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連載,移居花蓮Q&A_第二題》從臺北移居花蓮的過程?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移居花蓮一年,最常碰面的朋友是楊姓少年。
他任職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是我在花蓮最常合作的單位,而對故鄉風土人情相當瞭解的他,肩負著帶領我們深入地方瞭解各種或明或淺的規則、協助我們安頓下來的任務。楊姓少年總被我們這些移駐者玩笑稱呼為「豐田王子」,除了他涉獵廣泛無事不曉,更因為他從小到大都待在豐田。
在花東,時常可以碰到返鄉從事各類職別的青年,但很少結識從成長、求學到工作,都待在故鄉沒離開的留鄉青年,因此我也特別好奇楊姓王子的成長歷程。王子從東華大學華文系念到研究所,文章散見各大平面數位媒體,談農村,談社造,談鄉土教育,談地方創生,每每讓我驚呼「原來這就是留鄉青年的觀點啊~我還真沒想過呢~」一種捻鬍含笑遠觀局外人姿態,覺得好像發現了什麼驚人秘密,這座島竟然有青年沒離開過農村呢!
這樣的想法怪,但哪裡怪我說不上來。楊姓少年時常建議我寫移居心得,在「生活」二字逐漸從想望的名詞成為可行的動詞、在奔波漸趨安穩之後,終於下決心當探路客。訂下週六更新的目標,每天固定打開檔案寫幾段,寫著寫突然好像知道哪裡怪了,因為-

在去年之前,我自己就是留鄉青年啊!

可是我從沒想過「我是留鄉青年」這件事。從小到大我都沒懷疑過這件事,任由刻在我腦海名字寫臺北市但我從沒好奇過是誰刻的?我有嘗試拒絕過嗎?我有選擇過嗎?這是可以選擇的嗎?這些我都未曾想過,然後移居花蓮卻開始好奇為何有人留鄉不離開?除了「臺北機會比較多」這種理由,應該還有什麼其他東西吧?除了好奇豐田王子的留鄉經歷,我是不是也該問自己,身為曾經的「留鄉青年」有什麼感覺?
當一個好探路客,除了往前探路也要回首來時路,以免哪天迷路糗大。


當年臺北租屋處的窗外風景,時常看著這偏荒地想像移居花東的生活。
移居這年常被問各種題,專欄一篇答一題,今天要答的是:

「從臺北移居花蓮的過程?」

二十年來,從林強來去臺北向前行,范逸臣對臺北罵一大句髒話,李英宏厭倦臺北直直撞,再到阿爆帶著母親舌頭回家找文化,返鄉移居成風氣,自助環島是潮流,疫情前聽說臺灣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沒到過花東,疫情後只剩三分之一還有許多人一訪再訪,房價也一翻再翻。
即便如此,有些人對花東的理解好像停在上世紀,知道我住花蓮總愛說「好幸福喔、好山好水呢、很健康呀、每天都很放鬆吧?」,很少人會確切問我住花蓮哪裡,手機叫出地圖對照,或者稍微花時間理解一下我居住的吉安生活機能和公共建設,好像整個花蓮縣只有山海跟純樸的人們,但我住臺北,大家卻很愛問確切住臺北哪區。
大家愛說花東的太陽怎樣怎樣,但有時追根究柢只是因為平常在都市食衣住行育樂都待室內,但來到花東旅遊必跑戶外景點。這裡不像大都市騎樓廊道多,日照時間當然大幅增加,但根據我臺北步行通勤每天和同一顆太陽交手的經驗,不覺得祂有所偏袒,無論花蓮臺北一視同仁送曬痕當紀念品,只是在臺北你有很多機會拒收。


你們是留鄉還是移居呢?
每個縣市每座街區都有被設計來呈現給別人看的地方,也有沒想要給別人看的地方。一條街總有很香的角落也有很臭的角落,但更多時候是隨著風向,一會香一會臭,這才是現實;有小偷有毒販、有街頭互砍也有守望相助、有農業區藝文區工業區也有養地炒房的財團買辦和產權糾葛,這才是現實。
每個人都有純樸又心機一面,是自私和無私的綜合體,絕對沒有花蓮人特別純樸這種事。也許你真的遇到特別善良的人,但我相信臺灣不只花蓮有,更可能是因為你們的交流僅限你付錢消費他盡責服務。當你手上拿著純樸標籤來這想找人貼,碰巧人家有點合你想像中的鄉村人,貼上去,彷彿自己也跟著純樸了起來。
花蓮南北長約兩百公里,差不多臺北到苗栗距離;住三峽跟三重絕對感受不同,內湖跟大湖也是兩方風土,為何花蓮無論住哪個鄉鎮總被通稱住花蓮?人愛分類貼標籤,方便理解溝通,這是本能,不怪誰,但要記得那是一張標籤,那不是一個人。好山好水好純樸,貼幾個標籤拍照發文才有憑有據,圖文氾濫時代大家只想看比燦爛更燦爛的笑容;但,如果要從短旅變成久居,先做好準備,發現原來這個人是人,花蓮是花蓮,不是標籤。


