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界、神隱與魔神仔

結界、神隱與魔神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明天中元節,是普渡好兄弟的日子,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是民間相信地獄開門,讓鬼魂來到陽間,算是眾多好兄弟的過年吧!(關於台灣的妖魔鬼怪,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放在SOS平台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看)。

這種開鬼門的說法,若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解開「結界」。結界這兩個字,至今還常出現在日本的動漫裡面。

到日本的神社或寺廟,常常會看到以奇特而且很繁複的手法打成的繩結,這種特殊形式的結繩,稱為注連繩,代表了冬天避居在深山裡的山神,等待著春天到時再以稻荷神的樣貌降臨人間,守護剛萌芽的稻苗。

日本最古老的自然宗教,神道教在傳統裡,有個「結界師」的祭司,他在寺廟中以打了結的茅繩,代表這是一個不受干擾的神聖地方,將俗界封閉在外,讓神祇在此結界內停留。

在神道教裡的這個結,也代表連結了天與地,心靈與物質,靈魂與軀體。

這種結的概念自古演變下來,從華人到日本,不管稱為道士,巫師或結界師,他們去作法時總會遵循這個概念,而且這種結的形式逐漸抽象化,不用再藉助具體的繩結來顯現,只要祭司以手指做出打結的手勢,就能展示出這種力量。這也是許多殭屍電影裡,那些道士指手畫腳,扭曲或交叉手指來做法的原因吧!

不過這種「結」的力量至今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倒是「神隱」這兩個字還常出現在當今社會,尤其在宮崎駿導演拍了曾創下日本影史賣座紀錄的「神隱少女」之後,更是家喻戶曉。

日本人的「神隱」意思是被神怪給隱藏起來,接受他們的招待,這種概念跟台灣民俗所說山裡會有魔神仔來誘惑人很類似。

不過日本人所說的「神隱」,多半是發生在兒童,跟台灣的魔神仔招待的人不管大人與孩子有點不一樣。自古以來,日本只要有小孩無故失蹤,大家就會敲鑼打鼓呼喊名字四處尋找。假如找不到,就會認為孩子「神隱」了,被神祇,狐仙或妖精給帶走了。

到了現代,很多人,不管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或者疲累的上班族或家庭主婦,暫時離家出走,逃避一下這令人厭煩的生活時,也會假託是「神隱」去了。

其實對日本社會高度一致化,被制約的日本人而言,的確有必要暫時的神隱,有位朋友「水瓶子」觀察日本雜誌期刊近年特別喜歡介紹台灣,他認為那些平常拘謹的日本人,到了台灣就全然放鬆,尤其日本女人。我覺得或許台灣對那些想暫時神隱的日本人來說,是相當方便與安全的地方吧。

是的,在這隨時會被人找到的連網時代裡,那種無法逃於天地之間的壓迫感,大概只有走向手機找不到訊號的深山裡頭,才得以舒解吧!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