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 03 恆變與不變:以《政與源》的街景和心緒為討論主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
  街景是恆變卻也不變的存在。一瞬間一瞬間,只要人走過,鳥飛過,剎那間的街景便會顯得那麼的不同。但若把時間拉長成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十年,它又好似完全沒有變化似的,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副景象。三浦紫苑所作的《政與源》,便恰恰將這樣既恆變又不變的街景保存了下來,如同定格般凝固了文本中的風景,如此的街景一方面看似變化,但一方面卻又在人心中不斷的封存,甚至變成一種記憶的再現。
  而這樣封存街景並再現,如《政與源》所言,「東京東部的墨田區Y町是剛好在荒川和隅田川之間一片像三角洲的地帶,江戶時代建造的大小運河至今仍然在街道穿梭,連結了兩條河川。」在其中,除了兩位老人的互動外,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小鎮,那條街、那條水道便是最吸引人目光的存在。每個章節,作者都會重新介紹一遍這個城鎮,並賦予那條陪伴著他們走過七十幾年人生的運河不同的意義。
二、
  《政與源》的故事由一場告別式開始。身為花簪職人的堀源二郎與其自小的玩伴有田國政在參加完友人的葬禮後,和源二郎的弟子吉岡徹平在河畔遇到了正在做社會科作業的小學生。為了調查Y町的歷史,小學生們將目標鎖定在年過古稀的兩位長者身上。在確認完兩位都在這裡度過很長的時光後,他們正式進入訪問。而其中一個問題,這對玩伴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請問你們小時候的Y町和現在的Y町有什麼不一樣嗎?」在銀行工作,個性有些一板一眼的國政在心中想著,都過了半個世紀自然不一樣;反之,身為花簪職人,瀟灑風流的源二郎說出的卻是:「沒有改變啊,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一個悠閒的好地方。」。
  確實,都過了半個世紀。不論是經歷戰火或是都市重建計劃,要一個地方保持一模一樣的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只如此,時間也會不斷地對街景進行翻修。時間在帶走舊生命的同時也運來新生命,不論是植物或是動物,皆參與了街景的建構。而人口的遷移、商家的增減更是從來不停止,街景又要如何不變?源二郎又為何會說出沒有改變呢?
三、
  現今,離開家鄉在外打拚的人不在少數。不論是為了學業或是工作,又或是因為旅遊而暫別故里,雖然不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程度,但久久回一次老家可以說是常態。而回家時比起改變之處,是否感受到更多的是又回到了熟悉的老地方?即便道路可能經歷拓寬,隔壁搬來了新人家,家園熟悉的氣味卻未曾改變。這時再來回想源二郎的回應似乎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他在Y町生活了七十幾年,一路看著人來來去去,看街景不斷的變化。但他最熟悉的人情味及生活步調,那份屬於Y町的悠閒,是不論過了多久都存在的。
  而這不也適用於我們所生活過的無數街道?不論是短暫停留半年,又或是定居十年,那些街道的樣貌都不斷在改變,但屬於某段時間的記憶卻不會消失。即便某家老店消失,曾在裡面用餐的記憶卻不會消失,連同店面的樣子都被刻進了腦海。因此即便店舖已不存在於此地,仍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留在了那個地方。街景的改變紀錄了一代一代的生命興衰,而我們的記憶紀錄了每個曾經又曾經的街景。交錯之下留下的除了肉眼可見的東西,更多的是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的無形之物。
四、
  「經過漫長的歲月,Y町的風景雖然逐漸改變,但Y町人生活並沒有改變,就像年少時一樣,源二郎仍然在國政的身旁。」一同走過七十多年的歲月,源二郎和國政早已不再年輕,身邊的人也來了又去,不變的是兩人天差地遠的個性及無比堅固的友誼。如同書中所說,風景改變了,但生活的方式沒變;而兩人的年紀增長了,朋友間的情誼卻和年少的他們無二致。
  我們所生活的現在也是,前人所築的平房今日也許不復存在,我們所居住的家屋也許某日也會消逝。但曾經生活過的記憶不會消失,地方的風情也依然留存,那些看不到的,最能讓我們覺得熟悉的無形之物,會一直存在於某個村里、某條街上、某個人心中。即便街景改變了,但只要那片土地還存在,街道依然會被建起,生命亦不會停止輪迴。不論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終將被保留在那時那刻並銘刻在每時每瞬的街景中。

  • 參考資料:
