FormZ、大四學Rhino 、大五學Grasshopper等軟體,一樣是3D建模的技術,學一套跟學5套真的有比較省力嗎?(當然各個軟體表達的訴求與功能不盡相同,如Grasshopper便是主打參數式設計) 技術確實使我們省卻某些力氣,但取而代之的,難道不是要不斷努力去適應(新)技術嗎?發明技術難道不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去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或增加更多的休閒時間嗎?為什麼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卻反而感覺時間越不夠用、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首先,什麼是技術?人類以自由意志來征服自然的方式,便成了技術;技術是人類將其意志挹注到自然秩序的方式,於是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說:「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與擁有者。」但人類發明的技術真的有可能改變自然法則嗎?還是只是讓我們更遠離自然而已?工業革命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方式,工作並沒有消失,只是被移轉到一個遠離自然的面向;而AI的時代,如AI背後的工程師,負責管理、維修AI系統的工程師則又更遠離自然,他的工作甚至能夠完全在家而不與人接觸。


  我們為什麼會想遠離自然?我們之所以發明技術、使用技術,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以獲得更方便自由的生活,而技術讓我們有能力創造、成就屬於自己的目的、意義。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技術發明,是否還依著技術的本質或求知的意志被發明,還是變成一切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發明?例如不斷推陳出新的手機,為了滿足更多使用者的使用、更「智慧」的使用,於是介面變得更複雜、功能更包山包海,但真正用到新功能的次數又有多少?臉部辨識的解鎖功能在同樣的目的(解鎖)下,真的有更安全、更快速、更便捷嗎?在資本主義,一切以效益、經濟利益為考量的價值觀下,我們逐漸遠離技術的本質及缺乏工作的意義。


  據新聞報導,台積電年薪200萬(報導是寫資歷3年),換算成時薪為200萬/365天/24小時=228元/時。為什麼除以24小時呢?因為進台積電是把命、把身體賣給公司,工時長、責任制、手機隨時開機待命,似乎還不如一位高考月薪4萬6的公務員,4萬6/22天/8小時=261元/時,有周休二日、不用強制加班(加班還有加班費)、下班後手機也不用隨時待命(除非有突發事件)、要排假休假只要不影響工作,主管也不會擋。這不是要貶低台積電或酸葡萄沒能進台積電,而是要藉此反思─什麼是工作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關於工作,如果只帶給我們恢復勞動力的東西;必要的金錢,好讓我們再繼續工作。或消耗大量的精力,並奪走我們對於反思、考慮、夢想、憂慮、愛、恨的精力,那不過是剝削、不過是一種奴隸制度;我們將喪失工作的意義,甚至喪失人生的意義。當我們不再有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便沒有了自由、沒有了空閒。真正的工作、人生的「工作」應該是建立家庭、培養興趣、自我實現等經濟以外的事情。


  馬克思(K. Marx,1818-1883)認為,理想狀態下,勞動(labour)是一種將自己的能力以及想法「外在化」實現出來的過程。如果一個想法只存在心裡,通常是一種模糊、含混、而且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唯有當想法透過物質東西(勞動)實現之後,我們才更能掌握它。而透過勞動實現的過程,讓我們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但若勞動實現的目標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由他人指派的,此時勞動便僅是為了獲得薪水(wage),而不再是為了自我實現。


  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非全職、雇傭的工作,且工作越來越講求專業分工,導致無法理解或看見工作最後的結果(目的)及全貌。這樣的工作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工作的樂趣(動力)又是什麼?我們如何在無法改變社會體制結構上,從個人選擇、行動達到理想工作的可能?


  第一,對工作要有理想(目標):當我們熟悉某一項專業分工的技術時,便開始一陳不變、無意識的工作,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有理想(目標),並且持續學習,思考如何將本質學能作最有效益的發揮(例如跨領域、跨界、將人民納稅錢做最有價值的利用)。而很多事情單靠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需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夠實現;公司有資源、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都是值得我們使用與學習的。


  第二,用更長的眼光看待工作: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1909-2005)說:「許多工作看起來成果輝煌,但與工作中尚未被發掘的貢獻相比,仍是微不足道。」工作的效果,看得不是一時、而是宛如蝴蝶效應般的可能影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影響力,在專業化分工下,理解自己影響力可能所及的範圍,從而看見自我的價值。


  第三,重視工作經濟效益之外的部分:工作的「成就」與否,是主管及社會對我工作的看法,但工作的「成就感」與否,則是我對自己工作的看法。而那通常與公司用效益數字的眼光看我有所不同,工作當然不是只有交辦事項,更多是與同事間的社交、分享、學習。而這些看似工作之外的部分,卻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工作的效益,當每個人對工作都有成就感,工作自然就有所成就。


  我們能夠沒有工作嗎?如同問我們能夠沒有勞動而實踐理想嗎?我工作故我在,退休不是停止工作,而是換個目標工作。AI或許會取代人的工作,但卻無法取代人們工作過程中的意義、無法取代自然對於人的意義、無法取代工作後空閒的意義。

參考資料:

〈馬克思如何分析勞動?〉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1669934

〈台積電擁2百萬年薪算高?離職員工曝真相是…〉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09000012-260410?chdtv

2018/10/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7會員
66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