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面對殺人犯可能也有的另外一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沈重的議題,進了戲院其實感到很痛苦,因為沒有人想主動面對「悲痛」、「爭議」、「衝突」,我們都想把「好」、「壞」分清楚,但真的可能嗎?
你不願面對的沈重話題,不去看,就不會發生了嗎?
這是我對自己的。
電影劇照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當時看完 #與惡,我深深的相信理解、同理,是我們共同在追求的事情,沒有人能接受,我如果是受害者家人,無法原諒,因為我可能無法同理,即便我知道事情有不同的面向,但全民與家屬的悲傷跟憤恨不斷湧上,此刻真的不知道怎麼學習同理,也許他們能做的事只有先麻痺自己,然後這就是社會說的這樣無法解決問題。

也有人說,許多台灣人的價值觀都是會只存在著「殺人償命」,其實我覺得社會層次應該是隨著時間有提高的,還是很多人想要去理解「為什麼」,但很多答案是不可能立刻浮現的,社會價值觀、一個人無意的行為、一部電影、一本漫畫、父母的愛等,都是影響我們的行為,外界急於想知道「為什麼你要殺人」,也許那個人也只能回覆「一時衝動」,也我們可能以「憤恨」的心情在看待,其實當事者也許連正常思考或是冷靜下來的能力都沒有。要怎麼能要得到一個「我們需要的」合理答案呢。
看著加害者的家屬「無奈」、「自責」、「痛苦」,這一生都必須被一個大問號困住「為什麼?」,為什麼自己每天相處的人要如此殘忍呢?我做錯什麼了嗎?而
而日子就是要繼續過,死刑定讞也可能等到你老死還沒判刑,活著的人持續的都沒折磨著。好多的問號衝擊出來,我一時也無法回答我的情緒是什麼。
我了解的是,仇恨不會一天被堆起,仇恨在每個角落都有可能累積。造成的是無限的悲痛,讓所有人都不知道怎麼繼續「正常的活下去」的折磨。
我最痛苦的部分就是要去正視鄭捷家屬對著媒體自白與跪拜的畫面,那一刀不剪的衝擊,讓我想著,如我是我,我會去責怪他家屬嗎?天阿,這實在是我沒有權利回答的話。說與經歷永遠是兩回事。我只願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而這就是全體國民關注的事情。到底,為什麼?不過...不好的事情就是發生了,生命也不會再重來,加害者後悔或是以命償還都沒有用。

我能做的就是,在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可能還有一絲機會能試著思考,也許我們都有那個「掉入黑洞的時候」,強大的恨可能被轉變成另一種發洩,但卻有些人是無法去控制情緒的(也許是多年來的累積)。
反過來,也許我也只能在這個社會多一份同理,不是屬於要原諒殺人犯的那種,而且當有人犯了錯,說了負面的話,我能不能給他一個機會,讓善有機會傳遞給別人。


「可能就是一個很糟很糟的一天,形成了黑洞,不再能看見顏色、聽見聲音、失去感覺,成了小丑。只需要一個很糟的一天。即便看得見,就是有某些人的世界是黑色的,黑色甚至稱不是上是一種顏色..」

我經營的IG: 微小交集

這是某天我在強烈失落時寫下來了,當時我也覺得「為什麼要活著」,只不過我的表達失落的管道不同。

我們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有其比重跟表達的方式,但種有那些日子是失控的。你能同理自己失控,你需要別人理解,而別人也需要你的理解。

