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過好自己的人生別被他人左右!別讓無形壓力成為一種病!

    世界衛生組織推估,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的第1大原因是憂鬱症,屆時全世界有20%到25%的憂鬱症患者,同時憂鬱症也是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的第2名。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時情緒低落很正常,但情緒持續低落,就要小心憂鬱症悄悄上門。尤其是當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本來愛出去走走,現在卻不想動」,或是「動不動就想哭?」等警訊,更要當心。
    不過,民眾別誤以為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像有人失戀,情緒一度低落,和朋友談一談,慢慢有些釋懷,狀況漸漸變好,就屬於正常的情緒波動。
    憂鬱症診斷的定義須包含:持續2周的睡眠改變(幾乎天天失眠或嗜睡)、食慾的明顯改變(增加或變差)或幾乎每天覺得疲累等身體症狀。臨床上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骨頭關節酸痛、頭暈、頭痛、背痛、胸痛等。若有上述不適,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臺灣憂鬱症的人口比率約15%,但就醫率偏低。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許正典說,真正有憂鬱症且會就醫者只占15%到20%。他認為,當工作、學習都無興趣,或是莫名其妙流眼淚時就要當心,如果找人訴苦還未解決,可以求助專業的醫師或心理諮商師,找出真正的原因,否則一直被訴苦的人也會憂鬱。如同埋在地底下的管線,已承受很大壓力,要慢慢紓壓,千萬別一直加壓,一直加壓的結果易引發大氣爆,一發不可收拾。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觀察,大都會的憂鬱症者願意就醫的比例高於非都會區。許正典醫師則發現,就醫年齡層愈來愈廣泛,以往中老年人居多,現在少年與兒童約二到三成,情緒鬱悶的原因包括考試、學校人際關係或是3C4星彩成癮等問題。
    身心科和精神科看到很多求診者之前因胸悶去看心臟科或胸腔科,睡不著去看家醫科等,拿了許多類似鎮定劑的藥物。若身體不適,檢查後確定沒有器官方面的疾病,建議直接至身心科或精神科與醫師聊聊,解開情緒或神經傳導上的癥結,對症治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