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重構記憶:擁抱然後往前走

「History repeats itself」 第一篇文章不講創業,聊聊關於記憶、懷念這件事。
根據研究,我們每小時會脫下0.03至0.09公克的皮膚。曾經看過一本書,大概叫做《時間弦》還是《時光旅人》反正是一本科普的小說,裡面有一個畫面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書中某個人物說,我們其實都是每一個閃現的現在、過去、未來組成的。如果把時間分割的非常非常細微,會發現我們其實都是充滿漏洞與孔隙的。這個原話當然不是這樣,但這個畫面深深的植入我的腦海。
有些人三不五時唉聲嘆氣,感嘆時機不好,悲傷自己永遠有志難伸,總是遙想當年小喬出嫁了的那種往日榮光。像是老兵一樣回味當年自己有多勇猛。大多時候的回憶都是被美化,或醜化的,基本上沒有多少記憶是原裝進口、真空密封。
我們對於過去經歷和事件的記憶,被稱作「情節性記憶(episodic memory)」。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回憶起的情節性記憶,都是準確、真實的。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我們開始記住一件事,到事後去回憶它,在整個過程中,差錯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環節。
重構記憶(reconstructive memory)理論告訴我們:回憶是我們在對某一段情節性記憶進行重構,而這一過程會受到很多影響,比如個人感知、想像、對外界客觀事實的記憶、信念、社會影響等等。我們的大腦會選擇性地遺忘小時候關係中幼稚的爭吵、不加掩飾的惡意,而強化那些「分享零食就是好朋友了」的美好時刻。
此外,當我們只真正記得過去發生某事的某些方面時,我們的大腦會進行虛構(confabulation),即通過已有的、與事件本身無關的知識,來「自動補完」這段記憶,讓重構的記憶更加完整連貫。(2018)
所以我們在重構記憶的過程中,經常會「記錯了」,甚至出現與事實相差甚遠的情況。而這些感懷過往的人,說穿了,其實就是不滿於現在。
這句話是我的高中歷史老師告訴我的,他說:「常常懷念過去的人,就是對現在不滿足。」那時候懞懞懂懂的,現在倒是了然了。因為現在的生活很苦,大概只能生存沒辦法享受記憶中的美好日常。所以對於過往有著無比眷戀的情感。這句話由歷史老師說出來,特別有渲染力。我記得當時的我們都聽呆了。歷史其實就是未來,因為過去的一切都會不斷循環往復。所有的未來都是當下,以及成為過去的當下所構成。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敘述自己過往的經歷時,通常會使用以下兩種順序。一、拯救式順序,即描述一個人先是遭遇坎坷挫折,最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故事,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二、毀滅式順序,即講述一個人生贏家跌落谷底,一蹶不振的故事,是一種從積極到消極的敘述方式。以這種論述而言,其實懷舊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救贖,可以從苦悶困頓裡超脫。
但,其實世界一直是糟糟的樣子,只不過那時候我們很單純,感官都還沒打開,再爛的劇都能津津有味追下去。有些人那時候行,現在不行了。有些人那時候在,現在不在了,這都加重了你的錯覺。現在的你複雜、多疑、挑剔、你本能地抗拒,經常不高興,因為你知道的多了。
懷念過去,不僅是懷念某段記憶本身,也可能是在懷念曾經自己的某些狀態。發生的事情無法逆轉,曾經的時光無法倒流。相對於現在,過去是一種永恆的喪失。緊緊的抱著回憶,也許你會得到短暫的安慰和溫暖,但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擁抱,都將以鬆手告終。
與其抱著小時後的安全毯(我自己就有,抱了28年),不如面對當下的每一個課題。過去是永恆的喪失,而未來的每一步都是現在的這些當下在成為永恆之前的每一個踏實。所有的未來都是當下,以及成為過去的當下所構成。鬆開雙手,面對現在的每一個課題以及每一個將來的擁抱,一磚一瓦建構起你永遠不會後悔的未來/曾經。
#Xsaid #X說 #X寫 #創業手札 (2018)簡單心理,〈為什麼人們總愛回憶過去?別被大腦騙了,英國心理學家建議每周「懷念」別超過3次〉,風傳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