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為何聚集這麼多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艋舺公園,2021年四月拍攝
疫情三級警戒前期,無論在台北的艋舺公園或其它各地的公園,依舊可見許多中高齡大叔聚集聊天、下棋或簽賭,看到這群人無畏疫情緊繃還大喇喇地群聚,真的會令人擔心與生氣。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追問:「為什麼他們要聚集在這些地方?是惡意傳播病毒嗎?還是對防疫無知?亦或有其它我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以萬華艋舺公園及早期和平西路和中華路交接的高架橋下為例,這裡過去曾是許多中高齡勞動後備軍「等工」(台語)的人力集散地。特別是早年臺灣營造業興盛的時候,很多工地工頭都會到這些人力集散地「叫工」(台語),讓這群中高齡勞工還有些許領日薪打工的機會。
事實上,全世界建築營造業都是接收典型勞動市場流出之「勞動後備軍」的重要「容器」,因為在工地做粗工的勞工多是從第一線製造業或服務業汰選下來的中高齡男性。他們或身染疾病、家庭關係破裂、缺乏與時俱進的生產技術等原因,無法再重返每天上下班領月薪或年薪的勞動市場,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地打零工維生。
但隨著1990年代台灣政府開放外籍移工來台,企業化經營的人力仲介與派遣公司紛立,這群無組織的中高齡體力勞動者更難找到打工機會。於是群聚艋舺公園的目的不再是「等工」,而是「等待時間過去」。
有些這群中高齡勞動者因長期失業沒有收入,可能得被迫搬離原本就已簡陋不堪的違章加蓋空間,正式開始流浪生涯,以致更長時間停留在萬華的艋舺公園。雖然整個公園平時看上去,約有300多個中高齡者長期聚集,但公園內經臺北市社會局登記在案的街友約120左右,其餘200人左右多是來自大台北地區(例如板橋、中和、新莊等地)的中高齡民眾。
為打發長期缺乏意義感的痛苦日子,少數公園內的民眾會在這裡喝酒交友,多數人則是在此聊天、下棋、簽賭;還有一些性工作者會在這裡招攬生意。這樣,他們至少還能感受到一絲的人際連結,甚至給自己一個簽中大獎後貧窮大翻身的美夢。

艋舺公園的「我們」

由於在此聚集的街友或中高齡者多有類似遭遇,很容易產生「我們」的集體認同,以降低個人面對流離失所的孤單和恐懼。但也有些人不願承認自己與周遭人是「同一掛的」,認為自己只是暫時落難,他們就得獨自承擔諸多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聚集的民眾多半「很識相」或「很得體」地不多過問對方的過去,以免造成彼此尷尬。而且在這裡他們還能取得各種生活重要資源和資訊,例如哪些地方可以領便當、有打工機會、有免費物品領取等等,以增加生活的資本。
這群聚集在公園內的中高齡民眾之所以會讓某些人感到恐懼,主要是他們的言行舉止無法如同溫層般被自己預期,甚至常有意料之外的反應。事實上,有些街友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舉止外貌,也是為了讓自己免於他人侵犯,進而保住僅存的些許自尊。
但為避免這群聚集在公園裡的中高齡者給自己帶來不確定焦慮,有些人便開始透過劃清「我群-他群」或「我們-他們」的築牆界線,確定病毒或傷害沒有進入自己的生活圈。但究竟「他群」是什麼樣貌,多半不是「我群」成員透過真實生活互動的認識結果,而是「我群」為建立集體認同、凝聚成員共識與安全感,所塑造出來的虛擬想像或假想敵。
雖然如同某些研究指出的,低社經階級民眾比較依賴鄰里人際關係,所以也容易對鄰近地區及其居民產生強烈的依附感,甚至形成一種具有文化封閉性的小社群。但不幸的是,這些人也是最可能因都市更新迫遷,或付不起房租而被迫離開居所的漂泊者;當他們舊有鄰里關係遭破壞,共享集體認同也粉碎了,許多人或許就只能靠回到老家附近的公園閒逛,一解鄉愁之苦。