    三浦紫苑著,王蘊潔譯:《政與源》(臺北:春天出版,2017年)。
  • 本文作者
  予冬,本名陳思妤。藍墨水文藝社第六屆編輯。就讀台灣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最害怕的是沒錢買書及沒空間放書。
是一個依傍文字組成的群體,成員具多元專業性,希望藉文字帶給觀看者不同的感受,透過解剖文藝,喚醒更多人對文化的重視。每個月我們都將推出一個新的主題,以具學術意識的分析與富有文藝性的創作,深入議題、激盪彼此想法,建構作者和讀者的思想橋樑、提升對議題的關注度,甚至是達到自我覺醒的願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一街   純白的手套滑過刀尖,舐了一滴鮮熱的冰冷。   他退去了那雙手套,像是從手上剝下一層皮,他的眼望著血腥的屠宰場,裡面卻是空的。連一絲抽動都不屑給予的眉頭,拿什麼來祭祀。   他踩上他的戰利品,從漏了風的心口上。   一顆淚珠落下,滾到不能再低的血泊中,那是枚紫色鑽石,用以祭天。      
  推開窗櫺,一片春光就在眼前若即若離,眼前的街道或蜿蜒或筆直,都形成了一種對於街景的想像,或者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對街景有著自己的認知,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提及街景時,透過自身經驗不同,而召喚出某些我們所想像的,可稱之為街景的樣貌。   然而街道不管被哪些景象構築,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下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我想告訴你,我一直在這裡。所以,請回過頭來吧。請從那個國度裡走出來,和待在現實世界裡的我相互交流。」 ——有川浩《雨樹之國》   依稀記得國中的輔導課總會帶我們參與各種體驗。像是在手腳裝上束帶及鉛塊,模擬四肢不便人士的生活,或是蒙眼體驗視障者生活的活動。高中到大學也聽過幾場身心障礙人士的演講,
  創傷書寫(Personal Trauma Writing)在近年的研究中十分盛行,但其中所潛藏的不僅是一種對於創傷的書寫,其中帶有的是對於隱傷的面對、錯誤的反思,以及從其中得到痊癒的過程。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幾乎是一種通則,就歷時性的角度而言,傷痕自覺或不自覺地融進書寫,以至於讓書寫中帶有幾分自
それから(從此以後)[註一] 零、   「沒有翅膀的蟲,破繭的話會死的。」   千本木悠彌在日記的最後一頁如此寫道;廉價的深藍色墨水在薄脆的紙頁上打了滑,隨指尖顫抖而摔落拖曳出一道蛇一樣的醜陋墨跡。夏日黃昏的空氣是濕黏悶熱而扎人的,空教室裡故障的電扇、以及她糾結成團的髮尾。如果要為賦新辭強說愁地將人
第一街   純白的手套滑過刀尖,舐了一滴鮮熱的冰冷。   他退去了那雙手套,像是從手上剝下一層皮,他的眼望著血腥的屠宰場,裡面卻是空的。連一絲抽動都不屑給予的眉頭,拿什麼來祭祀。   他踩上他的戰利品,從漏了風的心口上。   一顆淚珠落下,滾到不能再低的血泊中,那是枚紫色鑽石,用以祭天。      
  推開窗櫺,一片春光就在眼前若即若離,眼前的街道或蜿蜒或筆直,都形成了一種對於街景的想像,或者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對街景有著自己的認知,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提及街景時,透過自身經驗不同,而召喚出某些我們所想像的,可稱之為街景的樣貌。   然而街道不管被哪些景象構築,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下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我想告訴你,我一直在這裡。所以,請回過頭來吧。請從那個國度裡走出來,和待在現實世界裡的我相互交流。」 ——有川浩《雨樹之國》   依稀記得國中的輔導課總會帶我們參與各種體驗。像是在手腳裝上束帶及鉛塊,模擬四肢不便人士的生活,或是蒙眼體驗視障者生活的活動。高中到大學也聽過幾場身心障礙人士的演講,
  創傷書寫(Personal Trauma Writing)在近年的研究中十分盛行,但其中所潛藏的不僅是一種對於創傷的書寫,其中帶有的是對於隱傷的面對、錯誤的反思,以及從其中得到痊癒的過程。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幾乎是一種通則,就歷時性的角度而言,傷痕自覺或不自覺地融進書寫,以至於讓書寫中帶有幾分自
