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博物館、教堂多如牛毛,保存在其間的畫作、雕塑等各式藝術品,猶如星辰大海。然而,這一切,卻是我無福消受的,因為我充滿了「藝術障礙」,藝術上的修為,幾乎為零。
旅程中,有個念想,不斷冒出來「我要好好學習歐洲藝術!」,這想法持續至今。雖然我早已離開威尼斯,卻仍努力做著「歐洲藝術」的功課,以下是關於「威尼斯畫派」學習心得的一些整理。
從螢幕或書本欣賞畫作,跟親眼目睹是有極大差距的,因為畫作的兩個基本特性「筆觸」、「尺寸」,難以呈現在螢幕、書本上。不進博物館,不到畫作前,這猶如天塹般的鴻溝,無法跨越。
順著「筆觸」這條線索,我們來談談威尼斯的美術吧。「尺寸」,之後再說。
蛋彩與油彩的不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除了最有名的佛羅倫斯畫派外,各家畫派遍地開花,威尼斯也自成一派。
一談到威尼斯畫派,必然要請出大神提香(義大利語Tiziano Vecelli 1488-1576),正是他,扛起了威尼斯畫派的大旗。
在業內,繪畫專業人士的評價上,提香遠比達文西高上甚多。評價也真實反映在畫價上,提香的價碼,一直都是達文西10倍以上,達文西死後幾百年,才有機會追上提香。
相較於達文西的高名氣,提香對西方繪畫的貢獻,顯得更加實在,他首創繪畫技法「厚塗」、「筆觸」。
提香之前,畫家使用油彩,總是盡可能地讓畫作表面保持平整。這是使用蛋彩材料,留下來的習慣。
油彩與蛋彩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簡單講,蛋彩乾得快,所以畫家要先打草稿,蛋彩調好後快速上色,沒時間給畫家磨蹭,在那邊塗塗抹抹,一層又一層的.... ,蛋彩對畫家作畫速度有較高的要求。
油彩的發明,解放了作畫的速度,就像麻醉藥解放外科醫生的手術速度一樣。
厚塗與筆觸是一體兩面
提香不追求作畫的速度,他利用油彩慢乾的特性,在畫作上慢慢來,這裡塗幾層,那裡塗幾層,開心怎麼塗就怎麼塗,於是越塗越厚,畫作變得不平整,呈現出大量的「凹凸不平」,這就是「厚塗」。
這麼一來,畫作上就留下了明顯的「筆觸」,畫筆畫過的痕跡猶如竹掃把刮過沙地一樣。
「厚塗」這個技巧,後來被廣泛運用,到了當代,成為畫家的基本技能。
「厚塗」解放了色彩,因為顏料的「立體化」,使得色彩在厚薄、光線、陰影等不同因素影響下,可以呈現萬種風情,顯得更加繽紛。
抹大拉那一頭金髮,顯示提香對色彩的駕馭,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由此得到「金色提香」的稱號。
達文西學習了這個技法,運用於「蒙娜麗莎的微笑」,塗最多層的地方有48層。巴洛克藝術的林布蘭(義大利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畫作中厚塗最厚的部分達2公分。
沒有到畫作面前,很難感受筆觸啊!
富裕的東羅馬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中歐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陷入混亂與破敗的深淵,迎來所謂的黑暗中世紀,然而東邊的東羅馬帝國卻依舊強盛,兩個區域的財力一比,就像鄭圓比郭台銘一樣。
(什麼?你不知道鄭圓?你正在看他key出來的文章…)
東羅馬繁榮富庶,反映在繪畫的取向上,喜愛鑲嵌畫,利用各種顏色的玻璃、石子為材料入畫,這可是要下血本的,一幅畫的成本高得嚇人。破落的西中歐,自然是玩不起,只好退而求其次,玩蛋彩這樣的便宜貨。
這就像當代各國發展科研一樣,有錢的國家玩中子對撞機,沒錢的就玩沙..玩純粹數學,不必做實驗..就是紙張用得比較兇而已..。
線條與色彩之爭
西中歐玩蛋彩起家,而蛋彩乾得快,上色前要先素描打底稿,東羅馬玩鑲嵌畫,底稿不是很重要,這就導致了藝術史上,長期分歧的兩大傳統:線條與色彩之爭。
西中歐重線條,要準確清晰,讓美可測量;東羅馬則是重視色彩,要絢麗輝煌,有立體感。
東羅馬有錢,而威尼斯則是商人性格,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爹,自然與東羅馬走得近,因此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來的威尼斯畫派屬色彩派,與佛羅倫斯畫派重線條分庭抗禮。
總結而言,提香領軍的威尼斯畫派,因為1.油彩的發明 2.東羅馬藝術的影響。形成「愛厚塗、留筆觸、重色彩」的傾向。
心裡話:這陣子發現,弄懂繪畫所需的心力,大大超乎我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