事實上,這群低社經階級民眾會形成具文化封閉性的生活風格,通常也不是出於甘心樂意,而是整個社會變遷的節奏太快,讓他們在經濟、文化及科技等各方面長期遭到排除,是在無奈情況下不得不接受的結果。這個現象類似全球中國城或唐人街的存在,絕非自然而然的社會發展趨勢,而是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排除的結果。
所以,當主流社會的中上層民眾因不瞭解所產生的陌生感與恐懼,開始對這群低社經民眾貼上污名標籤,這項自我防衛措施或許能因社會心理的距離感被拉開,產生短暫隔離感和安全感。但長遠來看,這種透過污名化劃清界線的做法,只會製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猜忌、仇恨和不信任,完全無助於瞭解疫情真實狀況或解決問題。
因為在交通發達的今日,人際移動及互動早已脫離特定行政區或文化圈,除非有人誓死不走出家門,否則很難預期在路上不會遇到自己害怕或嫌惡的「他群」民眾。另外,污名化或找尋代罪羔羊所產生的緊張對立,也無助於瞭解為什麼某些人不願戴口罩,甚至拼了命要到處移動,更不敢主動前往篩檢或無法接受合宜治療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
  • 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F. T. McAndrew(著)。台北市:五南。
  • 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Z. Bauman(著)。台北市:群學。
  • 蘇碩斌(譯)(2012)。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著)。臺北市:群學。
    avatar-img
    16會員
    20內容數
    透過藝術和教育能夠幹嘛啊?沒有要回答這麼困難的問題,這裡是NGO工作者邊做邊想邊整理的樹洞,放些療癒月誌、創作教案、工作坊設計、心理學小練習(?)練習釐清自己、他人與社會的界線。裡面也許會有些美麗的小石頭,喜歡就拿去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夢想城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在一般大眾的眼中,新冠病毒的問題或許比較偏向個人衛生或客觀醫學議題;但隨著這幾天在萬華,疫情持續發燒,「民間社團幹部」、「阿公店員工」和「航空公司員工」三大類社會身分的社會性格、鄰里關係與休閒活動的差異性,頓時成為瞭解新冠病毒「為何在此」及「如何傳布」的重要社會成因和路徑解釋。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在一般大眾的眼中,新冠病毒的問題或許比較偏向個人衛生或客觀醫學議題;但隨著這幾天在萬華,疫情持續發燒,「民間社團幹部」、「阿公店員工」和「航空公司員工」三大類社會身分的社會性格、鄰里關係與休閒活動的差異性,頓時成為瞭解新冠病毒「為何在此」及「如何傳布」的重要社會成因和路徑解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完整走一次艋舺風俗業路線,以前都只是逛夜市經過某個點順便提一下而已,而且這天本來只是一個私人行程,要帶一起做地方創生的夥伴們來萬華「見見市面」。 在這前一週的某天,我應該是那天酒喝多了、不知道哪條神經接錯,竟然問了大名鼎鼎的工頭堅和萬華地區文化推廣專家《沐育文化》凱文,要不要一起來玩⋯
    Thumbnail
    ​台灣人口邁向老年化比例不斷提高,老年人需要活動空間隨著都市開發下越來越少。相對的;兒童需要的活動空間也是日益減少,兒童成長的活動空間也被壓縮。如何滿足人生再從出生成長到終老兩個頂端族群的活動空間,場地規畫成為台灣各地必須思考的問題。新北市蘆洲區永安公園就是一個滿足這兩個族群的一個公園典範。 永安
    Thumbnail
    好多朋友都告訴我,大安森林公園裡面的杜鵑花已經盛開了,最好最近就去看,要不然就錯過花期。於是今天跟朋友R一起來到大安森林公園,為今天不是假日,停車場還有許多位置。 從停車場的電梯口出來,嚇了一跳。滿滿的都是人,都是來賞花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退休的。三五成群,大家都佔據一塊地盤,想要拍出最
