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成長的傷痛都是必須經過淬煉的過程,而覺得都是過去罷了;卻忘了對那時的我們而言,看似渺小的陰影其實和現在自己所承受的一樣沉重。
中文翻譯的書名已經很好的貫穿了整本書的主軸,所以就不另外下標了。這本書是林率兒(임솔아)所寫 (應該是個新作家!) 原文書名直譯是「最好的人生(The Best Life)」。中文譯名是貫穿主軸的標題,原文書名卻是完全反諷故事的標題。
像前陣子讀到的
《正常人》一樣,我認為這也是一本寫進現代人心裡的小說。主角的故事平平順順,沒有戲劇化的悲劇,但大家知道這是個很灰暗、甚至有些病態的人生。若說《正常人》是個略為抑鬱、卻表現的漫不經心的小說;《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展現的就是無理、瘋狂、全然不顧後果的青少年世界,即便語氣平順,卻充滿著絕望。
我的副標所寫,也是我認為成年人看待青少年(或年輕人)的感受。當我回首看到自己日記裡的煩惱時,總覺得這是什麼小孩子幼稚的心境,輕笑下,想說這不就是成長的過程。比方說故事中的朋友失和,在我們看來也不過就那麼回事,但對那時世界如此小的他們來說,就是他們全部的人生。
故事刻意出不寫出角色們的不安、自卑、虛榮等值得同情的特點,從不為他們說些什麼的態度,大概是書評覺得它的文筆冷酷殘忍的原因。小說裡的種種事件,看似毫無邏輯,事實上類似的心確實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
成年人被社會馴化了,所以被迫用默默地方式排解抑鬱。成長中的人,就如書中姜依,尚未被馴化,所以心中有一種瘋狂的衝動。成年人對生活不滿之時,會忍耐、會審視問題;對成長中的人來說,瘋狂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當我們不理解時,姜依、雅蘭和曉瑛可以義無反顧的出走。
其實在讀的一開始,書的敘述方式也讓我有點難被引起共鳴,不太能無法同情、理解、甚至擔心她們。
最後,一樣分享我自己情緒受影響最深的兩個情節:
* 出走之時,遇見願意把房間給她們睡、而自己睡在地上的大叔
大叔說謝謝我告訴他本名,他從包包掏出筆記本,寫下我的名字和年紀。「這名字對我來說像禮物一樣,我一定會好好收著。」
而姜依一行人卻在短短遇見大叔的半天內,就選擇了背叛,偷走了大叔的行囊。人的相遇、相處、背叛,在這書中就是兩三頁極為冷淡的內容。
對我來說很衝擊。我不能懂為什麼,能在經歷不多、好不容易遇到溫情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最黑暗的那條路?
大叔放開我的頭髮。他向後轉身,曾經被我們認定是個人的大叔,就這樣消失在我面前。大叔與我們都認為對方很可憐,但我們都無法幫助對方。
* 曉瑛和姜依的「決鬥」,姜依選擇跪下的那一刻
我想若我下跪之後,會出現什麼變化。並不會有什麼變化。
所以曉瑛的這個提案不錯,我稍稍猶豫了一會,就跪下了。
我的心情從震驚到完全不能理解,再到心疼、但還是震驚。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在受這種屈辱時如此平淡無感,所以不能理解。在丟掉自尊的那一剎那,怎麼能這樣淡漠?再來,心疼,是因為我終於知道了姜依並沒有丟掉自尊,她從沒什麼自尊感,又何來捨去自尊之說?
也因此,我震驚。
雅蘭和曉瑛莫名其妙鬧翻、雅蘭在姜依家門外,在雨中負傷等待姜依,而姜依卻視若無睹、曉瑛莫名其妙和姜依鬧翻、雅蘭對姜依的背叛、和最後姜依的舉動(這裡就不暴雷了),每一個戲劇化的情節卻都三言兩語平淡的帶過。一開始,我們覺得莫名,因為無法了解她們究竟在想什麼。
到最後,讀者可能感到絕望吧,因為發現自己終究沒辦法了解她們的想法,即便發生了結局,也不知道如何改變。擔心著姜依,卻感到無力。
也有可能,我們習慣了她們莫名的舉動,對結局感到不意外,也無感了。
畢竟,人本來就不可能完全了解彼此,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