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了「以樂會友」的方式,數位科技、手機軟體、網際網路成為新世代的媒體寵兒,再加上網速與智能設備迅速提升,降低了硬體操作技術與製作成本的門檻,因此傳播的速度更為暢通無阻,資訊的流通量自然也不斷激增。兩千年前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理想,終於在21世紀用科技實踐的更徹底。
合唱藝術在邁入21世紀以後,似乎也漸漸開始從實體的佈局移師到線上的陣營,在真實與虛擬的相互激盪,藝術與科技的彼此融合,實體音樂會不再只是展演的唯一途徑,同時,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看法也逐漸轉變。
但,值得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線上拉近了,卻又像是隔著一道牆,音樂的感性價值是否如同科幻片的佈局,幻化於虛擬的四度空間裡呢?
原本具有實驗精神的虛擬合唱團,面對疫情的巨大衝擊,恐已轉而成為「被動接招」的替代方案,虛擬演出順勢成為參與藝術展現的最佳平台,除了一些現場演出開放線上直播,虛擬合唱與合奏的呈現,反倒成了一種所費不眥的權宜之計。譬如在國內,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前一陣子就推出了「虛擬合唱團系列」,分別為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所演唱艾森瓦茲 (Ēriks Ešenvalds, b.1977)《永恆之光》(Lux Aeterna),以及兩支「台北愛樂與永真教育基金會一起FUN聲高歌」系列影片《你在煩惱什麼》、《掌聲響起、感恩的心》,雖說只是權宜之計,但藉由網路的便利性,適時的將音樂化為祝福,直送給所有的觀賞者,透過鏡頭前與螢幕前的情感交流,雖然少了實體演出的現場溫度,但仍在表演藝術界的景氣寒冬裡,增添了一絲暖意。
去年 (2020年) 適逢貝多芬250週年,當各地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向這位偉大的樂聖致敬之時,不論是虛擬的或是實體的展演,皆展現了誠意十足的心意。像是今年盛夏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就破天荒的推出「節慶虛擬合唱團」,演出《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選段,廣邀世界各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的舊雨新知,錄製影音檔,由每年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擔任指揮的匈牙利指揮家嘉保•豪勒隆(Gábor Hollerung) 來指揮節慶虛擬合唱團,讓音樂節年復一年、無縫接軌的持續進行,也是用最難忘、最無遠弗屆的方式歡慶「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堂堂邁入「弱冠之年」。
非常謝謝我的老朋友育仲老師、莊馥鴻、Regina的分享,面對疫情的巨大衝擊,網路科技與虛擬合唱團這些事,恐怕成為「被動接招」的替代方案,我想值得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線上拉近了,卻又像是隔著一道牆,但或許這道牆,將來有一天,會成為所有合唱人的共同回憶,反而事後回味,增添了讓人會心一笑的溫度啊!
延伸閱讀: 《樂覽》第201期 〈雲端訴衷曲,天涯共此聲—是合唱藝術? 還是影像技術?〉(撰文: 劉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