それから(從此以後)[註一] 零、   「沒有翅膀的蟲,破繭的話會死的。」   千本木悠彌在日記的最後一頁如此寫道;廉價的深藍色墨水在薄脆的紙頁上打了滑,隨指尖顫抖而摔落拖曳出一道蛇一樣的醜陋墨跡。夏日黃昏的空氣是濕黏悶熱而扎人的,空教室裡故障的電扇、以及她糾結成團的髮尾。如果要為賦新辭強說愁地將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時間推移的變遷 嵐嵐在某個地點只要住久了,都會產生依戀感。 只要久久回去一次,都會用「走」的方式去壓馬路 就這樣走馬看花,看著認識、不認識的店面豎立在街道的兩旁。 遊客相促推擠而走,叫賣聲此起彼落的出現,整條路頭尾都熱鬧非凡。 這麼歡樂的場景裡面,嵐嵐還在找一家店。 「咦!怎麼找不到」嵐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Thumbnail
猶如一場夢過後,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踏上了久違未謀面的那座城市。 真是久違了,那條封閉的路開放了、學校前的天橋消失了、人走了、曾經有許多的連結在這邊產生無數,漸漸的綑綁、刻印在心頭上的那些感受就這麼散了、輕而易舉的用幾句話抹滅去了。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迎面而來是某種遺跡的氣息散發著。但不全然是來自時間上已經過去的時代,而是混雜著不同層面的表徵而難以估量其真正來自哪裡。是這樣有點不知緣起橫空出世的遺跡。是散落在時序混亂的真空裡而著實在面對面的當下沒有屬於任何地方的話語以對。看上去很坦然,但或許並非直白。在季節裡最溫暖的那一天,綻放是不需要掩飾的。
Thumbnail
其實,這幅畫是好久好久以前畫的。那個時候,石碇小鎮沒這麼多人,老街人也比較少,西街上就更少人走了。河岸對面的大樓根本還沒有蓋好。現在去看那個大樓,好高好大,非常雄偉,但也失去了石碇小鎮的風貌。 不能說這不好,每個人都有做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只是感嘆一下,石碇小鎮的風貌已經不復存在了。幸好當時有畫這麼
Thumbnail
島原(嶋原)地區位於JR梅小路京都西站附近,是江戶時代以來的「花街」,也就是藝伎以歌舞音樂表演等款待賓客的遊宴之地。但因地理位置不佳及大型宴會的需求減少,明治維新之後漸漸沒落,為祇園所取代。現在已成普通的住宅區,只剩「角屋」、「輪違屋」(置屋)和入口處的「島原大門」仍留存。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時間推移的變遷 嵐嵐在某個地點只要住久了,都會產生依戀感。 只要久久回去一次,都會用「走」的方式去壓馬路 就這樣走馬看花,看著認識、不認識的店面豎立在街道的兩旁。 遊客相促推擠而走,叫賣聲此起彼落的出現,整條路頭尾都熱鬧非凡。 這麼歡樂的場景裡面,嵐嵐還在找一家店。 「咦!怎麼找不到」嵐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畫家的靈感來源 淡水,位於新北市的郊外,曾經是一個充滿鄉村風情的地方。這裡的景色曾是無數畫家的靈感來源。無論是蜿蜒的小徑、綠油油的稻田,還是古樸的老屋,都給人一種寧靜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越來越都市化 現今的淡水,已經變得越來越都市化。原本綠意盎然的田野,漸漸被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Thumbnail
猶如一場夢過後,時間不知道過了多久,踏上了久違未謀面的那座城市。 真是久違了,那條封閉的路開放了、學校前的天橋消失了、人走了、曾經有許多的連結在這邊產生無數,漸漸的綑綁、刻印在心頭上的那些感受就這麼散了、輕而易舉的用幾句話抹滅去了。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迎面而來是某種遺跡的氣息散發著。但不全然是來自時間上已經過去的時代,而是混雜著不同層面的表徵而難以估量其真正來自哪裡。是這樣有點不知緣起橫空出世的遺跡。是散落在時序混亂的真空裡而著實在面對面的當下沒有屬於任何地方的話語以對。看上去很坦然,但或許並非直白。在季節裡最溫暖的那一天,綻放是不需要掩飾的。
Thumbnail
其實,這幅畫是好久好久以前畫的。那個時候,石碇小鎮沒這麼多人,老街人也比較少,西街上就更少人走了。河岸對面的大樓根本還沒有蓋好。現在去看那個大樓,好高好大,非常雄偉,但也失去了石碇小鎮的風貌。 不能說這不好,每個人都有做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只是感嘆一下,石碇小鎮的風貌已經不復存在了。幸好當時有畫這麼
Thumbnail
島原(嶋原)地區位於JR梅小路京都西站附近,是江戶時代以來的「花街」,也就是藝伎以歌舞音樂表演等款待賓客的遊宴之地。但因地理位置不佳及大型宴會的需求減少,明治維新之後漸漸沒落,為祇園所取代。現在已成普通的住宅區,只剩「角屋」、「輪違屋」(置屋)和入口處的「島原大門」仍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