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疫苗終究還是會死的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其實稍稍留意國際新聞,便可以發現已經有很多地方針對疑似接種後死亡的案例進行過調查,結果幾乎不約而同地指出看不到兩者有關。就算是這樣,有信心的人自會有信心,恆不信者亦不會因為更有專業人士現身祛疑而罷休。只是其中甚訝異的是,原來真的有不少人對人會死這件事始終漠然無所感。
人自然都會想過「死」,但切身處地想到「會死」,特別是別人也會死,除非情況特殊,否則絕大部分的時間裡,習慣上幾乎絕口不提。我一度很懷疑這是不是華人文化對《論語》「未知生,焉知死」的某種誤讀使然。通常,也有人會反駁,就是想到會死又能如何,不還是會死?是阿。想過死當然不能改變死的結果,可是有認真地想過,也許就不會對活下來設想得那麼理所當然,那麼心存僥倖吧。
不過話說回來,是習慣也好,無意也罷,在常態環境裡思考死亡,特別是思考「正常地死亡」,的確也沒有那麼容易,除非你的生活日常或工作性質就是在生死之間徘徊。但對一般巿民讀者來說,那畢竟太過遙遠,門檻太高。所以像《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這種書,對增進死亡議題的感知,或面臨似是而非的資訊時,加減還是有幫助的。
由於殯葬專業化,目前有一種仵工,不處理屍體或喪禮事宜,而專為死亡現場提供「特殊清掃」的服務。這是由於愈來愈多獨居長者的離世、自殺、隱疾、意外、暴斃等,是發生在封閉的室內空間,難為人馬上察覺,直到屍臭傳出才被發現。儘管事後遺體會被移離死亡現場,但屍體曝露在常溫底下往往快速腐爛,臭味、屍水、腦漿、皮膚、血液、屍蛆等人體殘骸,早已污染室內環境,需特殊清理技術,消毒除蟲,讓空間回復原貌。本書匿名作者「特掃隊長」正是這項工作的資深從業員,書的主要內容,則來自他職業生涯裡的二十則案例。
這些經驗分享,自有它的好處,不在話下。不過我以為本書之勝處,是沒有對身後世界或生命意義的指向作過多揣測,而是看作者如何依據他所見到的環境資訊,諸如遺物、家具,乃至殘肢等,推斷人們身前死後的處境,是痛苦地離群索居,還是輕鬆地面對終焉。他又說死者在世時的生存姿態,經常會恰如其分地反映在其死亡情境之中。由是,他得出一個看法,認為死亡雖然毫無疑問是生命的終點,卻並非生命的結論。生前如何活著才是意義所在,也是在世者應該學習的生命課題。
死亡現場反映死者在世時的生存樣態也許真有其事,但這種現象跟生命的意義到底在生前抑或死後的問題,沒有什麼關連。至少他的敘述沒有能讓我很深刻就是了。不過,我同意作者批評人們的遣詞習慣,經常無意間高估了事情的真實意義。例如「死亡」之於「活著」;又例如許多人說的「一期一會」,本來只是個中性的詞彙,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美好又愜意的意思,至如作者從事的死亡工作,才是體現「一期一會」真正意義的所在。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試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未來的書,許多美國大學出版社已經找到了因應對策,要採用無酸紙,簡單來說,就是採用可以更耐久而不分解的紙張。不過這只會應用在科學類書籍上,她與年輕詩人的作品無關。更不用說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到昨天為止出版的數百萬本書,又該何去何從?(Umberto Eco)
    關於未來的書,許多美國大學出版社已經找到了因應對策,要採用無酸紙,簡單來說,就是採用可以更耐久而不分解的紙張。不過這只會應用在科學類書籍上,她與年輕詩人的作品無關。更不用說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到昨天為止出版的數百萬本書,又該何去何從?(Umberto Eco)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嗨,你還可以活幾天? 看盡人生百態,每個人對於生命的體悟都有所不同,有人擔心死亡便活的戰戰兢兢,知道死期將至,有的人決定揮霍生命,有的人決議什麼都不做,又或者大膽嘗試些過去不敢做的事,有的人更放下一切到處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著方式,不論是什麼死因,生命該到盡頭的人就會死去,不該死的人不論怎麼做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生命終將結束,我們是地球的過客,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的事。既然是必經之路,何必擔憂呢?重要的是活出精彩的生命,行動起來吧!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嗨,你還可以活幾天? 看盡人生百態,每個人對於生命的體悟都有所不同,有人擔心死亡便活的戰戰兢兢,知道死期將至,有的人決定揮霍生命,有的人決議什麼都不做,又或者大膽嘗試些過去不敢做的事,有的人更放下一切到處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著方式,不論是什麼死因,生命該到盡頭的人就會死去,不該死的人不論怎麼做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生命終將結束,我們是地球的過客,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的事。既然是必經之路,何必擔憂呢?重要的是活出精彩的生命,行動起來吧!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