所謂的好山好水,可能是因為沒拍到人。
強調鄉土關懷的當下,常看媒體報導花東無論小農老農,都非常的純樸呀,只在意種出來健不健康、不在乎賣得多不多賺不賺呀,但農地就這麼大面積,種多少只能收多少,怎麼貪?何況價格也不是憑自己能決定的。只因老農不擅用電子商城或經營社團粉專或找人設計包裝,就被說是純樸嗎?
這裡的確有只求自給自足的自耕農,但通常他們都有多元收入的能力,協槓多工或儲蓄頗豐所以無後顧之憂,然而更多的全職農人除了務農無其他專技,卻被都市文創仔帶去貼標籤拍照,好像務農就不用養人車房家,務農就不用投資理財求財富翻倍階級翻轉,但每份報紙金融版打開都是這些訊息,難道農人看報只看氣象版嗎。
這幾年社會瀰漫著一股故事成功論,媒體需要報導,報導需要話題,於是無論怎樣的人生都得擠出動人說詞,一旦戴上故事行銷的眼鏡,看山是好山,看水是好水,看人都好人。


不知道為什麼很想配這張圖。
2019年初決心移居,不知確切時間,但幾乎每兩個月就往花東跑,盡量在每個鄉鎮結善緣找人聊,稍微認識各地特殊風土民情,讓心態從旅客逐漸過渡到移居客,花一年撕標籤。

花蓮台東都喜歡,但我希望先找到能做的事、能確切讓我貢獻的地方再決定移居到哪。原先從未想過脫離臺北、從事藝文以外工作的我開始想,我的優勢在哪?我發現許多移居花東兩地居的人都從事能遠端工作的行業,從幾乎能全程遠端工作的視覺設計到一個月集中幾天到臺北開會和監工的室內設計,但我原本從事的表演藝術工作卻是反遠端工作的現場表演藝術業,一齣舞台劇的演出需要三到六個月不等、每週兩次以上的排練時間。
難以割捨和抉擇,也始終無法決定究竟我移居能幹嘛。
時代雜誌選出的2020年「Kid Of The Year」年度孩童、同時也是該雜誌第一次選出15歲以下的名人發明家Gitanjali Rao,說她最近的興趣是「和朋友用Zoom看同一部電影」,遠距離社交和工作不該是無法跨越的考驗而是可以克服的限制,當企業模式逐漸從穩固的組織邊界進化為跨組織的共創合作,像我這樣的人也許是很好的中介者,化劣勢為優勢,在地方與藝文、創意與創生、臺北與花蓮、青年與熟齡之間當個中介者。
漫畫呆伯特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這麼分析自己在漫畫界的優勢,「我比多數人會畫畫,但絕對稱不上藝術家。我的幽默程度不及多數沒紅起來的脫口秀主持人,但我比大部分人好笑。妙就妙在很少人會畫畫又會創作笑話,結合兩者之後,我做的事變得稀有;最後再加上我的商業背景,我就有了沒幾個漫畫家可以理解的創作主題」,我好像也是這樣~


找書看,找課上,找在地人聊天。
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多了點信心,下件事就是找到能讓我發揮的地方。

花蓮的生活感和其他縣市比如臺東不同。臺東近年很紅,許多公司單位已卡位完畢正在變現路上,尤其蘇花改通車許多旅客直奔臺東,甚至聽到有「花蓮即將成為下一個宜蘭」的說法,反而讓我覺得在臺東我可能較難有發揮之處。
花蓮百年以來一直是移民城市,族群比例平均較易融入,無論自駕或搭乘大眾運輸往返北部只要三個小時出頭,醫療資源完備也有好幾所知名大學。隨著訂閱共享時代的到來,我認為花蓮會是最適合打造或試驗「農村訂閱制」之商業模式的地方。
就決定是花蓮了!


來花蓮真的要多跑市集,認識朋友從這裡起點。
從事編導工作的我,瞭解自己喜歡靠創意創造場景,創造體驗的「時刻」,通過互動和接觸點創造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連結。從地方創生到社區營造,買書看,找講座聽,加入社團或群組接收新知,縱身跳到另一領域才恍然大悟,其實我依然可以編導自居,只是舞台變成社區村落、節慶活動或品牌塑造。
這時我發現,在花蓮結識許多朋友聽聞移居念頭,都跟我提到牛犁協會這個組織,上網一查,大學系籃的學弟畢業後竟然返鄉在這上班!他建議我找他同事也就是楊姓少年聊,他是協會主管藝文事務的組長,剛好隔幾週他們到臺北華山文創參加活動,碰個面吧!
會場就像菜市場鬧哄哄,那時我已聽了不少社造創生相關課程,台上有些講師熟面孔,看見學弟和少年一群人正起鬨,原來他們受活動主辦邀請扮演管理委員會的角色,在角落幾個木箱抓來當桌子嗑瓜喝茶。
你好,我是陶姓學長,我想移居花蓮!
喔,想來就來啊,歡迎。

