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社區究竟是桃花源還是避難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或許我們可從「地方知識」的概念,看看這些社區大小民眾如何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為臺灣保留不同時代在地生活的珍貴記憶與智慧。

在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不僅沒有網路媒體,電視節目也只有中午和晚上才有播放。這時候,小學低年級學童中午就放學回家,如何安頓孩子的下午時光,不同階級的家庭各有方法。

首先,家庭經濟狀況較佳的孩童功課寫完後,可能參加各種才藝班(例如書法或繪畫)或英文班,這些課輔班很多都是小學老師開設的。有些家長還會替子女購買各種遊樂器材(例如任天堂),雙親之一(當時通常是母親)甚至有時間為孩子準備美味的下午茶點。

所以經濟狀況較佳的社區民眾或孩童,對各類公共設施需求並不很高,因為他們在家裡就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在這些家庭的父母眼中,家庭以外的公園或貧困者生活的社區,都是環境髒亂、言行粗鄙者和不良少年高度聚集的可怕地方。所以,他們甚至會禁止子女在學校或放學後,與這些貧困社區的孩子一起玩耍。

相較之下,貧困社區的家庭因為家徒四壁,為了在這空間狹窄、資源資少的環境下生存,他們通常不想窩居在自己或鄰居家裡,而是會想盡辦法使用周遭各種公共設施。例如,所以社區裡的神壇白天是居民和里長洽公的行動辦公室,下午一點到三點是小學生寫功課的公共圖書館,晚上七點到十點則是乩童起乩和信眾問事的社區諮商中心。

再如,社區裡比較大片的人行道,白天是早餐和午餐攤販擺設桌椅,讓社區民眾或來往上班族坐下用餐的吃飯空間。下午三點後是只上半天課,下午寫完功課後幼稚園和小學孩童打躲避球或群聚玩耍(例如玩彈珠、尪仔標、尪仔仙等等)的娛樂空間。晚上七點吃完飯、洗完澡後,阿公阿嬤會各自帶著家裡的椅子完繞著人行道外圈乘涼聊天,小學到高中生則匯聚集在一起玩大地遊戲(例如:闖關、改良式捉迷藏及各類自創遊戲)。

由於多數貧困社區的居民白天都得工作賺錢,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兒童帶著一個小嬰兒的畫面;而且這些孩子的家庭經濟狀況通常不允許他們區分「家中」和「外出」服裝,所以他們多半會把家裡的衣服,直接穿到公園或其他公共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同住在貧困社區裡的父母,也會相互比較彼此的職業類別、收入多寡、孩子的成績高低等等。甚至他們也會覺得鄰家的孩子品行不佳,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以致開始像社區外的那些中上階級家庭父母一樣,禁止子女與鄰居的孩子來往,即使他們在學校是同班同學。

所以,有些家庭的年輕夫婦會一天兼好幾份差,慢慢存一點錢,希望趕快搬出這空間擁擠、環境髒亂的社區,給子女更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拼命工作,他們真的就在市郊(例如新北市的中和、三重和新莊等地區)買新房子。這時候,至於繼續留在原社區的居民,多半是已習慣社區鄰里互動關係和情感連結的高齡者,或是因身染慢性病無法靠穩定工作賺取薪資的福利依賴者。

這些老舊社區的老住戶多半只有地上房舍的財產權和使用權,沒有土地擁有權,所以有土地的財產擁有者(通常是政府機關或學校)希望取回這塊土地,變做其他用途時,就很容易引發嚴重的抗爭衝突。

