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更深入介入人民行為的措施,讓不少潛在的問題(人和人之間溝通的問題)爆發(第四、點有討論)
老媽買了便當回來後,哩哩啦啦描述著便當店內的熙來攘往,
「店內不能待超過五個人,大家都在外面排隊」
「一堆熊貓排隊在另一邊,也不知道在寫什麼」
「店內人員忙進忙出,口頭上還嚷嚷忙不過來了」
然後說了老半天,老媽才發現自己有被消毒,但好像沒有登記到實聯制。
──────────────────────────────────
從一開始「實名制」,到後來的「實聯制」,或說,整個「防制疫情傳播的手段」(包括XX地點強制戴口罩,人與人之間保持社交距離、非民生必要行業暫時停業),其造成的影響:
除了讓第一線服務人員和執法人員的負擔大增,而且還讓不少潛在的問題(人和人之間溝通的問題)爆發。
一、「實聯制」:第一線服務人員的負擔大增
雖然說現在「號稱」更嚴格執行「實聯制」,但身處之中過的人都知道,這種登記制度只是一種「紀錄人們生活軌跡」的「參考」而已,
(一)實際上還是有人不會登記到:
1.可能一:這也不能怪店家或辦事機關,因為人員調配問題和業務繁忙程度,所以不免百密必有一疏)
2.可能二:反正沒登記到也沒罰則,店家乾脆偷懶一點也沒差。
3.可能三:來往民眾就是脫線(偶爾,像我媽)或很懶,沒有登記到或懶得登記,然後店家也沒有注意到。
(二)有人沒登記到,那如果他剛好又中標,
1.且脫線忘記去過「這個他沒有登記到實聯制」地方:
要警察調帶看,要看很多地點很多天,人力負擔很重,會往生啊。
2.就是不爽配合,爆氣一點的是不想說,陰險一點的是故意說錯:
那這樣是怎樣,回到上面的請警察調路口和商家監視器,或是測謊,不管是哪個,成本也很重啊。
3.上面二情況,不管是哪個,在確診人數爆增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執行,進而也沒辦法確認當事人說法的真偽了。
就像柯P前幾天說的,「傳統疫調方法已不可行」,其來有自。
「最有效避免疫情傳播的方式,還是減少移動」柯P又說道。
二、「人民戴口罩,店家先停業」:第一線執法人員的(業務量、心理)負擔大增。
這一點的問題,和一、一樣,會有部分人不配合的問題;不同的是,這邊多了「罰則」。
而多了罰則,就勢必要有執法人員介入:
在疫情嚴峻的當下,幾百萬人口,只要有零點幾%的人不配合(戴口罩、停業),那第一線執法人員(警察、衛生主管機關),業務量增加之大,超乎常人想像。
而且,更大的負擔問題是,第一線執法人員的保護工具的缺乏和不足,也為人詬病:常常只是一個口罩,就要執法人員「實地」調查可能確診者的所在,以及足跡,這對第一線的造成的壓力,是無形中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台灣0513爆發真正大規模傳染之前,既然要第一線人員(特別是警察)涉入「傳染病防治」相關的衛生業務,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可以好好準備該有保護工具(ex:全套防護衣),和進行相關的流程的布達、教育(這些流程和知識,警察絕對沒有衛生主管機關來得專業)。
但就目前狀況來說,警察機關有充分保護第一線執法人員工具的數量,遠遠不足(雖然警察得以穿著全套防護衣,執行相關衛生主管支援業務,但仍有更多警察,是沒有這麼完善的工具的,就只有一個口罩、手套)
三、承一、二、上述反映出的問題,除了第一線人員人力負擔增加很多之外,還顯示了「一切都無法盡善盡美」。
實際上每個人經過的足跡,也沒辦法完全紀錄和確認;或說,確診人數少的時候,第一線人員尚可以透過除了當事人口頭敘述外之各種方式,慢慢去釐清確認人數真正走過的地方,但在疫情爆發之後,第一線人員人數固定之前提下,哪有人力可以一一去確認足跡的經過和真偽。
又實際上每個人在外頭是否有確實戴好口罩,也不辦法完全掌握和控制;這點在確診人數不多的時候,都很難達成了(是因為民眾人數多,第一線執法人員人數相對少很多,只要有幾%人不遵守,那就處理不完了;又就算處理完畢了,被檢舉沒戴好或沒戴口罩的人,在那之後也不保證就一定會好好戴好口罩),更何況是確診人數爆增之後呢?
