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茶桌仔店為什麼讓人流連忘返?

萬華茶桌仔店為什麼讓人流連忘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1960年代左右,台北市的萬華剝皮寮開始有茶店出現,其中以「秀英茶室」和「長壽號茶桌仔店」(台語)為代表。以「長壽茶桌仔店」為例,該店的店名主要源自創店老闆─陳長壽的名字,當時店內和騎樓都擺放了幾張簡單的桌椅,店門前玻璃櫃裡則是陳列著茶葉和糕餅。

不同於有小姐作陪的「茶店仔」(台語),「長壽茶桌仔店」的茶友以附近做小生意的商人和中高齡男性為主,他們在這裡可以自在地交流財經、賽鴿、彩券等等訊息,也關心彼此日常生活的近況。

第一代老闆陳長壽夫婦很有人情味,不僅常跟客人打成一片,有時看到獨居或困苦老人,也會請他們免費喝茶,或是少放點茶葉算便宜一點,讓茶友也可以在這邊跟大家聊天。

接手經營的第二代老闆鄭姐,是陳長壽的媳婦,對待茶友也十分細心。例如她知道有些阿公吃藥後不能喝濃茶,會主動為他們準備一壺熱水讓他們稀釋。另外,鄭姐也常擔任高齡茶友手機使用的老師,教導他們如何刪簡訊或或與孫子女溝通,甚至幫他們填寫提款單、解釋一些複雜的稅單。

不僅如此,鄭姐三不五時也會看看阿公阿嬤的鞋底,不是檢查他們有沒有採到便便,而是擔心他們鞋底磨平的話走路容易滑倒。如果有些行動不方便的長輩家裡沒人照顧,看到他們過早離開店門,也會溫馨地提醒他們說:「XX阿公啊!你兒子下午五點才會回來,現在家裡沒人,不要亂跑喔!」

也因為鄭姐待客如親,很受茶友們信任,所以有些長輩會主動跟她說自己家裡的事;有一位阿公甚至還跟鄭姐說過:「我在這裡跟你講的話,比跟家裡的家人一星期說得話還要多」。有些固定來的常客如果突然有事不能來店裡喝茶,也會怕鄭姐擔心,所以主動打電話向鄭姐「請假」;而鄭姐如果因為臨時有重要的事情沒開店,也會打逐一打電話通知常客不要白跑一趟。

另外,「長壽茶桌仔店」也很像傳統社區口的「柑仔店」,扮演著茶友資訊和物件交流的功能。例如有些茶友會把喜帖寄放在店裡,請鄭姐轉交特定有人;有時大家家裡吃不完的喜餅、食物,也都會拿到店裡與其他茶友分享。

在台灣已經邁向高齡化社會的時刻,多數老年人需要的不是燈光美、氣氛佳、音樂繚繞的咖啡店,而是幾個願意真心花時間傾聽、陪伴他們的好朋友,一個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不用被催促要盡快離開的慢步調環境。什麼是「專業」老人福利機構,不就是一個能讓老人們自在、開心、被接納的「家」嗎?

在萬華的「長壽茶桌仔店」,老闆鄭姐長期用對待家人的心情,關心、呵護著每一位前來喝茶的高齡茶友,做到許多老人福利機構無法達成的夢想。

夢想城鄉協會於「長壽茶桌」舊址,經營「街活藝術」

夢想城鄉協會於「長壽茶桌」舊址,經營「街活藝術」

但非常可惜的是,因著剝皮寮歷史街區使用規範限制及高齡茶友的日漸凋零,「長壽茶桌仔店」已熄燈許久。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這個萬華的文化遺產,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目前就以「長壽茶桌仔店」在剝皮寮舊址(台北市廣州街161號)為社區據點,一方面與第二代老闆鄭姐及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辦免費傳統飲茶體驗活動,也透過藝術創作、手作木工及社區導覽體驗方案的培力行動,陪伴社區裡的貧困者整理生命故事、串起他們的社會連結系統,亦即延續「長壽茶桌仔店」的在地功能與精神。


參考資料:

張瓈文(2006)。剝皮寮歷史街區口述歷史訪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潘雅琪(2013)。伴隨茶香話艋舺─專訪長壽號鄭雅玲阿姨。臺大意識報-艋舺特刊,58。

謝宜潔(2015)。社群本位取向之「長壽茶桌藝術方案」─高齡者生命經驗回顧與空間意義探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文5/23刊登於「台灣夢想城鄉協會」臉書,照片來源:夢想城鄉協會自行拍攝)



avatar-img
夢想城鄉的沙龍
16會員
20內容數
透過藝術和教育能夠幹嘛啊?沒有要回答這麼困難的問題,這裡是NGO工作者邊做邊想邊整理的樹洞,放些療癒月誌、創作教案、工作坊設計、心理學小練習(?)練習釐清自己、他人與社會的界線。裡面也許會有些美麗的小石頭,喜歡就拿去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夢想城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或許我們可從「地方知識」的概念,看看這些社區大小民眾如何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為臺灣保留不同時代在地生活的珍貴記憶與智慧。
相較於一般民眾,臺北火車站及萬華區的街友被警察臨檢的頻率更高;如果有機會進一步檢視街友們的身份證件,可能發現他們當中許多人的「戶籍」都是設在「萬華區」。為什麼會這樣呢?
艋舺公園或其它各地的公園,許多中高齡大叔聚集聊天、下棋或簽賭,看到這群人無畏疫情緊繃還大喇喇地群聚,真的會令人擔心與生氣。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追問:「為什麼他們要聚集在這些地方?是惡意傳播病毒嗎?還是對防疫無知?亦或有其它我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在一般大眾的眼中,新冠病毒的問題或許比較偏向個人衛生或客觀醫學議題;但隨著這幾天在萬華,疫情持續發燒,「民間社團幹部」、「阿公店員工」和「航空公司員工」三大類社會身分的社會性格、鄰里關係與休閒活動的差異性,頓時成為瞭解新冠病毒「為何在此」及「如何傳布」的重要社會成因和路徑解釋。
貧困者聚集的老舊社區生活,究竟是逼不得已的避難所?還是鄰里相互照應的桃花源?或許我們可從「地方知識」的概念,看看這些社區大小民眾如何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方法,為臺灣保留不同時代在地生活的珍貴記憶與智慧。
相較於一般民眾,臺北火車站及萬華區的街友被警察臨檢的頻率更高;如果有機會進一步檢視街友們的身份證件,可能發現他們當中許多人的「戶籍」都是設在「萬華區」。為什麼會這樣呢?
艋舺公園或其它各地的公園,許多中高齡大叔聚集聊天、下棋或簽賭,看到這群人無畏疫情緊繃還大喇喇地群聚,真的會令人擔心與生氣。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追問:「為什麼他們要聚集在這些地方?是惡意傳播病毒嗎?還是對防疫無知?亦或有其它我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在一般大眾的眼中,新冠病毒的問題或許比較偏向個人衛生或客觀醫學議題;但隨著這幾天在萬華,疫情持續發燒,「民間社團幹部」、「阿公店員工」和「航空公司員工」三大類社會身分的社會性格、鄰里關係與休閒活動的差異性,頓時成為瞭解新冠病毒「為何在此」及「如何傳布」的重要社會成因和路徑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