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大將軍竇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認真說起來,是外戚大將軍。
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了大門。

我們永遠記得第一任大將軍衛青。(認真來說不是,但衛青有權,知名)
還有最後一任的何進。
偶爾也會想起只掛了大司馬之名的霍光。

只有比較無聊(?)的人,才會記得東漢中間那幾個。

是的,大司馬大將軍,本為一體。
後來漢朝對外用兵的需求小了,就只留下大司馬「作威作福」。

這真沒得說,王莽就是一頭大司馬。

到了東漢,仍行三公制。
首任大司馬吳漢,是光武帝劉秀重要的軍事領袖。

大司徒大司空再怎麼換,大司馬吳漢依然是不動如山。
不過吳漢比劉秀還早死。

在劉秀臨終之前,他廢除了大司馬,改回漢初的太尉。

太平日子也過了四五十年,大將軍為什麼又回來了?
第一任外戚大將軍衛青因匈奴而生。
這個時候,自然也是一模沒有兩樣的故事。

讓大將軍一職復活的男人,名叫竇憲,是東漢初大司空竇融的曾孫。

不過,竇憲的爺爺跟父親性格不太好,被漢明帝給辦死了。

這點純參,因為對於整個東漢來說,竇憲這一支算是亂臣賊子。
雖然有點劇透但應該不意外吧?

竇憲小時候,就沒了老爸。
但他的母親,可是劉秀原太子的女兒沘陽公主。

原太子就是跟皇帝位子擦身而過的意思啦。

沘陽公主的老爸,皇位被漢明帝搶了。
她的老公,公公,全給漢明帝殺了。

隨便寫個三流小說,那也是一整個不共戴天可不是嗎?

那就來小說一下。
沘陽公主不敢造次,安安份份的觀察,發現了劉秀傳下一套「選后」標準。

才德。

還好,沘陽公主有兩個女兒。
尤其大女兒長得如花似玉,人們都說,這個將來必定富貴不可限量。

沘陽公主很是認真培養女兒,讓她們讀書識字,學習禮法。
至於兒子?隨便啦。

當女兒漸長,漢明帝也過世了。
對沘陽公主而言,這真是天賜良機。
立刻讓兩個女兒參與了後宮甄選會。

豆子姐才色雙全,馬上被漢章帝選中。
而他的養母馬太后一看,也是驚為天人。

僅僅花了一年時間,竇姐就被選為皇后。

皇后的父親,按照慣例可以封侯。
但因為竇爸已經死了,所以只是追封。

而皇后的兄弟,也可以入皇宮任職。

竇憲跟弟弟竇篤,就這麼成為了漢章帝的親信。
這兩人辦事牢靠,甚得信賴。

直到有一天,漢章帝出巡,經過一處莊園,問竇憲:「這是誰的田地?」
只見竇憲臉色一變,訕訕道:「是沁水公主所屬。」

漢章帝再一看,莊園下人似乎有話要說又不敢說,更是心生疑惑。
當下也不戳破,漢章帝回到宮中,便召人來問。

一問方知,那莊園本屬沁水公主無誤,但竇憲假借皇帝之名,賤價收買了。
再加探問,原來不只這一樁。
洛陽城內豪族大官,不知多少人被竇憲如此欺壓,皆是敢怒不敢言。

漢章帝大怒,將竇憲找來責罵……來段原文吧。
「深思前過,奪主田園時,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昔永平中,常令陰黨、陰博,鄧疊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

這裡有個不錯的訊息。
漢明帝的時候,控制外戚豪族的方式,是互相監督制。

為什麼到了漢章帝,竇憲卻能一手遮天?
這就是章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部分了……三巨頭之一的鄧疊,是竇憲的好朋友。