對話完畢。他可能以為我說說而已,畢竟太常有人說想移居花東,但我真的會被歡迎嗎,內心不禁懷疑,還是到花蓮再當面拜訪一次吧!
然後拜訪一次一次又一次,然後就是現在了。


想找一張跟楊姓少年合照結果只有這種側拍,總之,紅帽是王子,其他都平民。
知道哪裡有事做,下一步找房。還在人生地不熟階段且不知移居能撐多久,先租不買;可能要花很多時間通勤跟工作,房子需要有基礎內裝;喜好親友齊聚,房子不能太小;考量五年內可能發生的人生轉折,也希望離火車站、醫院跟學校不要太遠。我們選擇了離花蓮市區大約十五分鐘車程、離壽豐豐田村也十五分鐘車程的吉安鄉,租下一間靠山透天舊屋。
吉安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時代官辦移居村之一,舊稱吉野也就是吉野天皇米的吉野。這裡一直都是花蓮著名的移民鄉,原民、日人、漢人、閩南到客家都有各自聚落。吉安是花蓮近年唯一人口正成長的鄉鎮,許多移居客在此置產,房價不算便宜。
在租屋網反覆看同一物件出現且換過房仲,也曾在售屋網看它現身,猜想售租之間應有議價餘地。因為原先做民宿,廚房裝潢並非我們所喜歡跟需要的,兩個月後終於談妥簽約,廚房砍掉重練。


剛搬進來,院子幾乎是一個熱帶雨林的茂密程度。
如果您也打算移居花東,請做好長途搬運傢俱毀損的準備,預算夠的話請多叫一輛車。我搬家當時蘇花還沒全改,雖然並非大傷、損件也不多,還是會有點心痛。
花蓮販售傢俱門市選項並不太多,請多利用電子商城選購,或加入幾個花蓮二手售換社團看有沒好物。在店家看到好看的傢俱不吝發問,花蓮非常多優秀的工藝匠師,不一定要買,上課動手做也不錯,如果您有時間的話。


南安部落的布農族藤編課程。


西林的支亞干實驗室C-Klab。
最後,關於搬家的斷捨離。
因為知道花蓮租屋空間比臺北大,幾乎原封不動搬來。是身外之物沒錯,但這些物都是我與他人的連結,我只是從臺北搬到花蓮,沒有要棄絕自己曾經活過的三十五年;是因為這三十五年的留鄉經歷,讓我決定把家帶著走,在花蓮打造自己的家。我不特別覺得自己是花蓮人或臺北人,我對臺北市很熟悉但若非因為家人在此,我好像也不會說這裡是我的家。
也許,就是這些斷捨離丟不掉的物品,和這些物帶給我的每一個回憶,蓋出了我的家吧!


我全不丟!
avatar-img
30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旅居台東30天|為什麼來台東? 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首先得跳脫出來,從高處俯瞰自己,理解自己的性格,認清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做好一切的準備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我對台東的記憶點 曾因前同事介紹,參加海洋協會分段環島,從三仙國小走到東河國小 20公里,徒步在路上、岸邊是個很豐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在台北住了三十幾年突然間因為工作轉換,決定要搬到花蓮島內移居,天真的自己只想要找一間可以看山看海的房子來住,這是間在花蓮市與吉安鄉交界的大樓,窗景可以看到太平洋,廊廳可以見到中央山脈,左方近山就是鯉魚山,後面就是花蓮最大的內陸湖鯉魚潭。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這個讓我想起以前小時候管理職…很多時候只要有需要幫助,總是有幾個對你印象不錯的,會來幫助你… 在台灣的傳統和管理職教育非常成熟的情況,會產生『利他主義』,而且搬往偏遠鄉鎮,或者就是搬往其他大城市,更是容易有這樣的感觸出現… 我從新北搬往其他居住,有過好幾次經驗,但是大多數屬於醫院地帶,要做觀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旅居台東30天|為什麼來台東? 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首先得跳脫出來,從高處俯瞰自己,理解自己的性格,認清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做好一切的準備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我對台東的記憶點 曾因前同事介紹,參加海洋協會分段環島,從三仙國小走到東河國小 20公里,徒步在路上、岸邊是個很豐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在台北住了三十幾年突然間因為工作轉換,決定要搬到花蓮島內移居,天真的自己只想要找一間可以看山看海的房子來住,這是間在花蓮市與吉安鄉交界的大樓,窗景可以看到太平洋,廊廳可以見到中央山脈,左方近山就是鯉魚山,後面就是花蓮最大的內陸湖鯉魚潭。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這個讓我想起以前小時候管理職…很多時候只要有需要幫助,總是有幾個對你印象不錯的,會來幫助你… 在台灣的傳統和管理職教育非常成熟的情況,會產生『利他主義』,而且搬往偏遠鄉鎮,或者就是搬往其他大城市,更是容易有這樣的感觸出現… 我從新北搬往其他居住,有過好幾次經驗,但是大多數屬於醫院地帶,要做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