最後我想,我會試著去提醒自己,別人發生小錯的同理心,不是一味地責怪,當你選擇原諒對方,或是不對此有情緒的作為,其實也許我們都能阻止那「負面的基石」,那個可能無意間被社會累積的黑暗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8會員
77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關生命,你會怎麼形容一個人擁有生命力呢? 活著是各種的行為加總,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得見的行為、數以百計的自我挫折與懷疑,然後再走出來,繼續生活著。 然而,生命力不是以去了多少的地方、換了幾個工作、擁有多少興趣、能吃多少苦、戶頭裡有多少錢,來計算的。經歷不能代表什麼,不完全能看出一個人的生命的力
先有愛,才定義愛。還是先定義愛,你愛。 愛是什麼樣子,愛是什麼,我們生存在物質的世界,不管是用觸覺、聽覺、視覺,都能讓我們只感覺到「外界」。擁有這樣能力的我們,當然會很容易想要用「能瞭解的事物(物質)」去證明「無法清楚定義(抽象)」的事情,因為「量化」比較能有安全感。 我們開始證明著「愛的定義」是什
沒有人喜歡面對「限制」、「傷害」、「未知」,只是這一次光照到了這個「裂縫」,我也看見了「團結」、「希望」、「簡單」,我們都興起了珍惜當下的意念。 2020年一整年,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世界一起感冒,這可能人類史上最快同步所有事情的一次。我們同感著原來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會被奪走的。
我們能一起感受到快樂感是因為我們容易擁有相同的經歷,但悲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不習慣分享悲傷、挫折,因此在發生時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該怎麼靠近一個受傷的人,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安慰的能力,從我們不知如何表達「脆弱」開始。 我們一起分享食物、分享喜歡、分享快樂。 但我們無法分享悲傷,面對悲傷我們得到外
這是篇自言自語的閱讀心得。 作者:Micheal Singer 英文書名:The untethered soul  這本應該是我2020年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在這個時間點遇到書,是我的榮幸,我覺得他可能就是一直在那裡等我長大到,我應該可以看懂的年紀,直到我似乎能跟這本書對話。
每次跟某位朋友聊天完,都會有滿滿的學習動力。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我思考著,因聊天而獲得行動的力量,我感覺到這種力量來自一股共鳴,我們雖然沒有共同目標或要一起完成什麼。但我們每次分享的想法,都擁有一點點的共鳴,不管是對書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的延伸、對於一個感受的同理,雖然可能在線性時間上我們好像認識不久
有關生命,你會怎麼形容一個人擁有生命力呢? 活著是各種的行為加總,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得見的行為、數以百計的自我挫折與懷疑,然後再走出來,繼續生活著。 然而,生命力不是以去了多少的地方、換了幾個工作、擁有多少興趣、能吃多少苦、戶頭裡有多少錢,來計算的。經歷不能代表什麼,不完全能看出一個人的生命的力
先有愛,才定義愛。還是先定義愛,你愛。 愛是什麼樣子,愛是什麼,我們生存在物質的世界,不管是用觸覺、聽覺、視覺,都能讓我們只感覺到「外界」。擁有這樣能力的我們,當然會很容易想要用「能瞭解的事物(物質)」去證明「無法清楚定義(抽象)」的事情,因為「量化」比較能有安全感。 我們開始證明著「愛的定義」是什
沒有人喜歡面對「限制」、「傷害」、「未知」,只是這一次光照到了這個「裂縫」,我也看見了「團結」、「希望」、「簡單」,我們都興起了珍惜當下的意念。 2020年一整年,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世界一起感冒,這可能人類史上最快同步所有事情的一次。我們同感著原來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會被奪走的。
我們能一起感受到快樂感是因為我們容易擁有相同的經歷,但悲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不習慣分享悲傷、挫折,因此在發生時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該怎麼靠近一個受傷的人,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安慰的能力,從我們不知如何表達「脆弱」開始。 我們一起分享食物、分享喜歡、分享快樂。 但我們無法分享悲傷,面對悲傷我們得到外
這是篇自言自語的閱讀心得。 作者:Micheal Singer 英文書名:The untethered soul  這本應該是我2020年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在這個時間點遇到書,是我的榮幸,我覺得他可能就是一直在那裡等我長大到,我應該可以看懂的年紀,直到我似乎能跟這本書對話。
每次跟某位朋友聊天完,都會有滿滿的學習動力。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我思考著,因聊天而獲得行動的力量,我感覺到這種力量來自一股共鳴,我們雖然沒有共同目標或要一起完成什麼。但我們每次分享的想法,都擁有一點點的共鳴,不管是對書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的延伸、對於一個感受的同理,雖然可能在線性時間上我們好像認識不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懸疑錯亂感十足,但收尾卻為結尾而結尾的一齣電影。 關於幸,與不幸。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x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Netflix新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