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疫情解封後|你也有「穴居症候群」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穴居症候群(Cave Syndrome)」不是正式的心理診斷,它是一種在美國防疫發展過程發現的現象,出現在當疫情控制中心宣布解封或降級,人們可以開始從事之前被管制的活動時,有些人並沒有因此感受到放鬆或自由感,反而對於即將要回到社會陷入一種焦慮或害怕的感受,此現象美國醫學博士Arthur Bregmant稱之為「穴居症候群」。
另一位美國精神病學教授Alan Teo也提到,當我們已經歷一段長時間的疫情隔離生活,就會開始發展出習慣戴口罩、保持身體距離跟低接觸社交互動的“疫情應對模式”,而解封的宣布會讓我們這套“疫情應對模式“面臨是否要調整的掙扎,要從已經習慣的模式再調整到解封後的生活,對不擅適應改變的人群來說,是一件辛苦的事,這也解釋為何解封後反而出現更多陷入焦慮的「洞穴綜合症」者。

#為什麼解封後的心理調適這麼困難?

1、對於更多接觸的風險擔憂:

對原本就擔心感染和死亡的風險的人來說,解封後會更加擔憂被感染的可能性,因為人們可以從事的活動與接觸場所都比降級前擴大不少。所以當疫情控制中心因感染人數減少而實施降級並開放活動,這些開放活動的場所跟更多外出參加活動的人群,反而讓你更加焦慮。例如一家疫情期間可以允許30人內用的餐廳,降級前我們可能去買只會接觸到外帶的人,但降級後卻可能在等外帶的同時,增加接觸額外30人的風險。

2、比起改變,我們天生更擅長「不改變」:

美國心理協會調查,對於疫情之後要重新適應人際交往,其中大約有49%的成年人會因此感到不安與不舒服。每次要從習慣的生活中去改變總是一種「不適」的感受,我們大腦很聰明,總是會選擇省力的作法,而「不改變」就是最省力的方式。
而這個「不改變」,通常也是有功能的,像是居家隔離期間,有些人覺得因此減少通勤到辦公室的成本與時間、少掉不必要的人際互動壓力、更自在時間安排等等,都是讓我們更傾向不改變的理由。
所以當你因為解封後而發現自己出現希望不改變的「洞穴綜合症」時,你要知道那是我們人性中正常的一部分,不用著急的自責自己。

3、自我與社會訊息不同步的焦慮:

當降級允許人們從事更多活動的時候,有些人已經開始外出爬山、運動、看展或用餐,而你因還有些的顧慮先選擇不動作,有時這個落差就會讓人擔心自己沒跟上社會這個大腳步的步伐。到底是要依據自己內心的直覺先選擇繼續不動,還是應該跟著人群嘗試外出的解封活動,這內在的衝突與掙扎就會引發“焦慮”的感受,而面對過度焦慮有時我們會採取一種「凍結」的反應,這讓我們得以隔絕不適與痛苦而選擇不變。

#面對「洞穴綜合症」,我們如何調適?

洞穴綜合症有點像是當我們已有習慣的疫情應對模式,又遇到疫情降級的解封趨勢,原本習慣的模式到底該如何調整的焦慮。焦慮來自於內在的掙扎,所以調整的方向可以嘗試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以下提供幾點作法參考:
1、列出自己維持現狀的好處:
雖然降級解封,但不等於你一定要去參加那些被解封的活動。就像是如果有天你前往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場大雨來臨,回家的主要道路都因安全考量被擋住管制而不能走,你只好在旁邊等一下。直到之後雨變小了些,你發現旁邊有些你沒走過的小路一樣可以讓你回家,但此時是否要走小路其實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義務,當選項變多的時候我們本就容易變得不安與不確定,這是心理學上選擇的弔詭,也是人性的正常現象。
因此,你需要的不是急於去決定,而是留些時間與自己好好感受,如果我選擇維持現在的這個狀態,不走陌生的小路或參加解封的活動,會有哪些好處或優點?就像尼采說過:「當你知道為何,就能忍受任何。」,瞭解自己,都是穩定自己的重要一步。
2、持續與他人交換解封後的生活變化:
保持與他人的聯繫,讓你的生活資料庫處於一種流動跟活躍的狀態,如果你還不確定跟上解封後的社會變化是否合適,那麼多跟已經參與解封活動的人聊聊或談談,也能幫助你更加緩解內在的資訊焦慮。同時保持人際連結,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向。
3、練習自我調適策略的機會:
對於那些一點也不胖的人來說,練習減肥一定不是件有成就感的事情,畢竟沒有「肥」又要怎麼減肥?
同概念用在情緒調適策略上也是一樣,當我們感到焦慮或負向情緒時,冥想、信仰、運動、唱歌或聽音樂,這些各式各樣的心情調適方法,你是否已試過哪些方式對你有效嗎?哪些效果可能對你很好?或發現哪些其實你不需要再去嘗試呢?
當你感到心情不適的時候,就是再一次與內心靠近的機會,練習好好與自己內心同在的好時機。
唯有真實直面內在情緒,未來自己浮現焦慮、憂鬱或擔憂的時候,你才更清楚自己內在的感受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更明白如何與自己陪伴、同在或調適,成為一個更懂如何對自己溫柔的人。