三方監察,不太可能是三個人互相可以檢舉成員。
不然這機制一天就倒台了。

比較可能的是,這三個人負責監察豪族不法情事。
公正一點的話,就會像陪審團制度一樣:三票通過才能定罪。
所以收買一個就行了。

但今日東窗事發,皇帝自己抓的包,哪還有錯的?竇憲惶恐,連忙請妹妹來求情。
漢章帝最終決定不將竇憲入罪,但也從此不再重用。

如果這是一間公司,是一個民選政府,那麼鄧疊自然就要遠離竇憲了。

可這裡是漢朝皇家。
只要竇氏仍是一天皇后,她就有絕對的機會成為明天的元首。

特別東漢,不論太子是誰由誰所出。
只有皇后能擔任太后,代替皇帝執政。

這應該跟漢哀帝時,一個太后兩個太皇太后有關。
漢哀帝並不能預見王莽將會禍亂大漢,而他抽換先帝班底,改置董賢,對學者而言,也是引王莽這隻豺狼亡漢的重要關鍵。

這有趣到我不能不停下來說兩句。

漢武帝信任的是皇帝,擔心的是太后干政。
漢光武帝反而更信任皇后。

漢武帝其實是被太后干政過,而且自己做得更好。
劉秀生平的經歷中,則有著外戚勢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某方面來說,劉秀「訓練」陰家多年,更信任陰麗華,這都是情理之中。
可或許,東漢一開始的「幕後皇帝」,就是陰麗華?

點到為止。

竇憲被打入冷宮,發生於何時?相當不明。
《後漢書》記他「性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
而且都是傷人性命的案例。

我們不能肯定,竇憲跟漢章帝的突然過世,有沒有關係。
不過,竇憲的堂叔竇固,也跟漢章帝在差不多的時間一起走了。

如果竇憲真的做了什麼手腳,班固可能會是唯一知道,並且留下證據的人。
而且留下的方式,很可能是當時的國學:「讖文」。

也許你也可以試著去找找看。

無論如何,漢章帝突然過世了,竇氏的兒子成為了新的皇帝:漢和帝。
事實上,他不是竇氏的親兒子。
不過皇宮裡沒人知道,朝廷裡沒人知道。

竇氏順理成章的當上皇太后,竇憲也再一次成為了侍中。
這一次,權力更大。

漢和帝劉肇,此時年僅十歲。
所有的詔命,皆出太后之意,竇憲頒布。

而漢章帝更留下了遺詔,讓竇憲的弟弟們掌握禁軍,身處內朝要職。
同時,太尉鄧彪晉升為太傅。

朝廷大臣們仍然沒有發現,新野豪族鄧氏,早與竇家搭上了線。
大家還以為,鄧家起來了,公平與正義不會走開。

鄧禹的長孫,鄧乾恢復高密侯爵,跟堂弟鄧藩一起加入了侍中行列。
原本就與竇憲交好的鄧疊,為步兵校尉。

但不是每個姓鄧的都雞犬升天。
鄧禹的第六個兒子,鄧訓,就因為跟馬家過從甚密,且身處邊疆,沒能搭上這班竇氏特快車。

也還好沒有,畢竟,這是一班通往地獄的特快車。

讓鄧家做為人們的焦點,是竇憲最傑出的一手。
他開始為所欲為,並且對得罪過他的人展開報復。

膽子越來越大的竇憲,甚至對齊王之子下了手。
事情終於被爆了出來……竇太后很生氣。
這時,距離漢和帝繼任,才不過半年的時間。

面對妹妹的震怒,竇憲提出了過去西漢最流行的請罪法:自請討伐匈奴。
竇太后不只是「准」,更封了哥哥為車騎將軍。

「太后怒,閉憲於內宮。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依司空。」

竇憲一個待罪之身,領了執金吾為副將→北軍五校亦隨之出擊。
又徵十二郡騎士,並羌胡大軍,一整個浩浩蕩蕩。

我幾乎都可以看到,在內宮這對兄妹的談話。

「你事情弄得這麼不乾不淨,現在朝廷裡議論紛紛,該當如何?」
「哼,若是我兵權在握,還有誰敢亂說話?」

依我看,竇太后怒的是憲哥辦事不夠乾淨俐落,而不是他違法亂紀對宗室下手吧。

竇憲領軍大戰北匈奴,全面大勝,直至燕然山,刻石勒功。
負責做這篇歌頌文的,正是中郎將班固。

更妙的是,竇憲班師回朝,留下二將招降北匈奴,單于歡喜而受。
東漢這場前所未見,堪比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到底有沒有什麼八卦?
我們下次再來研究一下這時候的草原民族吧。

