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Heimat : 歷史迷霧中尋找德意志家園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 / 林莉菁 Li-Chin Lin(旅法漫畫家暨動漫觀察者)
「我們去森林散步的時候,會看到一些好看的蘑菇,我們可能以為它們很好吃。但若我們食用這些蘑菇,它們其實有毒,可以毒殺一家人。猶太人就像是這類蘑菇。」
1939年一月,德國十三歲的小孩Franz-Karl,在作業簿工整地寫下上述文字。同一時期,柏林法院判定一名「心智不穩定」的女子需強制結紮。德國Dachau城市長宣布城裡「終於擺脫猶太人了」。十天後,希特勒宣布,如果猶太裔金融界人士意圖引發戰爭,那表示猶太族群「將被徹底毀滅」。
就在前一年,希特勒細膩地構想著如何讓德國年輕世代成為納粹組織成員。1943年,Franz-Karl 跟許多德國年輕人一樣,被送上戰場。他在義大利前線倒下時才18歲。他離世後,小弟誕生,父母為他取了跟大哥一模一樣的名字。
Franz-Karl小弟後來有個女兒Nora,長大後成為漫畫家。Nora 於1977年在西德出生,納粹政權已隨著二戰結束崩解。學校告訴他們猶太人遭納粹德國屠殺的歷史,也去參觀集中營,慘無人道的歷史悲劇讓這些年輕人無語。當她到國外旅行時,外國人時常將德國跟納粹或希特勒畫上等號,讓她相當困擾。後來來到美國,她首次遇到納粹屠殺倖存者,對方謹慎客氣地保持距離。
人在他鄉,她想念著德國的森林、麵包與其他大小事物,而納粹德國犯下的暴行,讓她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德國口音。她日夜思念的家國,究竟是世紀慘劇的罪魁禍首,還是她依然可以引以為榮的故鄉?
©Gallimard-Jeunesse 法文版封面

家族二戰歷史不逃避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來歷,怎麼知道該往何處去呢? 學校教導他們二戰歷史,而經歷過那段時期的長輩又怎麼想?Nora決定回到父母小時候居住的城鎮,開始爬梳歷史檔案與訪談當地文史工作者。
她在父親老家找到大伯的作業簿,除了上述那篇毒蘑菇外,還有他手繪的納粹標誌。身為役男,他必須上戰場,那麼母親這邊的家族呢?外叔公Edwin也被徵召入伍,他在家書中描述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遠離家人,來打這場戰爭。Edwin後來在波羅的海戰場人間蒸發。
檔案資料如黑洞,長輩絕口未提的過往一一浮現,讓Nora心神難寧。翻開德國地方檔案局提供的二戰人事資料,Nora看到外公資料時,心臟彷彿停止跳動。外公承認自己曾加入納粹黨。有份正職的外公,選舉向來投給另一政黨,為什麼轉而加入納粹黨呢?什麼原因導致他政治轉向?
外公人事檔案中附帶幾封信,曾受納粹迫害的共黨人士與外公的同事等人在戰後寫下親筆信,擔保外公不是激進的納粹分子。他們的話是否可信 ? 外公是否真如同事信中所言,即使他的妻子是猶太人,外公不管他人異樣眼光,還是跟他們來往?
Nora應該知道,如果再探詢下去,可能像剝洋蔥般讓人越來越難受,她還是持續追查。大伯、外叔公跟外公都已不在人世,她透過檔案與訪談,慢慢拼湊出長輩們二戰時的面貌。這兩年在德國與美國間穿梭的家族史追查過程,她畫成一本漫畫書,入圍2018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好書競賽。法文版書名大標採用德文「Heimat」,原意並非指政治性的「國家」,而是情感歸屬之地。
移民美國多年,德國依然是Nora鄉情歸屬之地。她覺得,正因為自己不住在德國,比起住在德國的德國人,更有機會面對外國人詢問關於德國的種種事情,這促使她去思考德國國家形象這項議題。