#各種生活的節奏都值得被尊重

這場COVID-19帶來的衝擊仍在世界發酵,台灣的其中一個優勢就是我們爆發的時間相對大多國家來得晚,因此能透過參考國外的文獻與研究,提早瞭解未來可能的趨勢。洞穴綜合症是其中一個提醒我們可能遭遇的心理現象,而不管是選擇留在洞穴裡,還是預計第一時間就回到社會,這都是每個人的選擇,如果這些選擇都有被尊重的空間,相信我們社會將充滿更多友善與包容。
-
我是心理師日日,相信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下次見。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8內容數
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你相信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日|療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心情總是感到悶悶的,生活提不起勁。試過一些調整作息或飲食的方法,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先看了幾家診所掛號檢查後,吃藥似乎效果也有限。於是你也想著或許自己需要處理的是內心的狀態,但不知台灣哪裡有心理醫師?」
許多有心理困擾的人,不見得會知道哪裡可以獲得需要的資源,由於有太多人提問,故整理出這篇給大家參考,期許在調適困擾的過程中,減少一點改變的阻力。
「心情總是感到悶悶的,生活提不起勁。試過一些調整作息或飲食的方法,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先看了幾家診所掛號檢查後,吃藥似乎效果也有限。於是你也想著或許自己需要處理的是內心的狀態,但不知台灣哪裡有心理醫師?」
許多有心理困擾的人,不見得會知道哪裡可以獲得需要的資源,由於有太多人提問,故整理出這篇給大家參考,期許在調適困擾的過程中,減少一點改變的阻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躲入、鑽進一個世外隔絕的隱身之處;洞穴感提供了非常自我的,無拘無束的安全感,也就等於是一種難得放下、放鬆的「舒適」。經歷戰亂和疫情的威脅,面對外在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回家成了相對安全又必要的選項,而且是一種「 休養和調息」,再也沒有比人類遠古時代的穴居更適合了。
其實我在認知功能下降、社交退縮以前大概在國一時曾經很沉迷各種講外星人的文章,還有什麼地心人,我還想說地下有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可以去那邊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個我開始想逃避這個社會的一個心情吧,到後來國三就突然執著一件跟家人的事情而嚴重失眠,到現在沒好過,也社交退縮,成了繭居族,認知功能則是下降,雖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幽閉恐懼症是對密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患者害怕待在封閉或擁擠的空間(EX:車廂,電梯,隧道),害怕自己無法離開狹小的空間。 患者待在密閉環境時,會因為恐慌而展生緊張,焦慮,盜汗等情況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恐慌症(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痺感)。 而目前面對幽閉恐懼症的原因,許多科學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有关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容,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我们选择的心理陷阱。这些陷阱通常是微妙而根深蒂固的,有可能在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生活。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谈谈吧! 鸵鸟效应 这指的是忽视负面信息或反馈的倾向,类似于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可能表现为一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作者希望這些探索和自我成長的思考,能夠引起讀者產生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躲入、鑽進一個世外隔絕的隱身之處;洞穴感提供了非常自我的,無拘無束的安全感,也就等於是一種難得放下、放鬆的「舒適」。經歷戰亂和疫情的威脅,面對外在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回家成了相對安全又必要的選項,而且是一種「 休養和調息」,再也沒有比人類遠古時代的穴居更適合了。
其實我在認知功能下降、社交退縮以前大概在國一時曾經很沉迷各種講外星人的文章,還有什麼地心人,我還想說地下有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可以去那邊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個我開始想逃避這個社會的一個心情吧,到後來國三就突然執著一件跟家人的事情而嚴重失眠,到現在沒好過,也社交退縮,成了繭居族,認知功能則是下降,雖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幽閉恐懼症是對密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患者害怕待在封閉或擁擠的空間(EX:車廂,電梯,隧道),害怕自己無法離開狹小的空間。 患者待在密閉環境時,會因為恐慌而展生緊張,焦慮,盜汗等情況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恐慌症(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痺感)。 而目前面對幽閉恐懼症的原因,許多科學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有关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容,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我们选择的心理陷阱。这些陷阱通常是微妙而根深蒂固的,有可能在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生活。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谈谈吧! 鸵鸟效应 这指的是忽视负面信息或反馈的倾向,类似于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可能表现为一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作者希望這些探索和自我成長的思考,能夠引起讀者產生共鳴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