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盛世下坡】

【新漢演義-盛世下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漢武盛世,是中國在唐朝之前,得到東亞地區最高地位的時期。
但隨著漢武帝過世,霸主的地位也逐漸喪失。

草原民族,西域諸國的再次紛亂,前面已經大致說過了。

新莽的敗亡,除了國內施政錯誤,東亞爭霸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可忽視。
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導火線。

而東漢朝再一次於東亞爭霸中站到前線,就是在兩位縱橫大將的活躍時期。

大將軍竇憲與西域都護班超。
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接下來,我們從竇憲的「接班人」,東漢第二位外戚大將軍「鄧騭」為主軸,來看這段歷史吧。

鄧騭,鄧禹第六子鄧訓的長子,也是和熹鄧皇后的大哥。
少年的時候,父親擔任護羌校尉,長年在涼州駐守。

竇氏政權起來的時候,鄧氏雨露均霑,也很是分了不少好處。
只有鄧訓因為人在西疆,未曾蒙利。

但竇憲出兵武威的時候,仍然希望地頭蛇鄧訓能來幫忙。
從《後漢書》中,不能確定鄧訓有沒有接受徵召。

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兩年後,竇憲涉入反逆之時,鄧訓也病死了。
當時,鄧訓仍在西疆。

但長子鄧騭,則在竇憲大將軍府中。

「(鄧)訓初厚於馬氏,不為諸竇所親,及憲誅,故不離其禍。」

簡單說,在漢和帝的調查下,鄧訓一家沒有被牽連。
無事下莊的鄧騭,在四年多後,妹妹鄧綏成為貴人之時,得到皇宮徵辟,是為郎中。

題外話,我還真不知道「貴人相助」跟漢代這種「女成貴人,雞犬升天」的習俗有關。

鄧綏在後宮扶搖直上,鄧騭幾個兄弟也是跟著水漲船高。
但鄧后為人謙退,每次漢和帝打算提拔她的兄弟,她都會推辭,以致於鄧騭最高只當到虎賁中郎將。

官方說法。

虎賁中郎將的品秩權力,在朝廷自然不算高。
但以皇帝禁軍而言?那可是最核心的部隊。

這是竇憲後時代。

劉秀之後,竇憲之前的歲月,朝廷群臣的眼光,是不曾看在兵權上的。
但竇憲跟竇太后就有「兵權最重要」的認知。

要說鄧騭兄妹把這條要件棄如敝屣,我是不信的。

畢竟,等到漢和帝過世後三個月,鄧太后就把鄧騭提拔為車騎將軍。
看上去,跟竇憲當年是同一套路,但同時,太后更下令「儀同三司」。

三司跟三公是同一個指稱。

大將軍本與驃騎同,為三公大司馬(或太尉)的屬職。
竇憲時,提高到三公之上。

而車騎在這之前,也只是重號將軍之一。
就從鄧騭開始,才讓車騎位比三公,成為皇帝直屬最重要的將軍。

也就從這一刻,我們所熟悉的三國時代,三大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架構,才真正確立了。

竇憲當年加車騎,是為了北伐匈奴。
而鄧騭掛將,完全的沒來由。

又過了五個月,虛歲剛滿兩歲的漢殤帝過世了。

鄧太后找來大哥,商議接下來的安排,最終決定從清河王室,找來了繼承人。
這也是東漢第一次,由天子旁系血親來繼承皇位。

當天晚上,鄧騭就親自出發去迎接清河王子劉祐。
這是趕鴨子上架來著。

稍微要提一下的是,當時的清河王劉慶,是漢和帝的哥哥。
也是漢章帝的第一任太子。

當時因為竇后誣陷,劉慶的母親自殺,他也被廢除了太子之位。
只有五歲的劉慶,已經知道了害怕,都不敢跟人說任何和母親有關的事。

漢章帝查案查到貴人自殺,本來已經有點難過。
再看到這孩子的樣子,實是於心不忍,就要求竇后同等對待劉慶與新太子劉肇。

羊入虎口了你看這是。

還好,小劉肇就像西漢惠帝一樣,特別喜歡這個兄弟。
兩人片刻不離,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

不知有心還是無意,總是護得了劉慶平安。
等到劉肇繼位為和帝,更是特別親近這個哥哥。

兩個人仍是常常聊到一起,聊出了殲滅竇氏的大計。
大家都喜歡抓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奪回政權的橋段。

