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世紀的21堂課》談我工作故我在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人擔憂自動化會造成大量失業,卻至今從未發生,因為工業化生產雖然搶走一項舊工作,卻同時也創造了一項新工作。本書作者哈拉瑞(Y. N.Harari,1976-)則認為這次AI革命的情況將有所不同,AI將真的取代人們的工作。


  哈拉瑞認為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過去機器取代人力生產(身體能力),而人類則在認知能力上依然享有優勢。因此,在自動化的農業和工業發展下,出現了新的服務業;這些服務業需要人類獨有的認知技能:學習、分析、溝通,特別是必須理解人們的種種情緒。然而,AI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AI不只讓電腦運算更快、更聰明,AI更搭配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瞭解是哪些生化機制在支撐人類的情感、慾望和選擇,從而分析人類行為、預測人類決策,最終取代人類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


  哈拉瑞認為人類沒有自由意志,一切不過是演算法的結果,我卻認為,人類能發明AI、發明演算法恰好證明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另外哈拉瑞認為AI將取代人類的工作,但我認為不是哪些工作會被AI取代、培養那些能力才不會被取代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發明技術?工作之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能不需要工作嗎?


  以前在學校時,大一學CAD、大二學SketchUp、大三學FormZ、大四學Rhino 、大五學Grasshopper等軟體,一樣是3D建模的技術,學一套跟學5套真的有比較省力嗎?(當然各個軟體表達的訴求與功能不盡相同,如Grasshopper便是主打參數式設計) 技術確實使我們省卻某些力氣,但取而代之的,難道不是要不斷努力去適應(新)技術嗎?發明技術難道不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去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或增加更多的休閒時間嗎?為什麼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卻反而感覺時間越不夠用、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首先,什麼是技術?人類以自由意志來征服自然的方式,便成了技術;技術是人類將其意志挹注到自然秩序的方式,於是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說:「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與擁有者。」但人類發明的技術真的有可能改變自然法則嗎?還是只是讓我們更遠離自然而已?工業革命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方式,工作並沒有消失,只是被移轉到一個遠離自然的面向;而AI的時代,如AI背後的工程師,負責管理、維修AI系統的工程師則又更遠離自然,他的工作甚至能夠完全在家而不與人接觸。


  我們為什麼會想遠離自然?我們之所以發明技術、使用技術,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以獲得更方便自由的生活,而技術讓我們有能力創造、成就屬於自己的目的、意義。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技術發明,是否還依著技術的本質或求知的意志被發明,還是變成一切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發明?例如不斷推陳出新的手機,為了滿足更多使用者的使用、更「智慧」的使用,於是介面變得更複雜、功能更包山包海,但真正用到新功能的次數又有多少?臉部辨識的解鎖功能在同樣的目的(解鎖)下,真的有更安全、更快速、更便捷嗎?在資本主義,一切以效益、經濟利益為考量的價值觀下,我們逐漸遠離技術的本質及缺乏工作的意義。


  據新聞報導,台積電年薪200萬(報導是寫資歷3年),換算成時薪為200萬/365天/24小時=228元/時。為什麼除以24小時呢?因為進台積電是把命、把身體賣給公司,工時長、責任制、手機隨時開機待命,似乎還不如一位高考月薪4萬6的公務員,4萬6/22天/8小時=261元/時,有周休二日、不用強制加班(加班還有加班費)、下班後手機也不用隨時待命(除非有突發事件)、要排假休假只要不影響工作,主管也不會擋。這不是要貶低台積電或酸葡萄沒能進台積電,而是要藉此反思─什麼是工作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關於工作,如果只帶給我們恢復勞動力的東西;必要的金錢,好讓我們再繼續工作。或消耗大量的精力,並奪走我們對於反思、考慮、夢想、憂慮、愛、恨的精力,那不過是剝削、不過是一種奴隸制度;我們將喪失工作的意義,甚至喪失人生的意義。當我們不再有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便沒有了自由、沒有了空閒。真正的工作、人生的「工作」應該是建立家庭、培養興趣、自我實現等經濟以外的事情。