挾此不世軍功,竇太后封哥哥為大將軍,還有誰敢反對?

眼見竇氏威權至此,自有小人出來逢迎拍馬,建議應該讓大將軍的官爵提高到三公之上,僅次於太傅。
(大將軍本屬大司馬,今太尉)

大將軍屬官,更與太守、縣令平級。

你以為這樣竇憲就滿意了嗎?
不,回到京師的他,犒賞自己的子弟兵……身分夠尊貴的,全部給我進太子東宮。

還好范曄老師沒加上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漢和帝連皇后都還沒,更遑論太子。
你竇憲已經把太子東宮的缺插滿了自己人?

太子一出,誰還能與竇氏爭鋒?

竇氏外戚的勢力,瞬間膨脹到無人能擋的地步。
派系布滿朝廷內外,洛陽城裡不管你是官是民,都得退避三舍。

這有點太超過,所以竇太后還是會擋一下。
隨著大哥有事沒事打匈奴刷戰功,竇太后這次真的感受到危機了的樣子。

的樣子。

永元三年,竇太后命年僅十三歲的漢元帝及冠元服。
又加封自己的母親為長公主。

正面看起來,整個想要克制大哥有沒有?

但要知道,皇帝必須親政之後,才能禪讓。
王莽把這兩件事安排得很緊密就是了。

也就是反面來說,竇氏正在準備「改朝換代」的機會,也是有的。
為什麼這邊正反都要說呢?

因為接下來的發展,更是撲朔迷離。

永元四年四月「大將軍竇憲還至京師」
六月「竇憲潛圖弒逆」

「弒逆」是什麼?
這是一個首次出現在史書上的名詞。

後來朱熹大師解釋為「弒君弒父」……這個叫解釋的解釋。
其實朱熹是在解釋《論語》的「弒君弒父」,可統一用「弒逆」來講。

廣義來說,應該是下位者逆倫弒上,對象非指定。

在竇憲案中,《後漢書》其實是這樣寫的:
「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
「帝陰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眾定議誅之,以憲在外,慮其懼禍為亂,忍而未發。」

什麼意思呢?

有兩個人得到太后寵幸,共謀殺害……問題是要殺害的對象是誰?
漢和帝私下知道了這個陰謀,就跟中常侍商議要除掉他們。
但當時竇憲帶兵在外,漢和帝怕一動手,竇憲就直接造反,故而等到竇憲回京,才一網打盡。

話說從頭,這兩個主要犯人是誰?
元,是鄧疊的母親。
舉,姓郭。乃是郭聖通弟弟的孫子,也是竇憲的女婿。

普遍解釋,這兩個人是「共圖殺害皇帝」。
這解釋真的通嗎?

句子的主詞,很明顯是「太后」啊。
最了不起就是讀成,元舉跟太后共謀殺害皇帝。

事實上,在這個案子之後,竇太后到五年後過世之間,再無記錄。
逝後有人出來舉報,漢和帝實非竇后之子,三公也跟著上書表示應該廢黜竇某太后尊號。
但和帝不忍。

這就是要翻的案:永元四年的謀反,實為竇太后的意思,竇憲只是被牽連。
此案爆發後,鄧家郭家均遭收押,竇憲只是被沒收官印,要求回到侯國……算是罷黜。

和帝紀:「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
竇融傳附憲:「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這兩邊小小的差異,在於竇憲兄弟自殺,到底是自慚還是被自殺?
我一貫的答案就是,都是。

