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孤兒》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年孤兒》,亞歷山大・李維著,洪明月譯,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2月24日初版。


“從擁有雙親到失去雙親,這個轉變使我們完全成年了。在這段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種奇妙的認知,不曾經歷過個中變化的人是無法理解的。我們無法與尚未經歷過這種變化的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也不需要這麼做,因為了解只需要一個字或一個句子,就足以使我們彼此會心,總是這樣的。”(頁154)


作者認為必須經歷失去雙親,才能完全成年。也就是說,還沒失去雙親前,還不能算是完全成年,這是作者對”成年”的定義。雖然完全成年了,但卻成為孤兒了,也就是作者說的”成年孤兒”。

作者說,在這過程中,會產生奇妙的認知。但是,作者必沒有說明所謂”奇妙的認知”,是指什麼。只認為要經歷過個中變化的人,才能理解。也就是說,失去雙親的人,有同樣經驗的人,彼此才能理解。


“他當信奉上帝的人是迷信的傻瓜。他認為任何對宗教信條的遵守都是愚笨的象徵。他既是充滿敵意的宗教者,也是率直的自然科學家。我父親不但公開表示反對宗教,而且反對的程度超乎尋常,甚至對於任何涉及宗教的言論皆加以譴責,即使那些言論並無壞處。(頁173)


並不是所有的自然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都反對宗教。在西方宗教的影響力很大,作者父親這種人是個異類。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作者父親這麼反對宗教,作者並沒有詳細解釋。作者父親的這種態度,顯然影響到作者,我們都很難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

所有宗教都有共同點,都相信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只是名稱不同),都相信有死後的世界,都有些儀式。有很多人需要宗教,宗教使他們在遭受挫折、打擊時,還能掙扎活下去,是心靈的寄託。所以,對某些人,宗教是必須的,有存在價值的。反對宗教,譴責宗教,是沒必要的。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信仰是個人的抉擇。

 

“哀傷,也是需要隨著時間慢慢度過的。”(頁222)


失去雙親,必然會哀傷,要如何消除哀傷呢?作者認為要”一次跨出一小步”,跨出一步,再接著下一步,慢慢度過哀傷。隨著時間的消逝,哀傷就會慢慢減輕。如果一直哀傷,3個月或更長時間,都還是非常哀傷,並沒有減輕,就要看心理醫生,尋求協助了。

avatar-img
21會員
361內容數
這是王家歆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家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醫師余尚儒探討日本的在宅醫療發展歷程,探索未來在臺灣長期照護的需求,並分享在臺東的居家醫療工作經驗。
今天簡單談一下心經的版本. 心經.是本佛經.篇幅短小.字數不多.卻意義深遠.影響很大. 大部分的佛經.開頭是“如是我聞”.可是心經無頭無尾.很奇怪. 一般人看心經時.可能會以為心經只有一種版本.其實.心經不只一種版本.下面是心經的七種版本.
(一)   這本書的作者是特洛伊・樂夫,他是位社工師。譯者是謝明珊。全書218頁。和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這本書模仿《荒漠甘泉》,分成365天來溫暖練習。   作者認為:「愛自己並不自私。愛自己使你豐盛,可以讓愛滿溢,擴及你的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愛自己,才會有更多愛可以分享。」
整理是很麻煩的事,但是,東西雜亂的時候,還是要整理。不整理就會愈來愈亂,甚至妨礙日常生活。花時間整理好後,還要維持整齊。 想要整理好東西,並維持整齊,這需要一些方法。因此,教人整理東西的整理術,就很重要了。 之前,就有些整理術的書籍。2000年開始,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受到瑜珈的影響,提倡斷捨離
這本書書名是《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還有個副標題:”放不掉的記憶與情感,再也無須斷捨離!”。 2000年起,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在日本舉行斷捨離講座,提倡斷捨離,並出版斷捨離的書,成為暢銷書。之後很多談整理的書,也都在談斷捨離。甚至,還有人提倡比斷捨離更極端的極簡主義。
昨天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作者是日本人澀谷直人。 書名是《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是本翻譯書。   借來後,就開始看。 昨天看了一部分,今天又看了一部分,花兩天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   作者澀谷直人是極簡生活家。 住處四個榻榻米大小.,租金兩萬日圓。 2榻榻米是一坪,四個榻榻米是兩坪
醫師余尚儒探討日本的在宅醫療發展歷程,探索未來在臺灣長期照護的需求,並分享在臺東的居家醫療工作經驗。
今天簡單談一下心經的版本. 心經.是本佛經.篇幅短小.字數不多.卻意義深遠.影響很大. 大部分的佛經.開頭是“如是我聞”.可是心經無頭無尾.很奇怪. 一般人看心經時.可能會以為心經只有一種版本.其實.心經不只一種版本.下面是心經的七種版本.
(一)   這本書的作者是特洛伊・樂夫,他是位社工師。譯者是謝明珊。全書218頁。和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這本書模仿《荒漠甘泉》,分成365天來溫暖練習。   作者認為:「愛自己並不自私。愛自己使你豐盛,可以讓愛滿溢,擴及你的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愛自己,才會有更多愛可以分享。」
整理是很麻煩的事,但是,東西雜亂的時候,還是要整理。不整理就會愈來愈亂,甚至妨礙日常生活。花時間整理好後,還要維持整齊。 想要整理好東西,並維持整齊,這需要一些方法。因此,教人整理東西的整理術,就很重要了。 之前,就有些整理術的書籍。2000年開始,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受到瑜珈的影響,提倡斷捨離
這本書書名是《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還有個副標題:”放不掉的記憶與情感,再也無須斷捨離!”。 2000年起,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在日本舉行斷捨離講座,提倡斷捨離,並出版斷捨離的書,成為暢銷書。之後很多談整理的書,也都在談斷捨離。甚至,還有人提倡比斷捨離更極端的極簡主義。
昨天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作者是日本人澀谷直人。 書名是《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是本翻譯書。   借來後,就開始看。 昨天看了一部分,今天又看了一部分,花兩天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   作者澀谷直人是極簡生活家。 住處四個榻榻米大小.,租金兩萬日圓。 2榻榻米是一坪,四個榻榻米是兩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本回顧各成長階段的【兒童發展心理分析】書 適合飽受童年創傷影響的成人閱讀 也非常適合育兒中的家長參考 一面了解需要留心注意的細節 另一方面也是親自走一段自我療癒的路 圓滿了過往的缺憾 就有機會避免將家族模式套在孩子身上 只有幸福的照顧者 才能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我們都是因為在失去某個人、某件事或是某個機會後而長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本回顧各成長階段的【兒童發展心理分析】書 適合飽受童年創傷影響的成人閱讀 也非常適合育兒中的家長參考 一面了解需要留心注意的細節 另一方面也是親自走一段自我療癒的路 圓滿了過往的缺憾 就有機會避免將家族模式套在孩子身上 只有幸福的照顧者 才能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我們都是因為在失去某個人、某件事或是某個機會後而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