(本文5/26刊登於「台灣夢想城鄉協會」臉書,照片來源:黃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夢想城鄉的沙龍
16會員
20內容數
透過藝術和教育能夠幹嘛啊?沒有要回答這麼困難的問題,這裡是NGO工作者邊做邊想邊整理的樹洞,放些療癒月誌、創作教案、工作坊設計、心理學小練習(?)練習釐清自己、他人與社會的界線。裡面也許會有些美麗的小石頭,喜歡就拿去用:)
夢想城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03
因著疫情警戒,每個人升起「求生存」本能反應,紛紛到大賣場掃貨、囤積物資,然而也造成疫情管控失衡。如同法國社會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描述「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唯有成為真正「自利」的人,不侷限於眼前短期好處(這是「自私」),而能拉長視野,從更長期效益思考怎樣促進自己和社群的共同
Thumbnail
2021/08/03
因著疫情警戒,每個人升起「求生存」本能反應,紛紛到大賣場掃貨、囤積物資,然而也造成疫情管控失衡。如同法國社會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描述「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唯有成為真正「自利」的人,不侷限於眼前短期好處(這是「自私」),而能拉長視野,從更長期效益思考怎樣促進自己和社群的共同
Thumbnail
2021/07/29
「萬華」就像大臺北地區的「廚房」,許多萬華基層勞動者則是家中辛勤照顧家人的「母親」。這群無名英雄長期犧牲犧牲自己,長時間處在吵雜、髒亂環境底下,從事勞力工作,提供中上階級民眾享受便利、安心的服務,然而卻換來他者的蔑視、嫌棄或責難…
Thumbnail
2021/07/29
「萬華」就像大臺北地區的「廚房」,許多萬華基層勞動者則是家中辛勤照顧家人的「母親」。這群無名英雄長期犧牲犧牲自己,長時間處在吵雜、髒亂環境底下,從事勞力工作,提供中上階級民眾享受便利、安心的服務,然而卻換來他者的蔑視、嫌棄或責難…
Thumbnail
2021/07/26
1960年代左右,台北市的萬華剝皮寮開始有茶店出現,以「秀英茶室」和「長壽號茶桌仔店」(台語)為代表。 不同於有小姐作陪的「茶店仔」(台語),「長壽茶桌仔店」的茶友以附近做小生意的商人和中高齡男性為主,他們在這裡可以自在地交流資訊,也關心彼此日常生活的近況。
Thumbnail
2021/07/26
1960年代左右,台北市的萬華剝皮寮開始有茶店出現,以「秀英茶室」和「長壽號茶桌仔店」(台語)為代表。 不同於有小姐作陪的「茶店仔」(台語),「長壽茶桌仔店」的茶友以附近做小生意的商人和中高齡男性為主,他們在這裡可以自在地交流資訊,也關心彼此日常生活的近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跟奶奶散步的街道會從此消失,牆壁上與兒時玩伴的塗鴉也會不見,隔壁巷口的美髮院不再有親切的阿姨剃刀,你只能看這一切東西消失在世界上。
Thumbnail
你跟奶奶散步的街道會從此消失,牆壁上與兒時玩伴的塗鴉也會不見,隔壁巷口的美髮院不再有親切的阿姨剃刀,你只能看這一切東西消失在世界上。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前10%與後10%學生間的閱讀測驗表現,約有 6 年的學力差距。這也突顯出城鄉之間同齡學生學習落差大的狀況。多數學力較落後的孩童,普遍來自偏鄉與弱勢家庭。而在偏鄉地區,究竟有多少「難被解決的困境」?根據教育部的認定標準,偏鄉學校多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前10%與後10%學生間的閱讀測驗表現,約有 6 年的學力差距。這也突顯出城鄉之間同齡學生學習落差大的狀況。多數學力較落後的孩童,普遍來自偏鄉與弱勢家庭。而在偏鄉地區,究竟有多少「難被解決的困境」?根據教育部的認定標準,偏鄉學校多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或許我們可從「地方知識」的概念,看看這些社區大小民眾如何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為臺灣保留不同時代在地生活的珍貴記憶與智慧。
Thumbnail
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或許我們可從「地方知識」的概念,看看這些社區大小民眾如何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為臺灣保留不同時代在地生活的珍貴記憶與智慧。
Thumbnail
小時候隔壁鄰居家裡開中藥行,我時不時就會跑到人家家裡,坐在富有彈性的紅色圓椅上,上半身倚靠在櫃檯,看著後方嬸婆秤著重量,抓藥打包。高中搬家後,從出門上學到上班,至今為止,與隔壁總是會趁著早晨出來散步的老先生,我們只打過一次招呼。
Thumbnail
小時候隔壁鄰居家裡開中藥行,我時不時就會跑到人家家裡,坐在富有彈性的紅色圓椅上,上半身倚靠在櫃檯,看著後方嬸婆秤著重量,抓藥打包。高中搬家後,從出門上學到上班,至今為止,與隔壁總是會趁著早晨出來散步的老先生,我們只打過一次招呼。
Thumbnail
貧窮人的臺北:簡介 貧窮人的臺北展覽在秋季舉辦,今年已到第四個年頭。主辦單位是窮學盟,參與組織包括慕哲人社、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伊甸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酒與妹仔的日常、有鑫酒店經紀、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逆風劇團、地下勞動合
Thumbnail
貧窮人的臺北:簡介 貧窮人的臺北展覽在秋季舉辦,今年已到第四個年頭。主辦單位是窮學盟,參與組織包括慕哲人社、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伊甸基金會附設活泉之家、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酒與妹仔的日常、有鑫酒店經紀、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逆風劇團、地下勞動合
Thumbnail
今年春節假期,為了找櫻花,我與家人在中部鄉間閒晃到一處老社區,漫步到巷尾,我被最後一間房子深深吸引。不像其他透天都把房子蓋在路邊,這間房子往後退好多好多,前面是寬敞的停車草坪。 看了無數間住家的經驗,直覺告訴我這房子的屋主絕非泛泛之輩。這房子低調樸實不花俏、有著脫俗的優雅穩重,感覺它承載著不同的生活
Thumbnail
今年春節假期,為了找櫻花,我與家人在中部鄉間閒晃到一處老社區,漫步到巷尾,我被最後一間房子深深吸引。不像其他透天都把房子蓋在路邊,這間房子往後退好多好多,前面是寬敞的停車草坪。 看了無數間住家的經驗,直覺告訴我這房子的屋主絕非泛泛之輩。這房子低調樸實不花俏、有著脫俗的優雅穩重,感覺它承載著不同的生活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