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 It’s in the Air.
Change is in the Air.
因為歌曲名稱之中,使用雙關比喻的例子相當多、而且簡短有力(很多歌曲的名稱幾乎都可以直接當標語用了)、特別是流行過的歌曲記憶度也高,所以很適合拿來改編;不過如同前篇中提醒過的,還是要注意商標版權問題,最好還是經過改寫再用。
Apple像「Air」標語這樣,同一個梗用兩次其實是蠻少見的;不過從iPad Air 2到上圖的新款MacBook Air事隔六七年,或許已經換了一批人、現在負責的主管也忘了這件事吧。
讓工作不像工作
至於2020年的iPad Air,Apple的說法則是:
Make working hard feel like hardly working.
(直譯:讓努力工作感覺不像在工作)
這個版本使用的技巧,則是本系列前面提到的「
重複的力量」、「矛盾的趣味」、以及「雙關語」的三重組合技。要分析這種寫法,有兩個角度可以看:
1. 挑選適合的雙關字
而上面這句中使用的「hard」,符合了「同一個字重複使用」和「反差法」兩個條件:
- 「hard」重複出現;
- 「hard」(非常辛苦)和「hardly」(幾乎沒有)的反差;
所以,在句意思是「讓你工作舉重若輕」的句子中,選擇了「hard」這個可以重複、但可以解釋成相反意思的單字。
(思考題:例如
系列第一篇中提到的「Light」,就也可以這樣用。那麼,中文或英文之間有哪些字詞符合這兩個條件?)
不過遺憾的是,這個標語在我看來(如果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是個失敗之作;因為撰稿者可能忽略了,「hardly working」還有另外一重不該出現的意思。
在原句中,「(…feel like) hardly working」想表達的是「不像是在(辛苦)工作」;但英文中「hardly working」也可以解釋成「幾乎不能用/好像壞掉了」的意思,將整句的意思變成「讓你辛苦工作(的結果)像是做白工」,這樣就不太好了。
雖然可以解釋說「不會用『幾乎不能用』來形容人啦」,但在使用多重語意的時候,還是多考慮一下各種不同的用法,避免容易誤解的雙關比較好。
另外,其實英文版也可以簡化成
Working hard like hardly working.
或:
Working hard without hard working.
雖然比較不像原版那麼口語直觀,但比較有點「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的趣味。
2. 貼切的翻譯
如果不考慮「敗筆」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幾個當時的官方中文翻譯:
- 台灣版:工作努力,也可以不費力。
- 中國版:工作,不一定非得像做工。
- 香港版:工作,就如不費功夫。
當我們在Apple翻譯這種文案時,會先如同上面的的思考流程,先解析出原版使用的技巧、以及想表達的至少兩個層面(字面上、以及隱喻上),然後再開始用中文思考。
所以,從前面提到的「重複出現」和「反差」兩個原則來看,最好(這當然不是最終作品的鐵則,而是思考的起點)在中文版本上也可以保留同樣的感覺。
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版的「努力」和「費力」、中國版的「工作」和「做工」都有這個味道,香港版稍差一點;如果再加上閱讀節奏和押韻的加分條件,台灣版就明顯是比較好的作品。
就意思上來說,其實前面提過的「舉重若輕」四個字就解決了,但就沒有了原文的兩個原則、以及中文的節奏押韻。
另外一個可能的問題是,用現成的中文成語直接套用雖然簡單扼要,但萬一下次碰到Apple(或你的其他客戶)用了類似的梗,就不能再套一次了;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先另外想點花樣,讓客戶覺得你有在努力工作(但其實並不費力)。
(本系列待續)
最近疫情期間,許多廠商的工作受到影響、甚至產品計畫停頓,您也可能已經改為在家工作;而這段時間正好是行銷人沈澱思考、補足功力的時候。
如果您希望我寫更多的分析或案例,歡迎提供實例跟我討論、或是問我行銷或管理相關的問題,中英文均可;有了好的題目,可以幫助我動腦、寫出更多文章跟大家分享。
您可以在文章後面的討論區、或是到「
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Facebook粉絲團留言,也可以寫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