  馬克思(K. Marx,1818-1883)認為,理想狀態下,勞動(labour)是一種將自己的能力以及想法「外在化」實現出來的過程。如果一個想法只存在心裡,通常是一種模糊、含混、而且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唯有當想法透過物質東西(勞動)實現之後,我們才更能掌握它。而透過勞動實現的過程,讓我們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但若勞動實現的目標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由他人指派的,此時勞動便僅是為了獲得薪水(wage),而不再是為了自我實現。


  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非全職、雇傭的工作,且工作越來越講求專業分工,導致無法理解或看見工作最後的結果(目的)及全貌。這樣的工作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工作的樂趣(動力)又是什麼?我們如何在無法改變社會體制結構上,從個人選擇、行動達到理想工作的可能?


  第一,對工作要有理想(目標):當我們熟悉某一項專業分工的技術時,便開始一陳不變、無意識的工作,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工作有理想(目標),並且持續學習,思考如何將本質學能作最有效益的發揮(例如跨領域、跨界、將人民納稅錢做最有價值的利用)。而很多事情單靠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需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夠實現;公司有資源、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都是值得我們使用與學習的。


  第二,用更長的眼光看待工作: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1909-2005)說:「許多工作看起來成果輝煌,但與工作中尚未被發掘的貢獻相比,仍是微不足道。」工作的效果,看得不是一時、而是宛如蝴蝶效應般的可能影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影響力,在專業化分工下,理解自己影響力可能所及的範圍,從而看見自我的價值。


  第三,重視工作經濟效益之外的部分:工作的「成就」與否,是主管及社會對我工作的看法,但工作的「成就感」與否,則是我對自己工作的看法。而那通常與公司用效益數字的眼光看我有所不同,工作當然不是只有交辦事項,更多是與同事間的社交、分享、學習。而這些看似工作之外的部分,卻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工作的效益,當每個人對工作都有成就感,工作自然就有所成就。


  我們能夠沒有工作嗎?如同問我們能夠沒有勞動而實踐理想嗎?我工作故我在,退休不是停止工作,而是換個目標工作。AI或許會取代人的工作,但卻無法取代人們工作過程中的意義、無法取代自然對於人的意義、無法取代工作後空閒的意義。

參考資料:

〈馬克思如何分析勞動?〉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1669934

〈台積電擁2百萬年薪算高?離職員工曝真相是…〉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09000012-260410?chdtv