而在這種「無法盡善盡美」的狀況下,另外再加上「病毒已經散播開來了」,所以尚未確診的人,要避免確診,「戴好自己的口罩」,遠遠不夠,還必須「減少在外面逗留的時間」(因為病毒可以生存的時間,很長,可以GOOGLE,至少都兩天起跳;又,自己口罩就算戴再好,都多少還是有縫隙,在逗留時間拉長之情況下,在空氣中或物品表面的病毒,可以趁虛而入的機會就越來越大了)。
四、更深入介入人民行為的措施,讓不少潛在的問題(人和人之間溝通的問題)爆發:
(一)人生是一趟體驗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失衡」的狀態的時候。
甚至會有不少人,在成長的環境下養成了「情緒失衡」下「容易失控的」習性:
上述原因不管是來自於「生理」、還是「心理」,是「短暫」(大部分人都是這邊)、還是「長期」狀態,也都還是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是不同的。
其實,大部分的人們,不管當下只是一般的「情緒失衡」,還是「情緒失衡」到「容易失控」,都傾向無法接受「他人的指正」,就算對方是「善意」:
這是因為,大部分針對他人指正而反彈的人們,都會覺得「對方態度有問題」(換個角度說,就是覺得「傷害到自己的自尊」)
一般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在有限的資訊下,目前社會環境養成的氛圍是,大都是支持「法律上站得住腳的人」,譬如說「現在規定在外頭就是要戴口罩,而有一個人沒戴口罩,被另一個人指正,然後當事雙方產生了口角,我們幾乎99.99%都是支持法律上站得住腳的人」。
而那些因為「被指正」而失控破口大罵的當事人,或失控對提出指正的人拳打腳踢的人,沒意外,就是正處於「情緒失衡」下「容易失控的狀態」,然後「覺得對方態度有問題、傷害到自己的自尊」:
然後,就爆發了。
(二)就比較容易擔當「指正他人」角色的人們,在社會上走跳多年、接觸到越來越多人之後,這些人,會慢慢分成兩派,
1.一派的人,是心思會變得更細膩,處事會更圓滑(不過從不同角度來看,有些人會對這種行為作為負面的評價),會針對當事人的反應,而做出自身「態度」的調整。畢竟,就像前面所說,引爆衝突的原因,常常都是態度上的誤差而已:
我覺得我態度ok,但你不能接受。
2.另一派則是「跟對方幹到底」,只要「自己法律上站得住腳,或對方踩到自己的雷,氣焰上就絕對不能輸」。
支持心思細膩派的,也不是叫人逆來順受,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比較只是「避免讓自己身處危險或麻煩之中」的一種應對的方式而已。
畢竟,如果(工作上或其他)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那也沒辦法預測會遇到怎樣的人(就算碰面了,也不見得當下可以很快就了解對方的習性PS)。
PS:其實很多天天碰面的人,也不見得瞭解對方所有的習性。
不過說是這樣說,其實還是很多「指正他人的人」,一樣把「自尊」看得比「避免危險和麻煩」來得重要:
會覺得改變自己的應對「態度」,也會傷害到自己的「自尊」,所以不願意調整。
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沒有對錯。
只是如果常常,小則口頭上爭吵(或暗地勾心鬥角,彼此說對方不是,大部分是這樣),大則動手動腳。這種人生,也實在太紛紛擾擾了。
(三)承(二),以上就只是就自己能掌握部分,所做出的一些人生方法調整而已。
至於對方實際上會不會(一次)到位,有你所預期的良好反應,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很多情況,還是要看對方的狀況,才能知道接下來故事要怎麼發展)。
所以說,如果今天「指正」他人口罩沒戴好,對方有一點快要「情緒失衡」下有一些「快要失控了」,而自己也趕快調整了自己的態度了,但沒想到,對方還是失控了(開始破口大罵罵不停,或開始要攻擊你):
那這時候,就真的沒辦法,只能請第三方(ex執法人員)來處理了(最後的手段,畢竟到這一步,就已經搞了很多麻煩事情給自己了):
但這種情況很少,除非精神狀況明顯有問題的,否則,其實當我們開始調整自己的「態度」時,對方的反應應該就慢慢遠離「情緒失衡」下的「失控狀態」。
(四)而「指正」他人戴好口罩,彼此的態度彼此也都能接受,也沒有什麼「失控」的狀況發生,但對方就是「不想戴上口罩」,那在「疫情嚴峻,任何人都可能是確診者」的前提下,「能遠離對方,就盡量遠離對方」;而如果「指正」的人,是不能移動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像是店員),那這時候,看是要「態度一樣和緩的狀態下,向別方明示或暗示要請執法人員來了」,或是「態度一樣和緩的狀態下,用自己或自己公司當下可以使用的手段,引誘或迫使對方離開這個場所。」
五、希望疫情可以早日「控制住」,回到「相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