事實上,當時漢和帝不知如何是好,是劉慶去為他說服王侯,並且通知鄭眾,才順利完成這場寧靜政變。
誅除竇氏不久,劉慶的兒子劉祐就出生了。

漢和帝也很喜歡劉祐這個姪兒,經常召他入宮。
劉祐又喜讀史書,某方面來說,他跟鄧太后,或許都是班氏曹大家,班昭女士的「學生」。

漢和帝過世後,鄧綏力排眾議,抱了個三個月大的小娃兒來當皇帝。
同時,更要求和帝的兄弟兒子出發往各國上任……留在洛陽,必然生變。

鄧綏的書還是讀得挺夠的。

但鄧綏也要求年僅十二的劉祐留在洛陽清河王府,不讓他跟著自己的父親前往清河。
這次不是自己猜,也不是要說不知道。

《後漢書》真寫了:「鄧太后以殤帝襁抱,遠慮不虞,留慶長子祐與嫡母耿姬居清河邸。」

是的,殤帝過世當晚,鄧騭只是去洛陽的一處官邸,接了一個身旁沒爹的孩子回來當皇帝。
同時也把安帝的母親耿姬送還清河。
神乎其神的是,四個月後,清河王劉慶就死了。

劉慶的身體一直都不好,漢和帝過世時,他更是大哭嘔血,早死倒也不是太意外。

太后大將軍時代緊接著展開嗎?
沒有。

鄧朝就是這麼奇奇怪怪,緊接而來的,卻是鄧騭請求不要繼續在宮中當差。
早在漢和帝過世後,鄧騭就開始申請。

當時他已經不是虎賁中郎將,離開禁中也是合情合理。
但鄧太后不准。

等到辦完漢安帝就任大典,幾個月後,漢安帝的年號正式開啟,鄧太后才准了哥哥回家住。

不久,鄧綏又以定策之功,打算給哥哥弟弟們封爵。
鄧騭不只推辭,更關起門來逃避使者,又上書數次請罪。

鄧太后見大哥心意堅定,只好按下此議。

但該來的,總是逃不掉。
當年六月先零羌叛亂,阻絕了隴道,大肆寇略。

這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叛亂,事實上,是鄧太后打算發兵攻打西域,派遣騎都尉前往羌族徵兵。
由於時間緊迫,人手又不足,走到半路,羌人就開始逃兵了。
這時候,騎都尉就通告各郡抓捕逃兵。

漢朝的地方軍隊,開始入侵羌族部落……

整個就是官逼民反的節奏。
朝廷收到報告,要求鄧騭率領禁軍,並對山西各郡發起徵集令,出發平亂。

但當年天災並起,百姓面對朝廷發起的戰爭所帶來的勞役,也是怨聲載道。
徵集部隊並不順利。

就在鄧騭屯兵等待的期間,羌人來襲了。

鄧騭並未親上前線,而是讓兩名副將出戰。
結果大敗。

叛亂繼續延燒,支援更難抵達前線。
終於,朝廷召回了鄧騭,在河套地區設下大宴迎接,並且就地封其為大將軍。

大將軍鄧騭返回京師,留下的副將仍是抵擋不住西羌之亂。
又一次慘敗之後,羌人威勢大盛。

就像中國的革命總有個英雄,羌族的英雄名叫滇零。

滇零自稱天子,把叛亂的範圍,擴大到三輔、益州。
東亞爭霸區中,羌人第一次把中土壓了下去。

一年,兩年,三年……海賊又起,西面壓立正大,又要迎戰東方。
同年,南匈奴反叛。

東漢朝幾乎有覆沒的危險,而大將軍鄧騭完全拿不出對策。
鄧騭兄妹只能盡量節省開銷,勞役,並且晉用賢士。

過度重視禮節跟德行,是東漢一朝非常大的問題。
鄧騭雖然任用了不少好官,問題是能打仗的沒幾個。

幸而地方有才人。
比方雲台大將耿弇的後人耿夔。
竇憲手下梁諷之子梁慬。

終於,開始打了一些勝仗。
平息海賊跟南匈奴之後,鄧騭因為母喪辭官。

在鄧太后老師班昭的推波助瀾下,鄧騭離開了大將軍的位置。

然而,南匈奴一安份,西羌霸主立刻決定再攻三輔,進而北上襲擊冀州。
鄧太后當然是馬上徵召梁慬迎戰。

卻不料,準備截擊西羌的大軍,才走到長安一帶,梁慬就病逝了。
一次經驗一次教訓,朝廷下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陳任將帥者。」

即使我們揭開了鄧朝時期的動盪不安,我還是要說……真的跟劉秀在位時超像的。
鄧太后最終能依靠的,仍是劉秀時代留下來的「將門之後」。

妙到毫巔的是,面對西羌入侵的蜀人,再次拿出了東漢初年的絕學:刺客暗殺。

而老天爺也總算決定,站在堪堪擋住西羌霸業的東漢這邊。
年底,西羌霸主,天子滇零過世了。

安帝永初七年,滇零年幼的兒子繼承,羌族難得而短暫的團結也結束了。

東漢展開了反擊,也在次年改了年號。
為統治翻開新的一頁。

王莽也幹過一樣的事,如果會有幫助,新莽就不會滅亡了。
事實上,更換年號為元初之後,東漢仍為兵禍所苦。

地方,邊疆的武家,在東漢的地位也從這時開始揚起。

東漢滅亡的要素,到這裡已經齊備了。

西元114年。
東漢自劉秀稱帝,到獻帝退位,共196年。

如今不過90年。
老實說,前面30年是亂世。(劉秀爭霸期)
最後30年也是亂世。(董卓之亂後)

所以認真說起來,東漢是:
30年草創,近60年太平。
約60年下坡,30年大亂。

這樣的一個王朝。

為什麼東漢的下坡路,可以走了60年?
新莽下坡大概6年就玩完了。
秦朝連3年都沒有。

原因是各種各樣的,這邊就稍微呼應一下開頭:東漢退出了東亞爭霸圈。
運氣還不錯的是,當時除了中國失去爭霸的能力,其他地區也開始進入同樣的混亂時代。

整個東亞,就像是過去中國春秋戰國的放大版。

中國的小春秋戰國,打了五百年。
東亞的大春秋戰國,也打了五百年。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天下?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