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師,請你一定要看電影》推薦文

建榮老師以電影來進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名的,不僅在台灣各地演講推廣電影的課程與教學,「香港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還因此邀請他去分享呢﹗而我們「點亮生命教育協會」最近一次邀請他來帶領的是《不丹是教室》,同樣一如往常地深入淺出,卻又感動著戲院裡的每一個夥伴。

我非常認同電影對我們生活的重要,不只是調劑身心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影響。我的教育生涯可以一直保有熱情到現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到《春風化雨》的影響!(Dead Poets Society 彼得·威爾導演、羅賓·威廉斯主演)那樣的感覺就如同建榮老師在書中所寫的:「當電影播畢,戲院拉開隔開外界的簾幕,得見外面白花花的光線,回到現實世界的心情,有點悵然失落,但卻裝滿了輕愁與快樂交雜的幸福感動。電影中某些片段、對白與金句,總是與生命有所回應時,不時冒出,讓人一再回味。」確實是如此,當年觀看的感動竟然會持續到現在。

電影可以如此深刻的影響人的生命,就如同〈序言〉中建榮老師所描述的一樣,電影徹徹底底地影響了他的生命。但是跟很多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將這樣的影響擴大為幫助學生的生命教育工程。我詳讀這本書的心得是:建榮老師分享的雖然是電影,但真正關心的卻每一個孩子,訴說的是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生命故事,這也是我非常樂意推薦給大家的重要原因。

我相信許多老師是愛看電影的,但是如何從愛看電影進而可以從電影中掌握核心概念,連結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轉化成為教學的資糧,這個就不容易了。還好建榮老師給了我們最佳的引導與示範,提供了如何從電影到教學的學習鷹架。

他首先從教育的角度,規劃出電影教學課程的五大核心價值:「溝通力、創造力、樂活力、關懷力及思辨力。」操作的流程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看電影、進行架構分析、提問討論、設計體驗活動,最後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實踐及成果發表。但真正讓我們覺得受用的是在每個主題上建榮老師提供了很精采的導論,幫我們架構出其中的重要概念,並設計了很棒的提問討論帶領學生思考。如果你願意嘗試,那麼這本書將會給你最佳的引導與啟發。在建榮老師的架構下舉一反三地規劃屬於你與孩子們的電影課程。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始?那麼就以參照食譜的方式,跟著書上所提供的材料如實運用,我相信也必能為你的教學生涯帶來全新的成長與前進的動能。

對我來說,教育不應該是亡羊補牢,教育應該要超前部署。當我們每天為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在疲於奔命時,建榮老師提供的五大良方與85部電影分享,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教育動能,幫助我們防患於未然,在孩子們的問題尚未萌發之際,就先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了。當然,在問題發生之際,本書肯定也能給我們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讓我們在教育上不斷超越、解鎖。所以更進一步的說,不只是老師應該要看,家長們更應該帶著孩子一起來看電影,讓親子互動可以增添許多的趣味與深度。

書中建榮老師分享電影《一路玩到掛》中的對話:「古時候埃及人相信,當我們回到神的身邊,神會問我們兩個問題:『我們有沒有找到人生想得到的樂趣?』」『我們有沒有把人生的樂趣帶給其他的人?』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回到神的身上,神問我這兩個問題時,我可以抬頭挺胸、毫不猶豫驕傲地回答:『Yes, I do.』。」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我在推廣生命教育中最核心的兩個目標:「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我認為這也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而建榮老師透過電影的教學實踐了這樣的崇高目標。

感謝建榮老師在疫情嚴峻,人們必須保持距離的此刻,讓我們的心沒有距離。謝謝建榮老師為我們寫下這樣一本讓生活更美好,讓師生、親子之間有更多教育與學習的書,讓我們帶著學生與孩子們一起看電影吧﹗




avatar-img
劉桂光的沙龍
1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劉桂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教育是什麼?我以前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對於是個老師,自己身在其中,我也不來不懷疑我所從事的教育—這個「神聖」工作的價值。但是民國93年我大哥的早逝,讓我對生命的價值產生極大的衝擊,讓我開始認真地思考人生、看待生命,思考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這麼多年來,關於這樣的思考一直很紛擾,學術上的定義、眾人的想
當疫情突然變化,政府停課兩週的命令發佈之後,我想大家第一時間應該是不自覺地把日常學校的運作模式、背後的價值思維套用在停課的規劃上吧! 這就是關鍵的問題了。 老師們會想: 學生會認真上課嗎? 學生要怎麼點名? 學生不來上課我能怎麼樣? 我要怎麼給學生小考? 學生會不會作弊? 成績怎麼計算? 當然也有老
教育是什麼?我以前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對於是個老師,自己身在其中,我也不來不懷疑我所從事的教育—這個「神聖」工作的價值。但是民國93年我大哥的早逝,讓我對生命的價值產生極大的衝擊,讓我開始認真地思考人生、看待生命,思考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這麼多年來,關於這樣的思考一直很紛擾,學術上的定義、眾人的想
當疫情突然變化,政府停課兩週的命令發佈之後,我想大家第一時間應該是不自覺地把日常學校的運作模式、背後的價值思維套用在停課的規劃上吧! 這就是關鍵的問題了。 老師們會想: 學生會認真上課嗎? 學生要怎麼點名? 學生不來上課我能怎麼樣? 我要怎麼給學生小考? 學生會不會作弊? 成績怎麼計算? 當然也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