    Thumbnail
    最近在台中火車站內見到零星的遊民,同樣是帶著裝滿東西的行李箱或紙箱,就地鋪著厚紙板,或坐或臥,三三兩兩,席地閒聊,有些都已躺著睡著了。車站內相對寬敞明亮,衛生設施也還不錯,遊民容易在車站公厠梳洗,所以渾身看起來不會那麼髒兮兮。 某個冬夜,我也曾在住家附近的〔半平厝公園〕公厠及凉亭發現遊民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Thumbnail
    當前的社會生活節奏普遍緊張,工作壓力都不小,生活調濟,舒減壓力成為必要之舉。幾乎每個公園都有舞蹈社團,活動時間不論是白天晚上,常常吸引民眾參加。白天的參與者大半是退休或自由行業族群,晚間就不只是退休人員,還不乏在職社青及各種年齡層的夫妻檔。
    Thumbnail
    那是花園涼亭,我經常到附近的義麵館吃飯,所以每次都會在這個公園散步。有的時候看到小孩子在玩小木馬、盪鞦韆,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外傭推著老人將他們放在涼亭角落,然後聚在一起聊天,這是台灣社會的老年照護現況。所以,我們不能避免,不知道哪一天我們也會變成坐在輪椅上的那個人。人人都會面對自己的成長和年齡的增長,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完整走一次艋舺風俗業路線,以前都只是逛夜市經過某個點順便提一下而已,而且這天本來只是一個私人行程,要帶一起做地方創生的夥伴們來萬華「見見市面」。 在這前一週的某天,我應該是那天酒喝多了、不知道哪條神經接錯,竟然問了大名鼎鼎的工頭堅和萬華地區文化推廣專家《沐育文化》凱文,要不要一起來玩⋯
    Thumbnail
    ​台灣人口邁向老年化比例不斷提高,老年人需要活動空間隨著都市開發下越來越少。相對的;兒童需要的活動空間也是日益減少,兒童成長的活動空間也被壓縮。如何滿足人生再從出生成長到終老兩個頂端族群的活動空間,場地規畫成為台灣各地必須思考的問題。新北市蘆洲區永安公園就是一個滿足這兩個族群的一個公園典範。 永安
    Thumbnail
    好多朋友都告訴我,大安森林公園裡面的杜鵑花已經盛開了,最好最近就去看,要不然就錯過花期。於是今天跟朋友R一起來到大安森林公園,為今天不是假日,停車場還有許多位置。 從停車場的電梯口出來,嚇了一跳。滿滿的都是人,都是來賞花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退休的。三五成群,大家都佔據一塊地盤,想要拍出最
    Thumbnail
    最近在台中火車站內見到零星的遊民,同樣是帶著裝滿東西的行李箱或紙箱,就地鋪著厚紙板,或坐或臥,三三兩兩,席地閒聊,有些都已躺著睡著了。車站內相對寬敞明亮,衛生設施也還不錯,遊民容易在車站公厠梳洗,所以渾身看起來不會那麼髒兮兮。 某個冬夜,我也曾在住家附近的〔半平厝公園〕公厠及凉亭發現遊民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Thumbnail
    當前的社會生活節奏普遍緊張,工作壓力都不小,生活調濟,舒減壓力成為必要之舉。幾乎每個公園都有舞蹈社團,活動時間不論是白天晚上,常常吸引民眾參加。白天的參與者大半是退休或自由行業族群,晚間就不只是退休人員,還不乏在職社青及各種年齡層的夫妻檔。
    Thumbnail
    那是花園涼亭,我經常到附近的義麵館吃飯,所以每次都會在這個公園散步。有的時候看到小孩子在玩小木馬、盪鞦韆,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外傭推著老人將他們放在涼亭角落,然後聚在一起聊天,這是台灣社會的老年照護現況。所以,我們不能避免,不知道哪一天我們也會變成坐在輪椅上的那個人。人人都會面對自己的成長和年齡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