2018/10/18

37會員
56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本書從田野調查的四位一體談起;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存在論。四位之間在討論時可以區分,但在實作上則是一體的。四位一體皆因探究社會生活而起,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場(一體)。研究者試著用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方法,來達到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認識與從中找尋突破性的理解。在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必然帶著問題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本書從田野調查的四位一體談起;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存在論。四位之間在討論時可以區分,但在實作上則是一體的。四位一體皆因探究社會生活而起,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場(一體)。研究者試著用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方法,來達到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認識與從中找尋突破性的理解。在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必然帶著問題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過往藝妓與風俗產業之間仍有些許模糊地帶,1945年終戰後由於麥克阿瑟的干預,昭和33年日本頒布賣春防治法,那時藝妓這行業竟因此得到了與風俗產業較為明顯區分開來的機會。現在已經是21世紀,祇園裡的藝妓與舞妓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Thumbnail
炙熱的中午,還不到十二點半,燒臘的店的鴨肉就已經被洗劫一空,繞一圈只好又到速食店坐下來,看看二十一世紀的菜單,驚訝的發現,現在速食店的菜單已經越來越可以拼湊出時下健康資訊推薦的營養餐盤需求,速食店不再是不健康飲食的同義詞。
Thumbnail
 當初想開一間手作商店時,就很希望有一個具體的世界觀。為了找尋靈感,借回幾本從16-19世紀,真實探險家的旅行紀錄。他們有多重身分,博物學家、畫家、自然學家、外交官,受雇帶回未知國度的調查筆記與動植物標本。
Thumbnail
孤獨,這種現代情感疾病,如同一種情感上的麻風病,逐漸侵蝕著現代人的心靈。 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還危及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它讓我們失去了與他人的聯繫,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懷。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到孤獨的困擾,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
Thumbnail
🍀🍀🍀fumi老師:❤️❤️❤️ 🪔🪔🪔睽違已久的靈氣大師階課程,老師我充滿心中的悸動💗與感動,今年是第二度的課程,做了不同於上一次的改變,希望在培育靈氣療癒師的路上🙏🙏🙏再度邁進一大步。 🙏🙏🙏這一次的點化,fumi老師🧑‍🏫深入探索了以往從未嘗試過的技術,這次點
Thumbnail
講到爛的優缺點就不再多做贅述了,反而是比較想討論關於《明日戰記》戲裡戲外的一些有趣現象。在我看來,《明日戰記》成品與後來的所有走向、決策都是出自於對觀眾的沒有信心。
Thumbnail
如果覺得贏過別人值得沾沾自喜,那勢必會因為輸了而沮喪哭泣。踩著別人意味著有一天也會被踩。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阿爾法經濟學,我買了一年多,還沒看到有人寫繁中書評,有點可惜,再加上自己之前也在它處提過這本,所以順手把心得補上。不過,比起單純介紹,我更想分享自己與它邂逅的過程。
Thumbnail
你對於達賴喇嘛14世的印象是什麼?對於藏人流亡後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想像呢?達賴喇嘛14世,是祖古,也是凡人,讓我們一起窺探他持續修行的人生。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過往藝妓與風俗產業之間仍有些許模糊地帶,1945年終戰後由於麥克阿瑟的干預,昭和33年日本頒布賣春防治法,那時藝妓這行業竟因此得到了與風俗產業較為明顯區分開來的機會。現在已經是21世紀,祇園裡的藝妓與舞妓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Thumbnail
炙熱的中午,還不到十二點半,燒臘的店的鴨肉就已經被洗劫一空,繞一圈只好又到速食店坐下來,看看二十一世紀的菜單,驚訝的發現,現在速食店的菜單已經越來越可以拼湊出時下健康資訊推薦的營養餐盤需求,速食店不再是不健康飲食的同義詞。
Thumbnail
 當初想開一間手作商店時,就很希望有一個具體的世界觀。為了找尋靈感,借回幾本從16-19世紀,真實探險家的旅行紀錄。他們有多重身分,博物學家、畫家、自然學家、外交官,受雇帶回未知國度的調查筆記與動植物標本。
Thumbnail
孤獨,這種現代情感疾病,如同一種情感上的麻風病,逐漸侵蝕著現代人的心靈。 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還危及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它讓我們失去了與他人的聯繫,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懷。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到孤獨的困擾,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
Thumbnail
🍀🍀🍀fumi老師:❤️❤️❤️ 🪔🪔🪔睽違已久的靈氣大師階課程,老師我充滿心中的悸動💗與感動,今年是第二度的課程,做了不同於上一次的改變,希望在培育靈氣療癒師的路上🙏🙏🙏再度邁進一大步。 🙏🙏🙏這一次的點化,fumi老師🧑‍🏫深入探索了以往從未嘗試過的技術,這次點
Thumbnail
講到爛的優缺點就不再多做贅述了,反而是比較想討論關於《明日戰記》戲裡戲外的一些有趣現象。在我看來,《明日戰記》成品與後來的所有走向、決策都是出自於對觀眾的沒有信心。
Thumbnail
如果覺得贏過別人值得沾沾自喜,那勢必會因為輸了而沮喪哭泣。踩著別人意味著有一天也會被踩。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阿爾法經濟學,我買了一年多,還沒看到有人寫繁中書評,有點可惜,再加上自己之前也在它處提過這本,所以順手把心得補上。不過,比起單純介紹,我更想分享自己與它邂逅的過程。
Thumbnail
你對於達賴喇嘛14世的印象是什麼?對於藏人流亡後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想像呢?達賴喇嘛14世,是祖古,也是凡人,讓我們一起窺探他持續修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