表現形式更自由

Nora受訪時表示,她希望採用跳脫傳統漫畫形式的手法繪製這本書。於是書中不只有傳統分格構成的漫畫敘事,也有長篇文字搭配插圖,或用照片或實物拼貼,全書看起來像是作者調查歷程的筆記本。書中有幾頁外叔公Edwin的家書摘錄,每頁均搭配Edwin的畫像。書信內容越來越迷惘,Edwin的畫像如同被淚水逐漸濡濕,最後面目不清,取而代之的是軍方通報他失蹤的信函。
書中還穿插了一系列的德僑懷念小物,有諸多德國僑民回國就會衝去買的德式麵包(das Brot),也有德國森林樹木的果實,或德國常見的肥皂。這系列小物不只代表旅外德國人的鄉愁,作者也提到它們相關的時代意義。比如說德國國民基本必需品之一的麵包,後來納粹發明「自由與麵包」口號來爭取民心。
作者還開闢另一系列,介紹她在德國跳蚤市場找到的二戰舊物,有戰俘手寫的明信片或在戰俘營中的小手工藝品,也有納粹時期的課本。納粹時期課本插圖中,人物手臂上別著納粹臂章。把猶太人當成毒蘑菇的大伯Franz-Karl,或許上課時就是使用這類課本。這兩組小物系列在書中不時出現,有時讓人莞爾一笑,有時點出時代的荒謬。Nora細膩地用多種圖文手法陳述與表達情感,讓人想跟著她探索的腳步繼續閱讀下去。
Nora曾在受訪時指出,她創作這本書,想描繪一般歷史敘事非黑即白之外的灰色地帶。她也認為,一個國家不能只顧著展現本國歷史的光榮時刻,更需面對歷史黑暗面,試著去改正不公義之處。戰後德國做得到,她期盼新故鄉美國也能持續關注印地安人與黑白種族議題。
©Gallimard-Jeunesse