漢和帝沒有殺竇憲的意思,他只是派人去監督竇憲的侯國。
是另外有人假傳詔令,讓竇家兄弟必須死。

會是誰?最可能就是漢和帝的同謀:中常侍鄭眾。
中常侍這時候還不是宦官的專屬職務,但這位鄭眾確實是個宦官。
附帶一提,西漢的宦官非指閹人,是劉秀才只用閹人為內侍。

劉秀在擔心什麼?就各憑想像了。

也就從鄭眾開始,開啟了東漢宦官與外戚的戰爭序曲。

東漢初還有另一個鄭眾,文武雙全,揚威塞外,同時也是經學大師。
相對之下,反而不如宦官為今人所知了。

外戚大將軍與宦官的第一次交鋒,就這麼以竇憲在外遭到算計而結束了。

范曄老師認為,竇憲的戰功,不像衛霍導致了國家的重大耗損,原本應該是要比這兩人更加有名才是。
但竇憲不修己身,自己睚眥必報,又多弄虛作假,實為君子所惡。

相對的,竇憲跟家族的胡作非為,也映照出當代許許多多的有德君子。

這也是另一種「亂世出英雄」、「牆倒眾人推」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Thumbnail
2025/02/07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Thumbnail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4/07/05
2024/07/05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王莽創立的新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過度王朝。 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王莽究竟是民選的聖主,還是篡漢的罪人? 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家? 是儒教立國的實踐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Thumbnail
王莽創立的新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過度王朝。 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王莽究竟是民選的聖主,還是篡漢的罪人? 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家? 是儒教立國的實踐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Thumbnail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時間再稍微早一些,現在是桓靈二帝的年代。 對於三國有識(字)之士而言,桓靈二帝根本欠噴到一個極致。 原因無他,這兩位皇帝親信宦官,引爆東漢最大的災難。 受災戶基本以士人為主。 凡是你跟士人有沾上邊,不批評一下,都讓人覺得你不愛台灣了。 錯了,是不愛大漢。
Thumbnail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時間再稍微早一些,現在是桓靈二帝的年代。 對於三國有識(字)之士而言,桓靈二帝根本欠噴到一個極致。 原因無他,這兩位皇帝親信宦官,引爆東漢最大的災難。 受災戶基本以士人為主。 凡是你跟士人有沾上邊,不批評一下,都讓人覺得你不愛台灣了。 錯了,是不愛大漢。
Thumbnail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Thumbnail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Thumbnail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Thumbnail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Thumbnail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Thumbnail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Thumbnail
每一個讀過東漢歷史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外戚跟宦官毀了這個王朝」。 外戚的問題,從春秋戰國以來,就已經在中國地區存在了。 劉秀對這件事自然也有所防備。 一邊依靠開國功臣們建立起統治政體,一邊撤換掉原本的皇后與太子。 進而採取儒家的「潛規則」,來挑選好的皇后。 就這樣,展開了全新的王朝機制……
Thumbnail
每一個讀過東漢歷史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外戚跟宦官毀了這個王朝」。 外戚的問題,從春秋戰國以來,就已經在中國地區存在了。 劉秀對這件事自然也有所防備。 一邊依靠開國功臣們建立起統治政體,一邊撤換掉原本的皇后與太子。 進而採取儒家的「潛規則」,來挑選好的皇后。 就這樣,展開了全新的王朝機制……
Thumbnail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Thumbnail
西漢,延伸自春秋戰國時代的傳統,其「后」的地位,在中國歷代中可說是達到了頂峰。 劉邦負責開國,呂后穩固政權治理天下。 而西漢的滅亡,也同樣是皇后開的大門。 這個最關鍵,在《漢書》中享有獨立傳地位的皇后,就是漢元帝的正室。故稱「元后」。 「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