價值的選擇

Nora的家族長輩或許只能跟著大時代走,有人成為納粹政府的馬前小卒,有人加入納粹黨,當後人知道長輩不光彩的過去,心理衝擊之大可以想見,其他納粹成員後代也面臨跟Nora類似的難題。2002年,德國科學家Ulrich Gantz父親去世,他跟兄弟們從父親遺物發現老父曾是納粹成員,參與暗殺行動。兄弟建議銷毀父親的黑資料,被Ulrich Gantz勸阻,表示會保密。Ulrich Gantz後來覺得自己道義上應該公開父親的犯行,這比遵守家庭成員間的諾言更重要。他後來與納粹受害者家屬一起參加2018年在瑞士舉辦的猶太人屠殺紀念講座,共同為過去不義的歷史做見證。
同場講座還有一位退休的德國高中老師Barbara Brix,她難以想像摯愛的父親另一面是狂熱的納粹成員。身為歷史學科的門徒,她選擇揭露父親的罪行,跟Ulrich Gantz一樣,被兄弟姊妹拒絕往來。這兩位納粹後人不被親人諒解,但獲得受難者家屬的肯定。有人表示,父親遭納粹殺害,從此痛恨所有德國人。聽了兩位納粹後代見證後,她知道不能將德國人與納粹混為一談。父債不需子還,這些納粹後人出面見證,多少象徵人類社會得以往文明與人道邁進一步。
台灣曾遭受獨夫政權迫害近四十年,解嚴多年,加害者與加害人協力集團似乎還在迷霧之中,難以指認。曾有社會地位崇高的獨夫協力者後代,雖知道蔣氏政權造成的重創,仍難以理解為什麼民眾對為獨夫效命的家族長輩深惡痛絕。當歷史大哉問不再只是史書中的資料,就落在自家中,發現親人曾站在劊子手那邊,就像當初Nora在檔案看到外公的政黨紀錄,難以平心靜氣地思考。
願我們有Nora、Ulrich Gantz及Barbara Brix那樣的勇氣。迷霧散去,才能邁步走向未來。
©Gallimard-Jeunesse
(右)書名:Heimat: Loin de mon pays
作者:Nora Krug(Gallimard出版社)。(左為英文版)
法文版書名大標採用德文「Heimat」,原意並非指政治性的「國家」,而是情感歸屬之地,也就是故鄉。
作者專欄:歐洲動漫觀察小站
︿︿︿︿︿︿︿︿︿︿︿︿︿︿︿︿︿︿︿︿︿︿︿︿︿︿︿︿︿︿︿︿︿︿︿Copyright © 所有童里的文字與圖像皆為童里文創生活事業社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和複製,亦不得以盈利或商業目的(包含商業空間)做任何他用。如欲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Copyright © All texts and images are copyrighted by Maison Temps-Rêves Co.. Unauthorized excerpting and copying are prohibited, and any other use (including commercial space) for profit or commercial purposes is prohibited. If you want to share, please repost in full and indicate the source.
童里是間外語繪本專門書店,2016年始於網路書店,2018年成立實體書店。聚焦於繪本藝術與插畫創作交流,選書核心以藝術性、哲思性、文學性高和有觀點的繪本為主。繪本的每一頁都是畫作,而一本繪本就像是一場畫展,其中也蘊含許多觀點,美麗又近人,從書架上便能隨手捻來,日常中享受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Les poings sur les îles 讓阿公娓娓道來》 這本繪本是法國作家Élise Fontenaille-N'Diaye撰寫的第一本繪本,與西班牙插畫家Violeta Lópiz共同合作。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六歲的小男孩,喜歡在放假不用上學的日子裡,到Luis爺爺家度過時光,在爺爺
「沒有人注意到這麼小的存在… 靜靜地在雪中」 立體書有一種奇特的魔力,日本平面設計師和圖書藝術家駒形克己(Katsumi Komagata)的精美、微妙、優雅與禪意在當代的立體書作品中特別與眾不同。 駒形克己的女兒在1990年出生後,他將平面設計工作室的創作內容擴及到童書繪本,深思熟慮地從五感設計出
ANDERSEN 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兒童和青少年書籍、學校和兒童文化月刊。這份雜誌創始於1982年,是教師、圖書館員、教育工作者、作家、插畫家和出版商的重要參考,讀者眾多。在每一期雜誌中,您都可以找到:眾多有趣的專欄之外,關於兒童文學、插畫和文化的故事、脈絡和新趨勢,具有吸引反思和深入的分析。其客觀
《 Les poings sur les îles 讓阿公娓娓道來》 這本繪本是法國作家Élise Fontenaille-N'Diaye撰寫的第一本繪本,與西班牙插畫家Violeta Lópiz共同合作。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六歲的小男孩,喜歡在放假不用上學的日子裡,到Luis爺爺家度過時光,在爺爺
「沒有人注意到這麼小的存在… 靜靜地在雪中」 立體書有一種奇特的魔力,日本平面設計師和圖書藝術家駒形克己(Katsumi Komagata)的精美、微妙、優雅與禪意在當代的立體書作品中特別與眾不同。 駒形克己的女兒在1990年出生後,他將平面設計工作室的創作內容擴及到童書繪本,深思熟慮地從五感設計出
ANDERSEN 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兒童和青少年書籍、學校和兒童文化月刊。這份雜誌創始於1982年,是教師、圖書館員、教育工作者、作家、插畫家和出版商的重要參考,讀者眾多。在每一期雜誌中,您都可以找到:眾多有趣的專欄之外,關於兒童文學、插畫和文化的故事、脈絡和新趨勢,具有吸引反思和深入的分析。其客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Thumbnail
  前兩篇分別談認識德國,絕不能繞過的兩條路,即德國哲學與德語。其實還有一條路是想繞過也繞不過的,就是「猶太文化」,或者說是異文化與德國文化的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在二次大戰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之前,歐洲曾是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地區(60%),其中以波蘭為最,約300萬人。德國則從戰前(193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纳粹占领了波兰以后,具体对波兰做了哪些事情?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9月,德国军队入侵波兰。纳粹进入波兰以后,遂决心将波兰转变为一个奴隶国家。所有波兰人都将为德国军工所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粹在1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生活在纳粹德国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从纳粹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汉斯·万宁格的视角来看一下。   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掌控德国时的一个众多组织之一。这个组织的目标是让14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变得更加激进以及对希特勒保持狂热的忠诚。随时为纳粹政府做好全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结束几年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当时的一些德军战俘,被苏联红军释放以后,回到国内时,内心是什么感觉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一个战后德国家庭的故事,其军人父亲在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安妮·弗兰克的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孩,记录了她在纳粹大屠杀期间躲藏的生活,作为生活在犹太占领区荷兰的犹太人,她面临着许多的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危险。从外表上看,安妮融入纳粹领导的德国社会似乎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要对比一下当时的地点和情况。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
Thumbnail
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
Thumbnail
  前兩篇分別談認識德國,絕不能繞過的兩條路,即德國哲學與德語。其實還有一條路是想繞過也繞不過的,就是「猶太文化」,或者說是異文化與德國文化的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在二次大戰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之前,歐洲曾是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地區(60%),其中以波蘭為最,約300萬人。德國則從戰前(193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纳粹占领了波兰以后,具体对波兰做了哪些事情?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9月,德国军队入侵波兰。纳粹进入波兰以后,遂决心将波兰转变为一个奴隶国家。所有波兰人都将为德国军工所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粹在1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生活在纳粹德国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从纳粹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汉斯·万宁格的视角来看一下。   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掌控德国时的一个众多组织之一。这个组织的目标是让14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变得更加激进以及对希特勒保持狂热的忠诚。随时为纳粹政府做好全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结束几年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当时的一些德军战俘,被苏联红军释放以后,回到国内时,内心是什么感觉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一个战后德国家庭的故事,其军人父亲在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安妮·弗兰克的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孩,记录了她在纳粹大屠杀期间躲藏的生活,作为生活在犹太占领区荷兰的犹太人,她面临着许多的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危险。从外表上看,安妮融入纳粹领导的德国社会似乎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要对比一下当时的地点和情况。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